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六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0六集) 2012/2/22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20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四十四頁,從第一行當中看起:

  「水者,無情之器物也。何以能有如是無量妙用,應機隨宜,欲聞則聞;又具如是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能令聞者,永不退轉?是知一真法界,一塵一毛,無不圓明具德」。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,現在接著看。「一真一切真。一塵一毛,無一非圓圓果海」。這裏有個括號,「見《顯密圓通》,指無上圓滿聖覺果德之海」,稱之爲圓圓果海。一真法界,整個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一真法界。這是因爲阿彌陀佛對同居土、方便土往生的這些人,都給他圓滿的加持,讓這些菩薩,他們的智慧、道力、神通,再就是我們的受用,都跟法身菩薩平等,所以這個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。往生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平等,無論是體質,金剛不壞身;形相,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這是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說的。觀佛相好,很難觀,佛的相好太多了,要是叁十二相比較容易,八萬四千相就很不容易。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圓滿的一真法界。

  一塵一毛,我們知道那個地方的人是法性身,居住的國土是法性土,所以一塵一毛跟我們這邊不一樣、不相同,所以說皆是圓明具德。一真一切真,一毛一塵無一非圓圓果海。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才知道佛經上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才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。這個現象,科學名詞叫全息的現象,就是整個宇宙無論怎樣分割,分割到最小,你去看它,它還是圓滿的現象,並沒有欠缺。科學家從全息照片裏面得到了證明,即使是一毛一塵,裏面具足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;不但信息具足,相好也具足。那我們聯想到,智慧、功德具不具足?應該是當然具足。所以說圓明具德,圓圓果海。

  「情器世間,悉皆清淨」,情是正報,極樂世界裏面的佛跟菩薩;器就是國土,極樂世界,也就是《往生論》上講的叁種莊嚴,悉皆清淨。「有情無情,悉皆成佛」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句話可以證明我們想得沒錯,那就是一微塵裏面具足自性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相,這無情。具足圓滿的智慧德相,跟成佛是一樣的情形,情跟無情同圓種智。這個現象在遍法界虛空界,我們現前當處即是,爲什麼沒有覺察到?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原因,我們因爲有障礙,障礙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障礙在此地。大乘教裏頭佛常常告訴我們,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就成佛了,成佛就這麼簡單、就這麼容易;不能放下,永遠就不能成就。原來自性沒有絲毫改變,沒有絲毫染汙,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這個障礙,這個障礙是假的不是真的,所以一覺悟障礙就沒有了。迷的時候有,覺的時候沒有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

  「故曰:一切皆成佛」,這個一切皆成佛跟《華嚴經》上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是一個境界、一個意思。「此一句子,剖出叁藏十二部心髓,道破宗門一千七百公案玄旨,直顯密宗大圓勝慧大圓滿之密意」。這一句是顯教的心髓,是禅宗的玄旨、宗旨(玄妙的宗旨),是密宗裏頭的密意,一切皆成佛。爲什麼?佛在大乘教上常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本來成佛」,這是大乘經上我們看到的。念佛往生成佛,它的原理就是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因爲你本來是佛,你現在有障礙,障礙去掉了,你本來佛身就現前,一切衆生個個都是。所以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,一念回頭,就是把這些障礙放下,立刻就成佛了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爲我們表演,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裏頭也給我們表演,放下就是!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要想作佛,要記住,放下不是身體的放下,身是假的,是心上放下。具體的告訴我們,真心就是自性,自性裏面沒有起心動念,自性裏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自性裏頭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自性裏頭沒有動搖。自性是靜的,它不是動的,一動就壞了,就錯了、迷了。一念不覺它就動了,所以假的,全是動的現象。現在科學家發現,整個宇宙是波動形成的,那我們要知道自性不動,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。這就是佛法裏頭,無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都重視禅定,道理就在此地。禅定最主要的一個目的,讓我們恢複不動,不動是真心,說明我們這個動是錯誤的,要定。大乘法裏面境界更高,高在什麼?高在動中有不動,這個高!動是假的,不動是真的,真假是一不是二。所以佛家用*輪做標志,輪是個圓相,就是動中有不動。輪是在動,那個心不動,圓心是不動的,圓動心不動。圓這個相有,那個心沒有,那個心是數學裏頭的點,幾何裏頭的點,那個點是個抽象概念,不可得。你要是那個點,有一點在放大鏡裏頭是個面積,好大一塊。這就是說心不可得,你要找心找不到。它在不在?在,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。那個靜、那個定是動的原始點,沒有那一點就沒有宇宙。那一點沒有形相,就是叁種現象都不是,你就找不到了,它不是物質、不是精神,也不是自然現象,它真有,真存在。

  所以佛教導我們,佛門也把它落實了,養生之道,身動心不動。拜佛的時候是最容易表現出來的,拜佛五體投地,身在運動,依照拜的方法,每一個關節都運動到,好!真是好運動,但是心不動,這真叫身心健康。心不動生智慧,心動就生煩惱,煩惱跟智慧是同一個體,一個是不動顯出來的,一個是動顯出來的,所以煩惱即菩提。這些都是大乘教裏頭基本的概念,我們不但要有,而且要很熟,爲什麼?熟能生巧,這個巧就是熟,你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到它,你會用,身心健康。宗門裏面雖然坐禅,它還有跑香,跑香是快步,也是運動;教下、淨宗經行,般舟叁昧經行,經行就是一面走著一面念佛,像散步一樣,它也是運動。所以佛門裏面很多修行方法,你留意去看,它那個動中有定、定中有動。心要定,心不定心就壞了;身要動,身不動身也壞了。懂得這些道理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在修持,讓我們的心保持清淨,清淨平等覺。

  身修一切功德,做樣子給衆生看,在表演,釋迦牟尼佛表演了八十年,祖師大德也都是以身演法,表演出來給大家看。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非常可惜,就是我們沒有福報,真正的佛法沒有了,沒有真修的人,我們一個沒見到;沒有真正講學的人,佛的經典沒人講了,只留了個形式,內容全沒有了。寺院裏頭還有這種職稱,內容沒有了,方丈、住持是校長,他主持教學,現在他這個任務好像沒有了。首座是教務,學校裏面的教務長,維那是訓導長,監院是總務長,所以它是一個大學的組織。名字還有,內容沒有了。殿堂是教室,現在裏頭沒有看到上課。所以,佛門裏面不知道什麼叫佛法,外面學佛的人也不知道什麼叫佛法。這就是社會爲什麼呈現亂象,儒釋道全都失掉了。這個失掉不能怪人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裏講清楚了,「先人無知」,不是這一代。四、五十年前,像倓虛法師那一代的人還在,還有幾個講經,他在那裏辦了個學院,也還在上課,他走了以後後繼無人,沒有人繼續辦下去,佛法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今天真正發心來學習佛法,這個人就很可貴,這個人發心要續佛慧命,這功德多大。在過去算不了什麼,爲什麼?發心成就的人太多了。現在沒有了,一個、兩個叫鳳毛麟角。可這個裏頭最重要的要真心、要無我。佛法沒有別的,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、放下,你沒有看破、沒有放下,你修的就不真。看破是什麼?明了,把事實真相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叫看破。真正搞明白了,你就願意放下,你會自動放下,不需要人勸你,爲什麼?放下對你的利益太多了!你不放下還得繼續搞輪回,你在佛教裏面所得到的是假的,名聞利養,就得這個東西,你的清淨心得不到。學佛所得到的是什麼?清淨、平等、覺悟,這就對了。在淨土教裏面什麼叫覺悟?願生淨土就是覺悟,他不但脫離輪回,他脫離十法界了,不覺悟的人誰能做到!「清淨平等覺」用在淨宗做經題,妙極了!淨土修什麼?就是修清淨平等覺。那我們想想,我們一年跟一年比,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清淨、一年比一年平等?這就是我們修行有功夫,佛法叫功德,這叫真正的功德。做好事不是功德,梁武帝一生做了好多好事,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。清淨平等覺是功德,你下了功夫,什麼功夫?放下、看破,心清淨、心平等了,遇到淨土法門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決定要往生,這是你的功德,你的修功。得到什麼?得到了極樂世界。這得要真幹,爲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想成就功德難,太難了!大多數人還是搞六道輪回,唯獨修淨土才叫真實功德。所以這個經上給我們講叁個真實,那真的叫真實,一點不假。真實之際,真實之際是什麼?回歸自性,常寂光淨土;真實智慧,真實的利益。這個法門叁種真實具足,這稀有的法門。

  所以一切皆成佛,這一句不可思議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的心髓就是這一句。阿彌陀佛是這個念頭,釋迦佛也是這個念頭,出現在世間示現八相成道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爲什麼?一切皆成佛。我們學佛,前面說過,要跟佛同心同願;換句話說,我們就有這個義務幫助一切衆生皆成佛。用什麼方法?信願持名,他真能成就。禅宗也不例外,都是這一句,一切皆成佛,密宗這是密義。所以佛一個心,佛佛道同、佛佛願同、佛佛行同。「此即一法句,此即清淨句。亦可稱爲禅宗所謂之末後句。萬德齊彰,一法不立。言思莫及,唯當默契」,言語說不出,你思想也想不到。爲什麼?他是真心,他不是妄心。這是一切如來、一切諸佛真心、密義,在這個地方一語道破。

 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,「祈願感證」,經文:

  【斯願若克果。大千應感動。虛空諸天神。當雨珍妙華。】

  法藏菩薩前面所發的大願,在這個地方祈求證明,我這個願要能夠『克果』。「克果」就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