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畏」,演是表演,身教。教學裏頭一定是以身教爲主,身不能做學生的榜樣,你就沒辦法教人。這就是爲什麼過去從事夫子這個行業,被社會大衆那麼樣的尊重,就這個道理。一般行業,行住坐臥可以隨便一點,做夫子的人不行,無論在什麼地方,行住坐臥要嚴守戒律、威儀。就譬如說《弟子規》,不論在哪個場所他都做到,你一句都挑不出他的毛病,不能不讓人尊敬。他是社會一切大衆的榜樣,他把標准做出來給大家看,這才是夫子。社會大衆向誰學習?向他學習。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都做到了,聖人;做到了,還沒有盡善盡美,賢人;能做到六、七成,叫君子。可是從事夫子這個行業,他一定要做到,這是他的外表。所以教學,一面教學一面從事于著述,是他自己的心得,他學習的一些啓示,流傳給後世。這種人在社會上並沒有崇高的地位,也沒有財富,一生物質生活勉勉強強能過得去,安貧樂道。教下一代是一樁樂事,他的期望、目標就是學生當中能成就。

  「又《維摩經.佛國品》曰:演法無畏,猶如師子吼。」「肇公注曰」,僧肇大師的批注,「師子吼,無畏音也。凡所言說,不畏群邪異學,喻師子吼,百獸下之」。這些小動物對獅子都有畏懼,這是猛獸。用牠來比喻世尊說法,他有理論依據,他有無礙辯才,不怕別人問難。這是一般演說都擔心這麼個問題,聽衆當中來找麻煩的,來挑剔,來難你。早年,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一九七七年,第一天到香港,住在暢懷法師的中華圖書館,佛教圖書館。晚上暢懷法師陪我吃晚飯,就告訴我,香港這個地區講經的風氣不盛,國內外有名的大法師到這邊來講經,大概頭一天人家來捧場,來的人很多,圓滿那天也是來捧場,當中很少人來聽。他告訴我,他說你也不出名,有名的大法師都這樣的,你心理要做准備,可能在當中一個聽衆都沒有。我說沒有關系,沒有聽衆,那個椅子擺好,我對那些椅子講可以了。暢懷說,那這個沒有問題。沒有想到我的法緣不錯,天天都滿座。所以暢懷法師說,法師,你的法緣沒想到,每天都有這麼多人來。連續講四個月,前面兩個月在圖書館,後面兩個月在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。那個時候過海要渡船,沒有隧道,要坐船,就是自己有車都很不方便,車要停在碼頭上的停車場,坐船過來。所以我們遷就兩面的,香港跟九龍這邊的聽衆,兩個月在香港,兩個月在九龍。

  還有,暢懷法師告訴我,專門有一批找麻煩的人,他們來聽經,來找麻煩,來提問題來問你,把你問倒,給你難看,叫你下不了臺。他告訴我,這個都要有心理上的准備。好在那個時候我在臺中學《楞嚴經》,在臺中就講過一遍,在臺北好像也講過一、二遍,到香港來講應該是第四遍。這個經講了幾遍,有底子了,膽子就比較大一點。但是,四個月沒有人來問難。挑毛病問難的這些來了沒有?來了。暢懷法師他告訴我,哪些人,專門找麻煩的。可是他們聽了之後沒找我的麻煩,不但沒找麻煩,還請我吃一次飯,很難得。所以,結法緣確實很重要,要多結法緣。

  「如是說法,故能廣度諸有情。且此廣度有情之句,正是法藏大願之根」,爲什麼?法藏的心就是爲度衆生。爲度衆生才發願的,爲度衆生才學佛的,爲度衆生才去參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,爲度衆生才建立極樂世界,一切統統是爲度衆生,沒有一念是爲自己的。實際上法藏完全明了,自他是一不是二,所以爲衆生是真正爲自己;換句話說,爲自己是真正障礙自己、是損害自己。這個裏頭的道理只有菩薩知道,爲自己確實障礙自己。爲什麼?這個自己是迷裏頭第一個因。怎麼迷的?就是因爲爲自己迷了,現在還爲自己,迷上加迷,你什麼時候能開悟?要想開悟,首先把自己放下。第一個破身見,只要身見一破,念佛往生淨土,不在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裏面身見沒破,身見破了,生方便有余土,你看差多少。我們今天對這個道理清楚了,但是事上沒轉過來,沒放下。這什麼原因?雖懂這個道理,沒透。如果透徹了,自然放下,不需要人教,也不需要人勸,自然就放下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「故雲:四十八願,願願皆是爲衆生」。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話說,就是衆生知見來說,彌陀起心動念全是爲一切六道苦難衆生,從來沒有一念是爲自己想著的。我說這是隨我們俗人的說法,要是隨阿彌陀佛的說法,阿彌陀佛確實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這話怎麼說?只可以用一句,不可思議。或者是他真正了解、真正徹悟了,一切衆生就是自己,這個也能講得通。後面這一句,這一句真的是究竟圓滿,科題「一切成佛」。經文:

  【圓滿昔所願。一切皆成佛。】

  這還得了!彌陀發願,世出世間稀有難逢,你生到極樂世界,到那裏去幹什麼?到那裏去成佛,跟他完全一樣。他所證得的你也圓滿證得,你沒有比他低一個層次,你跟他是平等的,這不可思議。我們看批注,『圓滿昔所願』,「昔所願者,即法藏菩薩于五劫中,精勤求索,結得之四十八大願」,這是昔所願。這個願怎麼來的一定要知道。他去參觀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,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,前面說過,是表法,表大圓滿,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,他統統參訪過。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也不是數字,都是表法的。一切諸佛剎土裏頭,精勤求索,結得之,諸佛剎土裏頭好的、美好的全要,我將來建立的極樂世界上統統都有;諸佛剎土裏頭不善的全不要,叁惡道不好,不要,衆生造叁惡道的業會墮叁惡道,也不要。可以說,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慧之大成。爲的是什麼?爲的是接引一切六道裏面苦難衆生到這個地方來學習,快速圓滿菩提,回歸自性,所以叫『一切皆成佛』。這種大恩大德、大願大行,不知道的人感恩的心生不起來,知道的人哪有不感恩戴德!世出世間的恩德還有超過這個嗎?沒有了,父母的恩德不能跟他比。他念念幫助我們趕快成佛,像他一樣,成佛之後度衆生。他所發之願,「一一功圓果滿」,每一願都成就了,沒有一願是虛願,「故名圓滿昔所願」。

  「一切皆成佛,此之一句,奇哉!奇哉!粉碎虛空!此正是四十八願之本體。從此一句,流出四十八願。一一之願,亦只是顯此一句」。就是彌陀的本願,彌陀的真心,就是一切都成佛,這還得了!我們要學佛,要修淨土,要往生,這一句可不能馬虎。這一句是阿彌陀佛的真心、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如果我們心裏頭有這一句,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。與彌陀同心同願,這個人怎麼能不往生?這部經能不讀嗎?這部批注能不學嗎?只要有這麼一個心,就是阿彌陀佛的心、阿彌陀佛的願,用這個心願來持名念佛,自自然然與阿彌陀佛相應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我們的心目當中看一切諸法皆成佛,我心是阿彌陀佛,你看一切衆生皆是阿彌陀佛。爲什麼?用阿彌陀佛的心看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皆成佛。我們有分別,這是阿彌陀佛、這是衆生,這就錯了,分別心、執著心。分別執著放下了,平等清淨心就現前,這兩句經文你才有深刻的體會。

  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《往生論》謂叁種莊嚴」,「佛土」,極樂世界,「佛」是阿彌陀佛,「菩薩」是十方一切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,人數之多無法計算,品類差別從等覺菩薩到無間地獄,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叁種莊嚴,無比的莊嚴。佛土極樂世界,修學的環境在十方世界找不到;老師阿彌陀佛,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德能,圓滿的大願,圓滿的成就;菩薩,無論什麼根性,無論從哪裏來的,到達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叁種莊嚴「入一法句故,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」。這個清淨有兩種,應該知道,是哪兩種?第一個「器世間清淨」,就是極樂世界清淨;第二「衆生世間清淨」,這個衆生世間清淨就是實報土、方便土、同居土一味清淨,跟實報莊嚴土沒有差別。「今雲一切皆成佛,極顯此二種清淨」,這兩種清淨是依正清淨,依報跟正報。正報舉衆生,衆生都清淨,佛哪有不清淨的道理!舉佛清淨,衆生未必清淨;衆生清淨,跟佛一樣。

  「本經《泉池功德品》雲:其水」,七寶池中八功德水,「一一隨衆生意」。真的是在極樂世界上非常明顯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水能隨人的意思,水的溫度隨人意,水流動的速度隨人意,水的這些波濤隨人意,樣樣都能隨人意,你想喝這個水,水的味道也隨人意。「波揚無量微妙音聲」,波浪有音聲,它也隨人意,「或聞佛法僧聲,波羅蜜聲,甘露灌頂受位聲」。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樹木花草說法,七寶池裏頭八功德水也說法,你想聽什麼法,它就給你說什麼法。兩個人同在池裏頭,一個想聽《華嚴》,水的聲音就是講的《華嚴》;一個要聽《法華》,他聽的就是《法華》,能隨人意,能個別隨人意。這個情形,現代我們一些科學家把它實驗出來了。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發現了,水真能隨人意,前後意思不一樣,水結晶的變化先後也不一樣。

  下面說,「得聞如是種種聲已」,聽水在說法,「其心清淨,無諸分別,正直平等」,清淨心現前,平等心現前,「隨其所聞,與法相應」,覺現前,經題上清淨平等覺。「其願聞者,辄獨聞之」,我想聽什麼我就聽到什麼,「所不欲聞」,我不想聽的,不想聽的水清淨,什麼都聽不到。「永不退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水的功德,能幫助你不退菩提心。「水者,無情之器物,何以能有如是無量妙用,應機隨宜,欲聞則聞」,你看想聽就聽,「又具如是不可思議殊勝功德」,它能夠隨一切衆生的意念,真正不可思議,「能令聞者,永不退轉」。極樂世界,這是聽到水的聲音,聽到風吹樹葉的聲音,聽到鳥叫的聲音,無論是見色聞聲都是在宣演妙法。所以,極樂世界他不會退轉,有道理,佛給你說法,情與無情沒有一個不說法。

  有情的,諸大菩薩,你聽佛講經有不懂的地方,大菩薩會給你講解,大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助教。大菩薩什麼地位?皆是補處菩薩,等覺菩薩。有多少?數不清!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那個上善就是指補處菩薩,這叫上善。他們幫助這些還沒有真正大徹大悟、還沒有見性的這些菩薩,就是同居土的菩薩、方便土的菩薩,天天幫助。我們這裏去聽老師講經,沒聽懂,找不到人問。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跟六塵沒有一個不能幫助你,所以那個世界成佛容易,成佛快,就這個道理。十方世界沒這麼多好事,只有極樂世界有,爲什麼?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美好之大成。極樂世界有的,諸佛剎土未必有;諸佛剎土裏有的,極樂世界決定有。我們果然對于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自自然然死心塌地,我就要到極樂世界去,這個心就堅定了,不再猶豫。幾時去?愈快愈好,今天最好,這個你還要等嗎?只有這一樁是真的,其它都是假的。

  「水者,無情之器物也。何以能有如是無量妙用,應機隨宜,欲聞則聞;又具如是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能令聞者永不退轉?是知一真法界,一塵一毛,無不圓明具德」。這在此地給我們一個正確的答案,讓我們知道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廣大沒有邊際,一真法界的一塵一毛無不圓明具德,圓是圓滿,明是光明,圓是沒有欠缺,明是明顯,沒有隱晦,德是性德,自性無量無邊的妙德統統都顯示出來,在一塵一毛上顯。我們要問,我們現前這一毛一塵顯不顯?給諸位說,顯。它從來沒有停止過顯,只是我們肉眼凡夫沒有覺察到,所謂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這是什麼?六根有了障礙,無明的障礙、塵沙的障礙、見思的障礙,我們聞不到。極樂世界這叁種障礙都沒有,這是阿彌陀佛幫忙的,生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把他無量功德加持給你。加持給我們用,我們真用上了,真的是眼明耳聰,真看見、真聽見了,心裏頭真覺悟了,不迷惑了。到極樂世界,身體改造了,這個血肉之身丟掉、不要了,這是染汙。到極樂世界換個身體,法性身,居住的世界法性土。所以,圓明具德,自性裏頭無量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出來了。

  「一真一切真。一塵一毛,無一非圓圓果海」,真的是妙不可言!圓圓果海,圓滿當中的圓滿。實報土裏面法身大士是圓,妙覺如來圓中之圓,性德圓滿的顯示,一絲毫的隱蔽都沒有,這在極樂世界。到任何一個諸佛剎土裏頭,你能見到圓果海,圓圓見不到,這就是極樂世界特別殊勝之處。我們得真心向往,發願求生,念念不忘阿彌陀佛。對于現前地球上一切苦難衆生,以至心回向就可以了。自己沒有真實功德,拿什麼回向?我們用自己的真信、切願,《無量壽經》上叁種真實,真實之際、真實智慧、真實之利,回向給一切衆生。希望一切衆生真信真願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身心健康,消災免難,一生當中圓滿成就。

  好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