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幫助他。
「拯濟負荷,悉登彼岸。故願能行佛之所行」。法藏菩薩看到了,諸佛如來對一切衆生,等同,等是平等,就像父母愛護他的獨生子一樣,那麼樣的用心,那麼樣的哀愍。佛對于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衆生,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到無間地獄,平等一視同仁,沒有絲毫分別。完全看衆生自己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來幫助你,看善根福德因緣這叫契機,等同這是契理。爲什麼?一切衆生跟自己同一個自性,這平等的,所以等同。故願能行佛之所行,法藏如是,我們要學,我們千萬不要自己以爲我們跟佛的距離太遠。是不是真的太遠?真的太遠。怎麼太遠?因爲你以爲他太遠,就太遠了;你以爲他很近,他就近。根本沒有遠近,完全在自己的用心,這就叫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如果常想到佛跟我很近,佛天天在我身邊沒有離開我,這個念頭好,這個念頭成佛很快。常常想著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,我哪天才能看到?你這輩子沒指望了,爲什麼?你把阿彌陀佛送到十萬億佛國土那邊去了。十萬億佛國土不離當處,就在此時此地,你看多麼親切!
所以,能行佛之所行,法藏菩薩能,我們也能。念念爲衆生得利益,不要爲自己,盡心盡力去做這些好事。別人歡喜,我們做。別人不歡喜,他沒有見到,那我們要不要做?我們要做。不能說他不歡喜、他排斥、他拒絕,咱們得想方設法也要做,非不得已的時候一定要做。此處有障礙不能做,別處沒有障礙趕快去做。佛菩薩做不是一個地方,遍法界虛空界,這個佛世界有障礙,那個佛世界沒有障礙,這道理一定要懂。這個世間衆生排斥佛法、不相信佛法,佛不來;那個世界人相信、人喜歡,佛就到那裏去了。什麼時候這個地方衆生回頭了,想要求佛幫忙,佛又來了。佛不記仇,沒有怨恨,不是說上次我來,你排斥我,我以後再不來了。那是賭氣的話,那是凡夫才有,佛菩薩沒有。佛菩薩是你真想他來,他立刻就來了。這是我們都要懂得,要好好學習的。「故上句願求佛智慧,此句願求佛慈悲」,所行慈愍行,就是學佛的慈悲。「智悲並運,圓契菩提」,菩薩有智有悲。有悲沒有智,救不了衆生;有智沒有悲,不肯救衆生;必須要悲智圓滿、悲智圓融,這是真正的菩薩,這叫圓滿契入菩提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「說法如佛」。諸位在此地要特別記清楚,說法如佛的先決條件是悲智如佛,沒有悲智,說法做不到,悲智是說法的基礎,這一條非常重要。這個經文後後深于前前,你看科判裏面說的,「開慧達善」、「開藏施寶」,一層一層的契入,我們學也要按這個順序。我們看這段經文:
【常作天人師。得爲叁界雄。說法師子吼。廣度諸有情。】
這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落實。『天人師』是佛十種德號裏頭的一種,前面學過。佛的身分,就是天上人間,代表六道輪回,就是六道衆生的老師。這什麼意思?有義務、有責任、有使命要教化六道苦難衆生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聽到這句名號,看到這一句「天人師」,決定不能夠産生誤會,生起貢高我慢,我這一下是天人師了。只要有這麼一念,你就墮落了,護法神就遠離你而去,爲什麼?傲慢心生起來了。從這樁事讓我們想起孔老夫子,他老人家說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則不足觀也」。真天人師,自己心目當中沒有天人師這個概念,這是真天人師。別人贊歎他是天人師,他還要謙虛不敢當,但是他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爲的確是天人師,道地道地的天人師。心裏頭有衆生,念念不舍苦難衆生,衆生造作罪業愈重,受的苦難愈多,他的慈悲心愈深,怎麼樣去幫助他。
『得爲叁界雄』,「雄」是對佛的尊稱,就是大英雄。英雄兩個字怎麼解釋?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,這個人叫英雄。世間什麼事情人做不到?了生死出輪回的事情,沒有人能做到,佛能做到,這稱爲大英雄。佛陀在世,一生沒有住宅,每天住在樹林底下。而且戒律上告訴我們,住在樹下只有樹下一宿,這只有一個晚上。明天要搬家,不能在這棵樹下坐。佛爲什麼製這條戒?讓弟子們不要貪戀這個環境。這個樹很大,樹蔭很好,我天天都在這裏。佛不許可,你對它生貪戀了,煩惱起來了。製定這條戒律,把你這個煩惱斷掉,任何樹下只能住一宿,第二天找地方搬家。世尊自己給我們做榜樣,他做到了,他說的話大家不能不聽。不能說這一棵大樹要特別留給他,不可以,那就不平等了。這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,他能,他都能做到。所以佛滅度之後,後人給他蓋大殿,塑個佛像代表他,讓他住在那裏頭。這些事情佛統統知道,前面說了,他的智慧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,我們距佛才叁千年,不算很長的時間,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今天社會發生這些狀況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什麼因、什麼樣的緣、什麼樣的果,全清楚。今天這種局面,如何清理、如何轉變,實際上他都表演給我們看了,就是教學。只要把教學搞好,社會上什麼問題都擺平了,沒問題。人人心地清淨平等覺,還有什麼問題?找問題找不到了。所以,教學的目標就是清淨平等覺。
「叁界雄亦爲佛之德稱。叁界者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這些衆生佛統統都度。「《法華經.方便品》曰:世雄不可量」,不可度量,不可測量。他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慈悲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這不可量,這完全是自性圓滿的顯露。「《淨影疏》雲:世雄,佛之異名」,是佛名字。「佛斷盡一切煩惱,故爲叁界中之大雄。總之,此一段是大願之總結」。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了,佛能稱之爲天人師、叁界雄,是因爲他能夠斷盡一切煩惱,也就是了生死出叁界。六道凡夫做不到,十法界的小聖也做不到,佛能做到,稱他爲大雄。他真的是當之無愧,真是大雄。這一段總結上面的大願,前一科無礙智,求智慧;這一段表誓願,慈愍行,他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,願願兌現。「願是萬行之先導」,有願而後才有行,「慧即佛道之眼目」,你要沒有真正智慧,你看不清楚、看不明白。「願以導因行,慧以照佛道」,慧能夠認識路,能明了,行能夠達到你的願望,「願慧成滿,即名如來,故謂得爲叁界雄」。「蓋誓願與智慧,成佛正因」,慧圓滿了,願也圓滿了,「兩俱圓滿,從因得果,故爲叁界之雄」,這個是自己圓滿成就,圓滿成就才能夠度衆生。
『說法師子吼』。成佛,哪尊佛不說法?不說法,成佛幹什麼?我們就明白了,成佛就是教學的。好比我們在世間讀書,讀師範學校,師範學校念出來幹什麼?教學,專門從事這個行業,一生從事教育。這個行業很辛苦,特別是教兒童。但是這個行業,在古時候的中國,地位是最崇高的。現在人稱老師,古時候不稱老師,稱夫子,非常尊敬的稱呼。人家一聽說稱夫子,沒有不恭敬的,就是肅然起敬,雖然生活清苦,他得到大衆的尊敬。那就是一生從事于教學工作,這個工作沒有名利可圖,智慧、慈悲的付出,把下一代教好,自己的理想、願望讓下一代去落實。現在人稱之爲教育家,就是古時候稱爲夫子。現在人所謂孔子,在從前人不是說孔子,孔夫子。這些稱呼都非常重要,能看出我們現在人對傳統文化、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那種心態。古人稱孔夫子都很恭敬,肅然起敬,社會能長治久安,能造成一個時代太平盛世,夫子的貢獻太大了!
今天社會的動亂,根源是什麼?因素雖然很多,我是總結成一個,就是教育失敗。怎麼失敗?沒有教育了。學校很多,是教你做事情的,沒有教做人的。人會做事,不會做人,懂得事怎麼做法,不知道人與人應該怎麼相處,不知道。所以社會亂了。中國古人教育是把做人擺在第一,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,第一個德行,第二個言語,第叁個才是做事,政事,最後一個是文學;文學放在最後,德行放在第一。現在教學,德行沒有了,言語沒有了,只有政事,文學也沒有了。中國教育是四個科目,現在教育只有一個科目,其它叁個都不要,問題出來了。前面兩個太重要了!
所以社會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學過傳統文化的人心裏頭都非常清楚、都非常明了。但是怎麼樣?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但是教學不能不做,還是得堅持下去。國家不做了,地方上人士不做了,社會不做了,家庭也不做了。可是世界這麼大,人口這麼多,畢竟還有少數同志的朋友,對于聖賢教育有仰慕。這些同學,這叫有緣人,我們可以借著衛星、網絡,雖然不居住在一處,可以分享大家學習的心得。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們願這些少數人做聖賢教育播種的工作,重新播種。當然傳統文化再複興不在我們這一代,我們相信會複興,應該在往後叁代、四代、五代,至少一百年之後。中國古人說得好,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這話說得有道理。
「說法師子吼。願己說法,能如世尊,于大衆中,作師子吼」。希望自己說法能跟佛一樣,這是自己一個願望,必須自己有慧、有德、有慈悲,還得衆生有福,這個願才能現前。如果衆生沒有福,衆生造的業太重了,佛菩薩不來。佛菩薩爲什麼不來?令衆生造更重的罪業,不但不能給衆生帶來好處,帶來負面作用,這就不可以來。因爲衆生不相信,衆生會毀謗,毀謗叁寶,那個罪在無間地獄。佛菩薩絕對不希望衆生因他而墮無間地獄,他回避,他不來,等到你有一點恭敬心他再來。「師子吼」是比喻,師子,這下面說,就是動物裏面的獸中之王獅子。「師子一吼,百獸畏懼」,牠有那麼大的威力,獅子一叫,小動物腿都軟了,都跑不動了,想逃都逃不掉。「故稱世尊決定無畏之說法,爲師子吼」,用師子吼比喻如來講經說教。《涅槃經》第二十七卷說,「師子吼者,名決定說」,決定沒有錯誤,決定是正確的,決定契機契理,這才能稱爲師子吼。這個標准只有佛陀一個人,再引申那就是法身大士,權教菩薩不敢說師子吼,聲聞、緣覺就更不必說了。
「又《維摩經.佛國品》曰:演法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