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二0四集) 2012/2/21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20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百三十九页第四行:
「宝者」,本段末字,『广施功德宝』这个宝字,「应深着眼,此诚为画龙点睛之笔,盖开法藏所开显者,即此宝也。广施与众生者,亦即此宝也。又此宝字具三义」,念老这个提醒非常重要,这个字不能够疏忽,非常重要。阿弥陀佛开法藏,这法藏里头有宝,用这宝来普遍施与一切众生,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得到了。所以念老说这个字要特别着眼。开法藏所开显者是这个宝,广施与众生者亦即此宝。这个宝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「美称」,赞美的。「如尊佛而名为宝王如来」,赞美念佛三昧,也称为宝王三昧,称佛是宝王如来。「尊佛菩萨之印契为宝印」,这个印契是印证,我们请佛菩萨给我们印证,叫宝印。第二,宝是梵语摩尼的翻译,「《仁王经良贲疏》曰:梵云摩尼,此翻为宝。会意翻云,如意宝珠,随意所求皆满足故」。又《涅槃经》第九卷说,「摩尼珠,投于浊水,水即为清」,清水珠。「又《弥陀疏钞》云:明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。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,亦正是以宝珠喻佛号」。第三个意思,《智度论》第四十七卷说,「于诸宝中,法宝是实宝」,真实的,为什么?「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。今经中宝字,悉俱如上诸义」,上面三个意思都具足。「所说之法是真实法宝,此法至妙无上,故喻之为宝,此法能满众愿,故喻为如意之宝,若切指此宝,则是持名之法,盖念佛之心印,坚固不坏,有如金刚,故称宝也」。
这个意思说到这里就非常清楚,我们就知道,阿弥陀佛广施给一切念佛人的这功德宝,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,不只是五劫,无量劫来所修的功德之宝。这是什么?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把极乐世界布施给我们,把阿弥陀佛布施给我们。我们只要掌握住这句名号,到极乐世界弥陀所修的功德宝我们统统享受。这些功德宝里面,最重要的是法宝,为什么?生到极乐世界并没有成佛,虽然得阿弥陀佛功德宝的加持,也得到了阿惟越致菩萨的享受,这个不容易。阿惟越致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我们没见性也没明心,可是在极乐世界我们的智能德能、神通道力,都跟明心见性的菩萨差不多,都很像,这是弥陀功德宝的加持,我们一定要知道。这种修学环境,我们一生决定成就,这个法门确实简单容易、稳当可靠,而且真的像经上所赞的极圆极顿,此地所说的至妙无上。这一句名号一定要把它念好,念不好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念,为什么?我们有很多杂念、有很多妄想没有办法放下。念佛这个法门,古大德说得很多,最重要的,就是我真想到极乐世界、真想见阿弥陀佛,就是这个真心,这个真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印。
至于修行,真想去,实在说都没有关系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真想去,把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统统都能得生。「三辈往生品」里头,最后一段慈舟法师判作「一心三辈」,前面三段是上中下三辈,末后这一段修大乘者,无论修什么法门不必改,参禅你好好去参禅,学教好好去学教,把你所修学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,统统能往生,不必一定要改。参禅放下,我念佛,不是这样的,你平常修地藏法门的,你就一直就修它,都不要改,你的心真想到极乐世界。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好,「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」,你相不相信有极乐世界,你愿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,这是你能不能往生最重要的关键因素。那生到极乐世界之后,品位高下就是你念佛功夫浅深;修禅也行,禅的功夫浅深,学教也行,教的功夫浅深。所谓功夫浅深,实在讲就是放下,烦恼障放下了没有?所知障放下了没有?情执放下了没有?统统放下,品位就高了,这些道理我们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乃至于我们修世间善法妨不妨碍往生?不妨碍。怎么不妨碍?不着相就不妨碍,着相就妨碍。不着相那就是功德,功德可以回向求生净土提升品位。心里头着的,着的是阿弥陀佛,这个要着。
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「执持名号」,执就是执着,持就是保持。这个法门好、妙!叫我们什么都不要执着,就是执着阿弥陀佛名号,执着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凡圣同居土。如果功夫成熟,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每天阿弥陀佛佛号绵绵不断,但是不着相,那个品位就不是同居土、也不是方便土,是实报土,因为他不着相,这个道理要懂。所以每个人念佛的功夫自己知道,别的人不知道,总而言之一句话,要放得下。我们不要好高骛远,蕅益大师讲得非常好,我只要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我就很满足了。你决定得生,为什么?你心是定的。如果要求品位高下,你心还是浮的、心没定。心定哪有不生的道理!
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,这一点我们得搞清楚,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,不可思议。阿惟越致就是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称为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是梵语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退转,这里面讲的三种不退转,第一个是位不退,绝不会退去做凡夫;第二个是行不退,决定不会退到二乘;第三个是念不退,念不退的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。这是经上一再给我们讲清楚、讲明白,遍数多我们自然就记住了。所以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,我决定得生。道理是什么?道理是「是心是佛」,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阿弥陀佛,就是极乐世界。换句话说,极乐世界是老家,阿弥陀佛是亲人,哪有不能回去、哪有不能见面的道理!不是外人,不是向外求,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那个心是自心,那个心也是自性,这说到了极处。这是真正的宝,真的宝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,一切法都不离自性。「若切指此宝,则是持名之法,盖念佛之心印,坚固不坏,有如金刚,故称宝也」。一定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好,心里面只有这一句佛号,除这一句佛号之外,其它的统统放下,其它的统统随缘,只有佛号不变,我们这一生就成就了。
「如《观佛三昧经观佛密行品》云:譬有贫人,依豪贵衣食」,这是举这么个例子,贫穷的人依附豪贵人家,这很容易懂。「时有王子出游,执大宝瓶,瓶内藏王宝印,贫者诈来亲附」,就像为他服务,拿着宝瓶就逃走,这是欺骗王子,把这宝瓶拐走了。「王子觉之」,发觉了,「使六大兵乘」,这个应该念去声,念胜,六大兵乘,这个乘是骑兵,这就是派了六个骑兵、六个黑象去追他。「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。毒蛇自四面来,欲啮持瓶者。惶惧而东西驰走。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」,蓊郁是非常茂盛的样子,「头戴宝瓶,攀树而上,时六兵」,追的兵也到树下了,「贫人见而吞王宝」,这个王的宝印在里面,他把它吞下去,「以手覆面」。六个黑象也到了,「以鼻绞树倒之,贫人堕地,身体散坏」,这个身体散坏就是受伤跌死了。「唯金印在宝瓶当中放光,毒蛇见光四散。佛告阿难,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坏,亦复如是」,这说我们在这个世间,我们的身体败坏了,我们念佛那个心不坏。
「以上经文,在《宗镜录》九十五卷中有注释,兹不录引」。如果想知道这个故事,这佛在经上讲的故事,可以去看看《宗镜录》第九十五卷。《宗镜录》也号称小藏经,这都是古人永明延寿大师,这老人慈悲,这一《大藏经》怎么看法?那么大的分量,没法子看。《宗镜录》是什么?就是《大藏经》里头的精华录,他看了一遍,好东西抄下来,都抄在这里头一百卷。所以这一百卷就是小藏经,看了《宗镜录》,等于把《大藏经》人家画的,红笔画的这些地方全都在里头,精华都在其中。「但今应申言者,则其末后所云」,这个应该我们要加以解释的,去学习的就是末后这一句,「佛告阿难,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坏,亦复如是」,这句重要。「故知念佛法门是真实不坏之法宝,此念佛妙法,心作心是」,这一句话最重要。念佛理论依据之所在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个一定要相信。
现在这个世界,接触佛法的人很少,佛法也没人去讲去,也没有人真正去修了,实在讲看不到佛法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哪里有真佛,就是真学佛的人、真学儒的人、真学道的人?都没有了。在外国许许多多的宗教,真正依他们的经论所说去修行的,我们也没看见,这也是今天地球上这些众生为什么没有福?没有真修行人。修行人多,这个世间人有福报,世间人有福报,圣贤会出现在世间,这里头都有因果的关系。我们接触佛教的时间确实太晚了,我那个时候学佛,心里想到如果早十年多好,为什么?可以扎根。这些总是缘分,善导大师所谓的,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,总在遇缘不同。把这句话引申,我们在这个世间,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,也个个遇缘不同。总的来说,我们遇的缘还算不错,遇到了佛法,遇到大乘,遇到净宗,最难得的是遇到了会集本,遇到了会集本的集注,这个缘真不容易得到。这一句话「心作心是」,这本集注里头出现次数特多,常常看见,提醒我们,让我们对自己求生净土深信不疑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
「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」,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是性德的美名、是性德的美号,阿弥陀佛什么意思?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全体,或者是说圆满的性德。阿弥陀佛四个字完全用中国意思来翻,翻成无量觉,佛是觉悟的意思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无量觉,没有一样不觉,觉也是知的意思,就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觉,这是什么?这就是自性。除自性之外没有一样可以称无量觉,只有自性,明心见性就无量觉了,所以叫见性成佛,佛就是无量觉。我们要给一般初接触的人,特别是知识分子,佛是什么?你说佛是无量觉,他不相信,这个世间自古以来,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是全知全能,那是宗教赞美神的,谁能做得到?所以我们要介绍不容易。要介绍要指明无量觉是谁,就是你自己,不是别人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能够把起心动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