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同一个性。因此诸佛如来的心,他看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全是自己,同体,叫大慈大悲。慈悲是爱,大是没有不爱的,这个爱是清净心,这个爱是平等心,这个爱是觉而不迷。我们应该知道,我们应该要学习,应该要觉悟,这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佛回归了自性,功德圆满。

  我们现在是迷了,迷受的是冤枉苦,真的跟作梦一样。佛醒过来了,我们还在梦中,我们要醒过来,像他一样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才知道是一体。像一滴水掉在大海里头,整个大海就是它,它就是整个大海。佛经上有比喻,把心性比喻作大海,把我们这一切众生比喻大海里起个水泡,这个比喻非常好,水泡很多,无量无边,一个大海。佛是个水泡,菩萨也是个水泡,我们也是水泡,蚊虫蚂蚁也是水泡,地狱饿鬼都是水泡,水泡没有破各有各的相分,水泡一破一切都没有了,回归大海。这里头染净没有了,真妄没有了,邪正没有了,是非没有了,罪福没有了,苦乐没有了,什么都没有了,叫回归自性,这真正觉悟了。「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坏」,这两句话好,我们要心印不坏的话,不能把念佛忘掉。

  「功德之宝,正是此心。故此心印,称为宝印」,宝印就是这个心。「弥陀大愿,普度众生成佛,为践此大愿,故大开法藏,广施无尽功德所严无上之宝,即此信愿持名之真实法宝也」。这是说清楚!我们这个心能信,我们这个心真愿意往生,我们这个心真在念佛。念佛,古大德教给我们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念佛的秘诀在此地。这个说法,跟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里面完全相应,大势至教导我们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怎样收摄六根?孟子也说得好,《孟子》说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那就是都摄六根。眼往色上跑,耳往声上跑,六根对着六尘的对象,眼见色心怎么跑掉?它就起心动念,就起分别,就起执着,这个我喜欢,贪心起来,那个我讨厌,瞋恚生起来,这是什么?你的心管不住,跑到外头去了。你一定要晓得,外面是假相,可以跟它和睦相处,心里头如如不动,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地方,就在此地。我们见色闻声动心,起心动念,他不起心不动念,所以他随缘。妙用是什么?妙用是不着相,妙!因为他知道事实真相,假的不是真的,别当真,所以对于外面情形他应付得很圆满,很周到。为什么?他没有私心,他没有自己,他处理问题大公无私。这是我们说的,其实我们有公私的念头,他连公私的念头都没有,所以处理得多圆满!我们处理一切事物有意见在里头,有自己的念头在里头,他没有。

  所以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地球上,在印度示现八相成道,住世八十年。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起心动念?我们今天说肯定了,他没有起心动念。为什么?他早成佛了。《梵网经》上他自己说,他这次到世间来示现成佛,是第八千次,早成佛了,成佛怎么会有起心动念!起心动念是凡夫,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。他到这个地方是应,众生有感他有应,感的人很多,不是一次就能度了的,所以他必须要示现应身,应身就是来投胎,这示现应身。应身他没有迷,换句话说,他没有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,他没有执着。他种种的示现都是众生的意念,随着众生意念,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八十年在这个世间,所有一切现的这些相都是众生有感,他自然的反应,我们这样看就对了。不但佛是如此,法身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亦如此,因为法身菩萨他有无始无明习气,无明断掉,无明断掉就是我们讲的,他不起心不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他怎么可能有分别有执着!不可能的。佛知道我们,我们不知道他,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,慢慢体会到了。所以那叫做再来人,他在这个世间示现,他是很自在的。他从哪里来的?就从此地来的,来无来处,去无去处,这个话讲是真话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没有来去。我们看到这个相有来去,实际上没有来去。所以信、愿、持名,这是真实的法宝,弥陀用这个布施给大众。

  住于念佛者,心印就不坏,「实为一大藏教之眼目」,这给我们说明,这一大藏教讲的是什么?《大藏经》一大堆讲些什么?讲的就是信愿持名。「持名念佛时,即是心印放光时,故云:一声佛号一声心」,真放光。我们今天念这一声佛号有没有放光?不能说没有,光很小,没起什么大作用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。放光的大小是完全看你的心,如果你的心清净平等觉了,清净心等于阿罗汉、辟支佛,平等心等于菩萨,觉心就等于阿惟越致菩萨,实报土里面的菩萨,真放光。我们今天清净平等觉统统没有,所以不能说不放光,光很小,佛看得见,这些菩萨、声闻、缘觉他们都能看到。我们念佛功夫浅深,他们看到的光大小,能看到功夫浅深,所以事碍不碍?不碍事。

  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我们能想到他一天忙到晚,找他的人太多了。在那个时代,印度十六大国王皈依他,都认他做老师;换句话说,这中国人讲国师,世尊在世是十六大国王的国师,谁都想找他,疑难杂症都来向他请教。他讲经教学有时间,也有没有时间,有时间是正常的,那就是讲大部经,有系统、有系列的来讲。非正常的就是天天有人来看他,天天向他请教,这些问答也记录下来了,放在哪里?放在《阿含》里头,这都是小事、小问题,所以《阿含经》都不长。《中阿含》、《杂阿含》,特别是《杂阿含》,有的一部经短的不到一百个字,长的也不过二、三百个字,那是什么?答一个问题、答两个问题。那些东西管用吗?普世教育,很多疑难杂症,看佛怎么解答的。由此可知,佛有没有时间休息?没有,他不需要休息,人需要休息,他不需要。种种示现都为众生,这是慈悲,大慈大悲具体的在表现、表演出来。

  「故《大集经》曰」,这两句话很重要应当好好把它记住,这两句《大集经》上经文,「若人但念阿弥陀,是即无上深妙禅」。我们念佛还得去参禅吗?有人说「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」,他想当戴角虎,修了净土还去搞禅宗。不知道这个戴角虎是永明延寿大师讲的,你要想他那个时代社会风气是什么?他为什么讲这句话?是因为那个时代禅的风气太盛,大家都学禅,一窝蜂学禅,他看到了学禅不能成就,但是又不能说,说出来他不服。就顺着他,禅好,很好,如果再加上净就更好,是这个意思,叫学禅的人再加净,不是叫学净的人加禅,别搞错了,因为什么?他念佛,将来禅不能成就,净这边可以成就,说话用意在此地。为什么我们不需要学禅?释迦牟尼佛《大集经》上告诉我们,念佛原来是无上深妙禅,那还有什么话说!

  「于上之语,若能信受,即是蒙佛深恩,为我开智慧之眼,得光明之身」。这个要相信,所以这句佛号能不能念到明心见性?能,念到理一心就明心见性,就大彻大悟,跟禅宗明心见性完全相同,用的方法不一样。他们是观心,止观、参究用这些方法,净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念到什么时候明心见性?念到不起心不动念,这原理完全相同,参禅也要到不起心不动念才大彻大悟。不执着、不分别功夫得力了,没有见性,一定要不起心不动念,六根眼耳鼻舌身意,对着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,不起心不动念就大彻大悟,就见性。古时候没有电视,没有计算机,现在用计算机、用电视,屏幕是个非常好的例子。我们的真心是什么?屏幕就是我们的真心,所有现相都是真心现的。真心染不染?不染。真心有没有执着?没有执着。真心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起心动念。佛的心就像这个样子,所以古人讲佛心如镜,像镜子一样照见。不但不照的时候痕迹没有,即使正在照的时候也是痕迹都没有,没有染污。

  能常作如是观,心就不动。然后把这个功夫移在日常生活当中,穿衣吃饭、待人接物都能像电视屏幕一样,我们事情做得圆圆满满,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这就是佛菩萨,这在佛门当中就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在世间法里头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懂得随喜,随着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随着众生的执着而执着,在这里面示现染净、善恶、业报,示现这些干什么?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觉悟,帮助众生回头。迷得深的帮助他断恶修善,这对迷得深的人,菩萨也要做出迷的样子,跟他才能够沟通;迷得浅的帮助他破迷开悟,根熟的帮助他明心见性;净土根熟的,就是刚才讲他能信、能愿、能持名,帮助他念佛往生净土,也算根熟。因为生到净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根熟,这是净宗无比殊胜。所以净宗这个法门称为宝印,有道理!

  「上心印之语,亦即是如来心心相印之印」,我们要跟佛心心相印。「诸祖以心传心之心」,显宗里头传心,这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,妄尽还源真心就现前。妄是什么?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统统没有了,真心现前。所以真心是本有,不要去找,障碍去掉,真心就现前,去掉一点它就恢复一点,去得愈多就愈明显。从什么地方去?有源头的,源头就是我。你看小乘须陀洹初果,《华严经》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,初信跟小乘初果断烦恼是平等的,断见惑。见惑有五种,第一个身见,所以头一个放下,身不是我,你才入门。佛法修行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,不放下没入门。为什么叫你放下身见?因为它是假的,它是祸根,所有烦恼统统从它起来,所有的造业也是从它这来的。头一个叫我们放下身见,第二个叫我们放下边见,边见今天讲的对立,自性里头没有对立,所以对立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今天科学家讲相对,佛法里头没有相对的,它是一个整体。一体,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,要常常这样想,叫常作如是观。无论在什么地方,眼见耳闻、身体所接触的跟我是一体,我们心里头的大慈大悲,心里面的仁慈博爱,自然就现前。第三个就是成见,成见也是烦恼的根源,就是我自己的意思,要别人随顺我的意思,我不能随顺别人。成见两种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