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定要知道的。我們今天遇到叁種真實,你自己要不知道,不了解這個寶貴,你輕易把它放過,就繼續搞輪回,下一次再遇到,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!一定要記住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你必須要得人身,還得要遇到佛法。你看看現在佛法這個樣子,從最近這兩百年,佛法一直走下坡,我來生得人身還能遇到佛法嗎?靠不住了。現在經典是有,沒人讀,沒有人學,沒有人講,得人身還能遇到嗎?所以現在迫切需要的,比什麼都重要的,學叁個根、學文言文。爲什麼?這些典籍還在,你還有能力去讀,你還有能力去學。你沒有叁個根、沒有文言文,這些典籍留在那裏沒用處。今天認真辦學教叁個根、教文言文,這是大聖人,聖賢事業莫過于此。這個是基礎,真正的基礎!有這個基礎,下一代,再一代,叁、五代之後就會開花結果;如果這一代把這個東西疏忽了,那就完了。

  今天八萬四千法門,哪個法門都沒用處,爲什麼?都不是認真去修學,認真去修學也得不到。黃念老的話,跟我講過好多遍,學禅得不到禅定,別說開悟,禅定都得不到;學密,叁密不能相應;學教,沒人教了,要靠自己去摸索,太辛苦了。找誰?要找古人的注疏,現在人沒人教,只有看古注。古注難懂,文言文寫的,沒有相當文言文的根柢你沒有辦法學。那想自己成就,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,保證你自己可以成就。要拯救佛法,希望幫一把忙讓正法久住,唯一的辦法自己認真修行,佛菩薩慈悲加持你讓你長壽。長壽的目的在哪裏?就教你做個好榜樣,把這經講透、講明白,重新紮根!怎麼樣叫現在人能相信?祖宗留下來真實的寶藏!全世界每個族群,只有中國老祖宗留下來了,印度都沒有了。

  佛法在中國,不在印度。所以我們要有使命感,要有責任感,不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,是釋迦牟尼佛、曆代祖師世代經營的事業,到我們手上斷掉了,我們怎麼對得起古聖先賢?我們不認真學習就錯了。認真學習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,難舍能舍。難,不就這樁事情嗎?要把名利放下,要把身心世界放下,恢複到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你就有能力繼承正法、傳承正法。心地如果是沒有清淨平等覺,不行。當前迫切需要的這些典籍,我們從哪裏入門?淨宗從淨土叁經。印光大師,這是最近的一個善知識,他的《文鈔》必須認真學習。《文鈔》裏頭給我們很多信息,佛法怎麼衰的,世法怎麼亂的,老人家看得很清楚,講得很明白,我們要認真學習。讀這些書開智慧,知道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如何隨緣,隨順時代,不能逆著走。知道這個世界許許多多不如法的,我們要隨順。隨順裏面我們示現一個恰當的榜樣,就是大衆看到還歡喜、還能接受,做得太過分他不能接受,這個地方的分寸是活潑的。

  持戒很重要,現在教人持戒行嗎?不行。他說什麼?這個戒律是吃人的,爲什麼要學這個東西?這些東西釋迦牟尼佛製定的,叁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規範,現在叁千年後,現在到一個核子時代了,我們怎麼會開倒車?他說得振振有辭。隨順他,能夠吃肉邊菜就不錯、就很難得,能夠不殺生就好了。所以這個尺碼必定要放松,不放松就害了佛法,佛法更沒有人學,放寬一點,大家這還可以。我們要成就,那就一心向往極樂世界,專念阿彌陀佛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覺悟,覺悟就是放下,沒有放下,沒覺悟。一心向往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過一天算一天,極樂是老家,常常想著我要回老家,我們現在是在外頭做客。

  「《大乘義章二》」,這解釋慧,真實智慧。慧是什麼意思?「據行方便,觀達爲慧」。這句話說得好!據是根據,行是我們的行爲,思想、言行,這裏有方便。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此時此地最恰當的方法,所以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,這叫行方便。觀達爲慧,觀是你的心,你的清淨心,達是通達明了,這是智慧。有真實智慧,你才有方便法門,方便完全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,所謂是隨機應變。現前最妥善的方法,這叫方便。

  你一定要知道,佛法沒有定法,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全是方便法,他所講的都是原理原則,我們要會用。知道原理原則,在現前這個社會這種狀況,我們知道怎樣用,活學活用,它不是死呆板的。戒律,精神一定要掌握住,方式是活動的。戒幫助我們得定,定幫助我們開慧。所以定也不是一定的方法。八萬四千法門,修定的,八萬四千種方法統統是修定,得定那個效果完全相同,方法不一樣。我們今天修定就是用念佛,把煩惱念掉,把分別念掉,把執著念掉,這一句佛號就行,不要再添麻煩,這叫專修,這叫一門深入。一門成就,一切法門都成就,因爲一切法門都是修到清淨平等覺的,我們這一門修成了,不就是門門目的都達到了嗎?又何況這個法門只要肯發心,你就得阿彌陀佛的加持,不僅是生到極樂世界,我這裏發心,發的是真心,彌陀就加持,感應就通了。

  所以「就實以論,真心體明」,它本來是光明的。「自性無闇」,自性沒有迷。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、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它不生不滅;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光明,具足德相,這叫慧。「是乃以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方名慧也」。這是給我們一個明顯的標准。你要記住,心是本心,性是本性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所以佛法跟其它的法不一樣,它不向外求,完全向內。佛學稱爲內學,經典稱爲內典,統統向內不向外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