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一二集) 2012/2/25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21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五十頁倒數第四行,從最後一句看起:
「蓋明真實之體,方起真實之慧。住真實之慧。故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如珠發光,還照珠體」,我們先看這一段,前面我們也學到此地。這一段的經義很深,義理非常的豐富,說明真實之慧必須要先明真實之體,然後才有真實之慧。明真實之體就是明心見性,換句話說,明心見性之後,真實之慧就生起來了。這個智慧是自性本來具有的,不是從外面學來的。見性就不在十法界,這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。我們知道,實報莊嚴土有四十一個等級,這些人住佛的報土。從圓教初住開始,一直到等覺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《華嚴經》上稱他爲法身菩薩,一般大乘都稱他爲佛,天臺大師所說的「分證即佛」。
智者大師給我們講六種佛,這是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,佛有六種。第一種,那就是佛常說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是說佛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佛。一切衆生沒有離開自性,從性上說你是佛,這個一點都沒有說錯。雖然本來是佛,現在我們迷了自性,迷了自性變成凡夫。凡夫好好的修行,最後再回歸自性,這是修行最後的目標。從我們聞法、皈依,這叫「名字佛」,有名無實,名字位中。真搞清楚、真明白了,依教奉行,學得沒錯,學得我們一般講很如法,叫「觀行即佛」。觀,我們的看法、想法與佛經上相應,真學到了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叫觀行即佛,功夫得力了。我們念佛求往生,至少要在這個位次,名字即佛不行,不能往生,多少得有點功夫。
從觀行,觀行還是在六道。六道裏面,沒出六道都是屬于觀行,淨土宗功夫成片是觀行。再提升是「相似即佛」,相似即不在六道,在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那個佛是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。這什麼原因?佛法裏面講真、講假它有一定的標准,這個標准,用真心就是真的,用妄心就是假的。相似即佛他沒用真心,他還是用妄心,妄心用得非常好,沒錯誤,也就是佛經上所說的他全做到,所以他很像佛。這很難得,四聖法界。再向上提升就是「分證即佛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證得了,分證是無明破了,證得法身。什麼地位?剛才說了,圓教初住以上到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分證即佛。再提升就是究竟,究竟是圓滿,圓滿叫妙覺,他不住在實報土,他住常寂光。極樂世界四土,最高的常寂光土,回歸自性。
天臺大師說得好,佛有六種,我們屬于哪一種?在現前我們屬于名字,有名無實,怎麼樣也要把它提升到觀行。觀行,我們用功夫得力,經教我們學了,佛法,印光大師說得很好,無論是哪一個宗派,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、大乘小乘,都要根據經典來學習,依照經典來學習就是觀行,你才能入門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在世,爲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。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,現代人的看法來看釋迦牟尼佛,他一生幹的什麼?一生是辦教育,他是辦學。他叁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在鹿野苑把五個同伴找到,先跟他們講,這鹿野苑度五比丘。然後慢慢僧團擴大了,跟著佛陀學習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這個也是由少到多慢慢增加的,經典記載得很清楚。最初的十二年佛講《阿含經》,好比是小學校。阿含裏面講什麼?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跟我們講六道輪回裏面的事情,十二年,小學!十二年之後繼續再辦,像辦中學一樣,叫方等,八年,八年加前面的十二年是二十年,二十年紮根教育。
我們要不明白這些道理,學佛從哪裏學起不知道。如果我們學佛都能夠遵照釋迦牟尼佛這個順序,會有成就的,個個都會有成就,從小學念起。但是這樁事情,在中國唐朝中葉以後,中國人就不學小乘了,無論在家、出家,都把小乘放棄了。所以小乘有兩個宗派就失傳了,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,現在沒有人知道了。一個成實宗,這是小乘,一個俱舍宗,是依《成實論》或者依《俱舍論》,有兩個宗派。中國人不要小乘,用什麼來做基礎?用儒跟道。佛教到中國,可以說在隋唐的時候,跟儒道合成一家、合成一體,成爲中國傳統文化,今天講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。這樣做法行不行?這一千四百年事實告訴我們行,比小乘還好。這一千四百年,佛門中世世代代都出高人,這就是成就,所以儒、道來代替小乘是好事情。如果不學儒、道,那一定要從阿含學起,我們不是這樣循序而進,釋迦牟尼佛不承認我們。在《佛藏經》裏頭,釋迦牟尼佛有句話說,他說佛子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我們是他的弟子。爲什麼?你沒有依照他的話去做,躐等了。我們中國祖師用儒、道代替小乘,換句話說,你一定學佛先學儒、先學道,有這個基礎之後再入大乘,行,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就不能入大乘。中國佛教,成實、俱舍沒有了,全是大乘,必須要從儒道那裏去紮根,很重要!所以佛辦學校!
根紮好之後,諸位要記住,紮根用二十年的時間,開始給我們講真實智慧,就是《般若經》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。一生講經四十九年,二十二年講般若,換句話說,般若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中心。般若是智能,前面二十年的底子,明真實之體,方起真實之慧。真實之體的認知是在方等,這個知不是證得的。開悟有兩種,一種是證悟,一種是解悟,學經教這是解悟。解悟管用,用解悟這個基礎去學般若,般若是智慧,能開悟。開悟的秘訣在哪裏?在放下,你不能放下你就沒有法子開悟。佛法境界上的提升全靠放下,放下叁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,這證小乘須陀洹果,大乘十信裏面的初信位,就是小學一年級。你得放下八十八品見惑,這個放不下你沒入門。用這個標准來衡量,現在我們這出家人一個都沒有,都沒有入門。那換句話,我們搞什麼?我們是在佛的幼兒園,小學一年級沒有到,這麼個程度自己總得清楚、總得搞明白。見思煩惱斷盡才證阿羅漢果。阿羅漢是個學位,第一個學位,好比是大學學士學位拿到了。第二個學位是菩薩,菩薩還要斷塵沙煩惱,這是菩薩的果位。最後,要把無明煩惱斷掉這才成佛。佛是最高的一個學位,佛陀,好比是博士學位你拿到了。進入這個博士班,無明破了進入博士班,要提升到妙覺,博士學位才真正拿到。換句話說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博士生,還沒有拿到學位,沒有畢業,還在學習,實報土是博士班,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好懂。
釋迦牟尼佛一生是教學。阿含是普世教育,阿含裏面講什麼?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教導我們一般人怎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,目的在此地。向上提升,那就是現在人所說的哲學跟科學。《般若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、方等裏頭有一部分,屬于哲學,屬于科學。這些哲學跟科學,過去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是全世界的最高峰,哲學的最高峰,也是科學的最高峰。今天科學跟哲學裏面還沒有解決的問題,大乘經上全有。所以我們學佛,要把這個認識清楚,佛教裏頭沒有迷信,句句話都是真實話。
明心見性之後,智慧開了,住真實慧,故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這才真正能夠擔負起佛門教學的工作,他有智慧、他有能力教學。幫助衆生,這個化是轉變的意思,化惡爲善,這對初學的、對小根性的人講的,對中等根性的人是化迷爲悟,對高等人來說是化凡爲聖,這是教化。教學的目的是要變化氣質,這個教學才是成功的;學生如果沒有變化,這個教學不成功,這教學沒收到效果。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學,目的是成聖成賢,讀書志在聖賢。佛教的教學,目標是在成佛、成菩薩。學佛爲什麼?爲了成菩薩、成佛。佛菩薩是學位的名稱,這個學位名字也有講究的,佛翻成中國字是覺悟的意思,圓滿的覺悟,沒有一樣不覺悟,這是佛。覺悟而沒有圓滿是菩薩,覺悟到圓滿了就叫成佛。這是說明佛菩薩教化衆生,他所憑借的,真正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。這個沒有明白不能教學,這個明白之後智慧現前,這開始教學。
如珠發光,還照珠體,這是教學相長,一方面幫助學生,成就他們,同時也成就自己,教學不斷提升自己。這是智慧、這是樂趣,夫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佛法裏面講「法喜充滿、常生歡喜心」。這個歡喜從哪來的?悟!天天有悟處,時時有悟處,他怎麼不快樂!學佛是個快樂人生,得真幹,教學相長。我教了五十四年了,前面二十年我們沒有任何設備,所講的經也沒有辦法留下來,講完就完了;二十年之後有了錄音機,沒有錄像可以錄音,那個時候開始留錄音帶;再二十年之後,我們又提升了,開始錄像;十年前我們有了衛星、有了網絡,講經教學利用這些科技,在全球每個角落都可以收看到,這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。諸位同學如果聽過我過去所講的經,二十年前所講的,十年前所講的,跟現在所講的,你去比較一下,你會發現,發現什麼?進步了,講得不一樣,愈講愈清楚,愈講愈明白,愈講信心堅定、願心懇切了。教別人,別人得多少不知道;教自己,清清楚楚。五十四年講經沒有中斷過,一堂課不缺的就是我一個人,一堂課不缺,聽衆沒有聽得這麼完整。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這才有成就。
現在也想聽課一堂不缺做得到了,爲什麼?有錄像、有光盤,在家裏學就可以了,不必往外跑。東北劉素雲居士就是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一套光盤聽了十年,一遍聽完再聽一遍,聽了十年她成就了,這是我們求學最好的榜樣。她在求學過程當中不認識,學成之後,我看到電視臺采訪她的這個光盤,我才知道這麼個人。找人去打聽她住在哪裏,電話找到了,我跟她聯系上,了解她十年的工夫,真的成就。現在團體裏面修學很困難、很不容易成就,一個人在自己家裏頭,十年不出門,真成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