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法身不是物質,也不是精神。靈魂是精神,不是物質,精神也有相。法身是真正無相,無相能現一切相,跟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,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,不可思議。報身的相有一點像我們講的靈魂一樣,主要它是智慧,充滿了智慧,靈魂迷,它不迷,我們通常也叫靈性。稱凡夫的靈魂,稱靈魂它迷,它如果覺悟了,就不稱它靈魂,稱它作靈性,法性身,住的那個土是法性土,法性身沒有生滅,法性土也沒有生滅,「無間斷也」。
第叁種是講「相續常」。我們今天講長治久安,都是講相續常,那兩個太高了,報身是實報莊嚴土,換句話說,十法界裏頭沒有。十法界四聖法界就是淨土裏面所說的方便有余土,六道是凡聖同居土,這個裏面,就是十法界裏面沒有報身,但是有法身,法身是理體,哲學裏面所說的本體,本體是沒有辦法離開的,相續常這是應身。「謂應身于十方世界,沒已複現,化無窮盡」。這就是應身,應身有生有滅。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住世八十年,這是應身,時間只有八十年。八十年,他離開了,走了,跟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緣盡了,別的星球上的緣成熟了,他到那邊去了,這叫應身。應身常是相續常。佛的應身也是不間斷的,哪個地方有緣哪裏去。像我們這個也是應身,比喻作應身,早年在美國,我們有那麼多同學散布在美國跟加拿大,所以幾乎大城市每一年總得要去轉一周,繞一圈,跟大家見見面,討論佛法,勸大家念佛。每個地方,時間最長的大概住一個月,最短的大概也是兩個星期,一年走一周,十多個城市。到這個城市講一個月,時間就縮短了,每年去講一個月,那個時候幾乎溫哥華是固定的,每年去講一個月,溫哥華五月氣候最好,我每年的五月都住在溫哥華。這就像應身,是相續常,讓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。他在十方世界,哪個地方緣成熟,他就在那裏現身,應化無窮盡。
又《華嚴演義鈔》第卅四卷,有「自性,則凝然常,指法身」。凝然是定住在那裏不動,不但不動,它沒有現象,就是說它沒有物質現象,它也沒有精神現象,就是思想、念頭它沒有,它也沒有自然現象,今天科學上說叁種現象,在自性裏頭全沒有。自性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,無論你走到哪一道,它都是你的理體,哲學所謂本體。我們學習的時候,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,我們看電視,屏幕就好比是法身,它不動,它沒有變化。諸佛剎土依正莊嚴、十法界就好像屏幕現出來的影像,我們按哪個頻道現象就出來了,按佛的頻道,佛出現了;按菩薩的頻道,菩薩出現了;按諸天的頻道,諸天出現了。但是屏幕,屏幕如如不動,沒有它就不能現相。所以它是一切相的本體,它不是一切相,作一切相的本體。我們的自性就像屏幕一樣,它沒有現象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極樂世界在哪裏?跟我們是不同的頻道,我們按極樂世界的頻道,極樂世界現前了,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了,換了頻道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個頻道科學稱爲空間維次,不同的空間維次。實際上跟你說,所有現象不來不去,沒有來去,來去是佛隨順我們衆生概念而說的,不是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沒有來去,沒有先後。換句話說,沒有真正的空間,沒有真正的時間,時間空間都是假的。
下面,善導大師《事贊》裏頭有這麼兩句話,「極樂無爲涅槃界」,這個涅槃界是講法身、講法性,涅槃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清淨寂滅,滅就是滅一切現象,叁種現象都沒有,這叫滅。「又雲:無衰無變湛然常」,善導大師說的。湛然是比喻,比喻像池水,一池清水,這水幹淨沒有汙染,沒有波浪,叫風平浪靜。那這個水像一面鏡子一樣,周邊的這些樹木、花草、山色,統統照得清清楚楚,湛然常。「可見今之經文,所雲常然等,即本性常、凝然常也,法身也,自性也。是故常然,無衰變也。」這在極樂世界你看到了,他方世界看不到。十方世界跟我們這個地球差不多,爲什麼?居住的人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執著,那我們的環境就差不多了。總之,佛告訴我們一個總的原則要記住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這句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被今天量子力學家證明了,我們看到他的報告,現在一般書店都可以買得到《念力的秘密》,好像出了兩冊。這是量子力學家的報告,提出很新的概念,以心控物。因爲現在才真正了解物質從哪來的,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。
所以德國普朗克博士說,他一生研究物質,被他發現了,物質的基礎是意念的波動,物質的真相就是這個。所以根據他一生的研究,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物質存在,全是意念産生的幻相,報告說得很清楚。他這個說法,跟佛經上說法完全相同。佛經裏面說,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,阿賴耶的相分從哪裏來?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,見分就是意念。你看叁千年前佛說得這麼清楚。可是見分從哪裏來的?現在這個量子力學家還沒有搞清楚,我們相信他會搞得清楚。阿賴耶是從無明業相來的,無明業相好像他也發現了,他稱作能量,宇宙間有這種能量。能量從哪裏來的?自性裏頭變現出來的,自性才是萬事萬物的根本,叫本體。本體沒找到。但是現在有個新的名詞叫零點能量場,零點能量場很像佛所講的法性,很像,因爲零是什麼都沒有。佛說得好!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。
科學家今天肯定,我們的意念能夠主宰一切。第一個是身體,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,只要我們的念頭好,念頭純正,永遠健康長壽,確實我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,你能做得到。今天地球上災難這麼多,可不可以化解?可以,我們的念力能化解。這個佛經上說得很清楚,境隨心轉,地球是我們的物質現象,它隨著我們的念頭轉。今天災難這麼多,是不善念頭感的。佛在大乘經上說的,貪心感應的是水災,我們沒有貪心,水災就沒有了。像地球海水上升,江河泛濫,與貪念有關系;瞋恚,與火山爆發、與地球溫度上升有關系;愚癡,跟風有關系,風災;傲慢,跟地震有關系;懷疑很可怕,懷疑與什麼有關系?山崩地陷,與這個有關系,地會陷下去,山會倒下來,這是懷疑。一個人懷疑,自信心沒有了,對我們個人來講,免疫能力全部完了,所以你很容易感染疾病,因爲你沒有信心。信心非常強的人不會生病,爲什麼?免疫能力強,他對自己有信心。
現在人很可憐,對自己沒有信心,對父母沒有信心,夫妻沒有信心,對什麼人都沒有信心,你說這個日子多難過,活在這個世間多痛苦。中國古人不然,中國古人信心建立在家庭上,家庭生的這個孩子,就是一輩子都有責任照顧,這個孩子無論在外面受什麼苦難,家庭是他的支持。所以一個人無論在外頭有沒有事業,年老的時候一定要回老家,爲什麼?家庭養老,晚年會過得很幸福、很美滿,這是大家族的好處。現在小家庭就沒有了。你說受教育,父母不能教你,家族教你。一個養老,一個育幼,這兩樁大事家庭承擔著。家庭承擔了社會的責任,家庭承擔了國家的一分工作,做得都很圓滿,它裏頭有倫理、有愛在裏頭,有親情在裏頭。所以人年老了,叫兒孫滿堂,那是真的。一個大家族,以五百人來計算,小孩有多少?一個家庭有五百人,我們相信小孩總有七、八十個,你說老人跟小孩住在一起多快樂,都是自己的晚輩,真有天倫之樂。
現在人哪有這種樂趣,沒有了,老年的時候就孤家寡人一個。在外國真可憐,外國老人有老人福利,年老的時候,物質生活不成問題,國家照顧你;精神生活沒有,孤獨獨坐在那個地方,沒有一個人跟他講話。我們去參觀老人院,給他打個招呼,他很安慰,表情能看得出來。就說明什麼?從來沒有人跟他打招呼,給他打招呼的,太親切了。那個生活,我們中國人說的是坐吃等死,那日子多難過。所以老人自殺常常聽見。澳洲老人福利事業辦得最好,澳洲的老人院我都去參觀過,缺乏精神生活。
所以我鼓勵企業家,把中國傳統家繼承過來,就是企業組成一個家庭,從前家庭是血緣關系,現在用企業是道義的關系。企業老板把所有員工看作自己兄弟姐妹,他們的父母是我們的伯伯叔叔,他們的子女是我們的晚輩。所以企業要辦老人院,老人院不接收外面的,自己企業員工的老人,我們自己來照顧;企業辦小學、辦中學,我們的子弟我們自己來教。自己來教負責任,學校不負責任。你說從前家學私塾,老祖宗真費盡心思到處打聽,哪個人有學問、有道德、有教學的方法,去請,磕頭作揖去請,請老師。老師請到家裏來,這一個族對老師沒有一個人不恭敬,那老師受到尊敬,他教就會教得很認真,他不認真,對不起這個家族。那老師不是隨便請來的,父母沒有經驗,祖父母有,曾祖父母有,他們有豐富的經驗,那種辦學現在學校怎麼能比!
我跟方東美老師學哲學,本來只希望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,他不准許我去。他說現在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到學校裏聽課,你會大失所望。講的我完全不懂,我十幾年之後才完全懂得了。老師在學校教的東西,不是我們想學的,我們想學的老師不講,爲什麼老師不講?學生不學,講了沒用。學生喜歡聽什麼?聽故事、聽笑話,老師逗著學生,歡喜。老師的目的是每個月拿這點工資回家去過日子,這是老師教學的目的。學生就要文憑,畢業就行了。所以老師考試題目都告訴大家,每個人分數都好,皆大歡喜。我才明了。
我在澳洲大學裏面去看,因爲學校給我教授的名義,我就上了幾堂課,以後再不去了,方老師講的話完全正確。一般教授,我都問他你們怎麼教?講一點東西,十五分鍾夠了。後面的呢?後面開開玩笑,說說笑話。十五分鍾之後,學生心不在焉了,你看他眼睛都亂動、亂轉,窗外到處看,心不在焉,你還講什麼?大家都心照不宣。所以方東美先生跟我說,這個行業叫誤人子弟的行業。不過他也有理由,爲什麼誤人不講真東西?學生不學,你講了他聽不進去,他只要文憑,他不要東西。
那我們想要學一點新東西,就不能在學校學。這個我很感恩他,一生感恩,每個星期給我兩個鍾點到他家裏去學,我們課是這樣上的。這個老師難找,我們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,他能讓我到他家裏去學,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把佛教介紹給我。他的心目當中佛教是哲學,他說釋迦牟尼,他不稱佛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就看,真的是假的?他真學佛,他每天讀佛經,他書桌上,你去看總有佛經。我跟他往來二十多年,發現他真幹,他不是說說的,他真幹,給我講東西是引經據典。這些大乘重要經論裏頭,一段一段他都能背得出來,告訴你在哪個書裏頭,第幾卷裏頭,他能背出來。我們不能不佩服,出家人都找不到。所以他的話我們就相信,我們一點都不懷疑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