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五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丟掉了,孝悌忠信沒有了,仁愛和平沒有了,和諧社會怎麼能建得起來?和諧社會要能再建起來,那就是在此地這句話,「積植德行」。也就是我們把老祖宗的東西,五常五倫、四維八德找回來,認真去做,這就是積植德行。真可以恢複,不是不能。

  中國這些典籍都在,就是沒人講了、沒人學了。如果有人提倡,有年輕的人覺悟,我們不要做大官、我們不要發大財,我們要做聖人,我們要把中國文化複興起來,做得到。有幾個大企業家來幫助你,照顧你一個簡單的生活,你不要操心,好好去讀十年書。遵守老祖宗的方法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十年之後能夠出兩百個聖賢,不但國家問題解決了,世界問題解決了。辦得到,不是辦不到,地球上的災難可以化解。

  這兩句「是以下叁段之總標。劫者,表極長難以比喻之時間」,無量劫這個時間太長了,這個劫數有無量,「此乃無量之極長的時間」。這是說極樂世界,他們生生世世都在積德。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曆史,所以我常常告訴我們的國人,對自己的國家要有信心,爲什麼?我們的祖先積德。我們現在雖然是不孝,背棄了祖宗,時間不長,把祖宗忘掉了,總共不過兩百年而已。兩百年,前一百年沒有完全忘掉,爲什麼?表面上還有祭祀、還有講學,這是滿清末後的一百年。但是真幹的人少了,對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開始有懷疑了,這什麼原因?外國文化進來了。兩百年以前外國文化沒進來,外國文化進來的時候,一些人覺得外國東西都新奇、都好,中國樣樣不如外國人,把自己的信心喪失了。對祖宗的孝敬淡薄了,對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、這些典籍不念了,都去學外國文,學西洋的東西。那個時候才開始,還不至于很大的影響。滿清亡國之後,中國社會一直在軍閥割據、日本人侵略戰亂當中,不但傳統的東西沒人做,講的人都沒有了,我們天天逃難,這才真的叫斷了。完全斷了不到一百年,所以還是能找得回來,只要肯發心、肯找。

  現在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建了個漢學院,蔡禮旭老師在那邊主持。真難得,得到馬來西亞首相的支持,過去湯池有一批老師在那邊學習。我們今天的期望,真的是寄望在馬來西亞的華僑,馬來西亞華僑六百萬人。華校,小學有一千多所,中學有六十一所,這些學校的老師、校長對傳統文化很熱心、很愛護。漢學院現在在建築,破土典禮我去參加了。建成之後,我是想分爲兩個部門,一個是研究院,研究院是誰?就是這批老師,他們是當然的研究員。每個人專攻一門功課,期限十年,這個功課的選定就是《群書治要》裏面的六十五種,每個人學一種,六十五個老師。希望每個科目有叁個人,這樣就差不多兩百個人。兩百個老師在那邊能夠住上十年,十年之後能出六十五個老師,就是叁分之一,是世界上漢學的頂尖教授。中國傳統文化真的是二十一世紀的文化主流,這十年的成就不可思議。這是大事,能救全世界。我們向馬來西亞的領導人頂禮,得到他們的護持不容易,這是大聖人的事業,這不是小事。

  我們希望國內也能有這個緣分,傳統文化的根還是在中國,中國做比別的地方容易。也要能辦這樣一個研究院,兩百個研究員,名稱就可以定作「《群書治要》研習中心」。兩百個研究員,叁個人一部書,就是說一個小組,叁個人一部書,十年的時間,能成就,不是不能成就。教學相長,他們所研究的東西大概叁年就有成就,就能講了。他們所講的東西,我們把它錄成光盤,再用電視、用網絡這種手段向全國播放、向全世界播放。我相信一年的時間,我們的社會安定了,世界就和平了,一切都上軌道了。今天不是製度問題,什麼問題都沒有,就是教育出了問題;教育一回頭,盛世馬上就出現。非常重要!

  我想到,我做不到了,年齡太大了,我現在只能說說話而已,所以趁講經這個機會把我的想法、看法都說給大家聽。希望有志年輕人應該發願,不做大官,做大聖人、做大賢人,真正救國家、救民族、救全世界。一生守住做教師的身分,我們從事哪個行業?教育的行業,像孔老夫子、釋迦牟尼佛,一生都是搞教育的。搞教育從哪裏做起?從自己做起,這是第一個原則,自己做不到,就無法教人,先要自己做到。德行的基礎,我們現在講到這一段,積植德行,德行是什麼?總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《大學》裏面叁綱八目,這總綱領。從哪裏落實?從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從這裏落實,這叁樣都很小,很短的東西。要做到,這不是念的、不是背的,要把它變成我們日常的生活,變成我們基本的概念,那你就具足了聖賢的基礎。十年專攻一部,這是唐太宗他們這批人選定的,在中國古籍裏頭選定了六十五種。唐朝盛世就憑這部書建立的,皇帝自己一天到晚手不釋卷,文武大臣必須要讀、要學習。所以能夠先救急,這個十年培養這些老師,就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。佛門裏面能夠培養十個講經教學的大師,不得了!中國確實可以看到千年盛世。所以,積植德行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無量劫,「時間,無法稱說,不可計量。以表修行久遠」。這是講極樂世界,他有那麼偉大的成就,他有那麼長的時間在修養德行。行,「身口意之造作」,行是行爲,身的動作是身的行爲,口的言語是口的行爲,意的思想,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爲。所以身口意這叁種造作,這叫行。「德行者,所成之善謂爲德,能成之道謂爲行」,這叫德行。中國老祖宗說得那麼清楚,說得這麼簡單。這個民族、這個國家存在這個世界上,四個文明古國,叁個都沒有了,中國還存在,什麼原因?就是德行,老祖宗千萬年的德行。人家常講五千年,我都說一萬多年。五千年是什麼?是文字發明,沒有文字之前不能說沒有德行。印度婆羅門教有一萬叁千年的曆史,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我相信不輸給它,也有一萬多年。沒有文字之前是靠傳說,我們在孔子《論語》裏面看到孔子學習的態度,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。夫子說他一生「述而不作」,也就是說孔子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;換句話說,他所學的,他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,沒有自己東西,述而不作。他的態度,「信而好古」,對于古人的東西沒有懷疑,認爲那都是真理、那都是精品、那都是寶貝,喜歡,好古。我們今天要再把中國傳統文化複興,必須要有孔子這樣的心態,我們才能做得到。不求自己的名利,人家都用創造發明,出版自己言論,提高自己知名度,不幹這個事情,這個事情是假的。真的就真幹,實德,你才能夠感化現代人,感化後人。要真實的德行,所有一切虛僞淘汰得幹幹淨淨。儒釋道叁個根建立起來,真做到,一句沒做到你就有缺陷、你就有漏洞,你不是一個完整的器具,你不能成爲真正聖賢,這個聖賢的樣子不是真的,一定要做到。叁綱八目是教你怎麼做法,從哪裏做起。

  你看古聖先賢這個道路,你再去找個道路能不能比它更好?找不到那就遵守。這條路走了幾千年,多少人成功了。我們到外國去找個道路,不行,成就不了。外國著名的科學家,這幾百年當中,發明一些定律都認爲是真理,過不了多少年,新的科學家提出一套東西把它推翻了。所以,現在科學家沒有敢說他的東西是定律,他知道後人有更新的東西出來,會在他之上。但是中國老祖宗的東西那是金科定律,決定不能推翻的,你再找一個比它強一點的你找不到,他說絕了。難得,太難得了!我們對祖宗要有信心。沒有信心,連外國人都不如,外國人湯恩比他就有信心。他能說得出來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」,那就是今天的問題,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這是個外國學者講的。話講出來了,真正懂得的人不多!

  我兩次去訪問倫敦,在倫敦大學、劍橋大學,我跟他們漢學院的同學做了次交流,跟他們的教授。我就問他,你們都是研究漢學的,跟你們說這是跟內行人說,這不是跟外行人說,我說湯恩比說的話真的嗎?你們相信嗎?我等著他們回答,沒有回答,沒有聲音,只對著我笑。我反問一句,難道湯恩比的話說錯了嗎?也不回答,只是對著我笑。我說你們很聰明,既不否定也不贊成。最後我告訴大家,湯恩比的話說得沒錯,我們解讀錯了。怎麼解讀錯了?講到孔孟,你們就會想到四書、五經、十叁經,你想到這上去;講到大乘你會想到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這些大經。這都是你們學的、你們讀過的,能解決現在社會問題嗎?是能解決,你們看不到,你們不了解這經的真正意思。我說你們看到的是花果,花從哪來的?枝上生的;枝從哪來的?幹上長的;幹從哪來的?本生的;本從哪來的?根;根是什麼?不曉得,你們把根忘掉了。

  中國傳統的根,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根怎麼落實的?就是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就等于說是養分、養料,培養這些根,讓這些根長成,根深蒂固。這個根栽在肥沃的土地上,它茁壯、開花、結果,你說這多重要。所以儒釋道的叁個根,你找根,根找到你就有辦法了。用什麼方法來學習?就是叁綱八目,《大學》,《大學》是講方法。叁綱,「大學之道」,第一個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」,講絕了!這叁句話,佛經上講體相用,明德是體,親民是相,止于至善是用,作用。用什麼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?下面的八目,第一個格物,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這個方法講得這麼好,幹淨利落,你要學成功了,不但你的家庭世代興旺,國家長治久安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