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六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一六集)  2012/2/28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1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五十六頁第二行,從第二個字看起:

  「行者,身口意之造作。德行者,所成之善謂爲德,能成之道謂爲行」。佛門講修行,行是什麼、修是什麼意思,一定要搞清楚。行是行爲,就是身口意叁業的造作行爲,修是修正;換句話說,行爲有了錯誤,必須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六道衆生所造的一切罪業都是根源于妄心。老祖宗講的話一點都不錯,本性本善,習性不善,造的一切不善業是習性。習性所謂是後天的,本性是先天的。本性是自性,習性是阿賴耶。阿賴耶裏面的叁細相,演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是天親菩薩歸納的,展開無量無邊的妄念,一切不善的念頭要知道它從哪來的。

  不善的念頭再多,都抵不過一個善念,抵不過本善,本善是真心。所以古人講的一句名言,「邪不勝正」,邪再多、再大敵不過一念真心。經上給我們講,無量劫來所造的罪孽,應當墮地獄,臨終的時候,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,這什麼原因?臨終這一念十念是真心,無始劫來造作的罪業是妄心,這就是邪不勝正,那一念是正,無量劫造的是邪,這個道理。這個道理太深,很少人懂。所以我們對佛經上講這個話懷疑,造一輩子惡業,過去生生世世都造惡業,怎麼臨終的時候一念阿彌陀都能往生?叫難信之法,真難信。你要不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信心真的生不起來。

  可是一念真心,爲什麼到臨終時候才發現?臨終時地獄現前了,馬上就墮地獄了,這個時候不得不真回頭,這個時候那一念心,急著一念心,怕墮地獄,真心現前。那真心是什麼?逼出來的,極大的苦難把真心逼出來了,所以那一念心是真心。那一念心裏頭摻一絲毫夾雜都不能成就。這一種道理得講清楚、講明白。明了之後,我們對這個法門真信、真願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凡是不能往生的,都是臨終的時候還是在分別、在執著、在怕,恐怕我罪業太深,阿彌陀佛不答應,不准許我去。你看這一念生的,這都叫妄念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一念妄心就毀掉了。一念無雜念那就是真心,一念有雜念就是妄心,一念真妄差別就在此地。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這一念是阿彌陀佛,這就決定得生。這個一念心叫理一心不亂,雖然時間只是一剎那。理一心是什麼?真心。事一心還是妄心,事一心還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他是菩薩;理一心不起心、不動念,純淨一念,這是如來果地上境界,怎麼會一樣!

  佛經理深,真的是深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用的還是妄心,我們的心不純、不真。要純真,一讀經文、一聽經文,他就超越了。像惠能大師,人家用心純正。從什麼地方看?從他的謙卑、從他的恭敬,只有真心才做得出來,妄心做不出來。妄心一定帶著傲慢,說沒有傲慢也有傲慢,他自己有傲慢他不知道。因爲他沒有傲慢的話,他就大徹大悟,他就明心見性了。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反省,我沒有大徹大悟,我就有傲慢。爲什麼?我還是用八識,不是用四智。八識裏頭有我見、有我愛、有我貪、有我慢,你怎麼能說沒有?沒有,那轉識成智,你是法身菩薩,你跟惠能是同一個階層的人。

  人,有自知之明的人,這人可以救,這個人佛會度他。沒有自知之明的人,佛對他無可奈何,佛講的東西他不能相信、他不能理解,障礙在此地,我們必須知道。用現在的話說,佛對于知識分子,古時候在中國稱爲士大夫階級,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的示現,針對知識分子。爲什麼?剛強難化。上智好度,像惠能大師真好度,五祖幫助他不費力氣,一席話他就證果了。下愚好度,鄉下的阿公阿婆,什麼都不知道,好度,教他一句佛號,他就老實念到底,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好度。麻煩就當中這一截,不上不下,而這一截人數最多。所以我們要有自知之明。知識分子能得度就是虛心接受教誨,就這一句話,永遠虛心接受教誨,到等覺還是虛心接受教誨,才能圓滿。

  身口意的造作,這叫行。身體做錯了,言語說錯了,念頭想錯了,這叫造業。善業有善報,惡業有惡報,造的什麼業?輪回業,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回。念佛不錯,問題在最後那一念。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,他決定得生;最後一念要不是的,還繼續搞六道輪回。在佛門裏頭修行不錯,果報在叁善道。谛閑老和尚那個參禅的徒弟爲我們現身說法,參禅功夫真不錯,修了二、叁十年,禅堂天天坐香,從清衆,你看看慢慢提升,提升到首座和尚,真不容易。古時候叢林,首座的地位僅次于方丈。方丈,叢林是大學,方丈是校長,首座是教務長,維那是訓導長,監院是總務長。他到這種地位,你看死了以後就做土地公去了,鬼道裏頭小神。這是事實真相,不是編造的謠言,一點都不假。

  那另外一個念佛的徒弟,就是鍋漏匠,什麼也不會,鄉下人不認識字,好處就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他就具備這麼一個條件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告訴他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將來你一定有好處。他也不問什麼好處,他就念到底。念了叁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跟那個參禅有學問、有德行的人去對比,結果天壤之別,一個結果當土地公,一個結果到極樂世界去了,作佛去了。所以我們對于貧窮下賤的人決定不能輕視,真的,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上說了一句話,下下人說不定有上上智,真的,上上人免不了有一失,下下人也可能有一得,不可以生輕慢心,要真誠恭敬。

  德行,身有德,口有德,意有德。德是什麼?德是善。善,不著相的善,修善不著修善的相,做不做?做,做完之後不放在心上,不放在口上。常常宣揚,善就報掉了,爲什麼?別人贊歎、恭敬,就報掉了。所以像鍋漏匠修的善,人家輕視他、瞧不起他,沒有人贊歎他,他那個善全部保得圓圓滿滿,一點都沒有漏失。最後把他的成果顯現出來給大家看,那個時候贊歎沒有問題了,他成就了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這個就是上上人,這個就叫理一心,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。關鍵?關鍵,真的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就這六個字。這叫德行,所成之善謂之德,能成之道謂之行,這德行。

  道是什麼?這一條道路。這一條道路就是剛才說的六個字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這一條道路合傳統文化跟大乘來說,這個道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、因果、十善,儒釋道全包進去了,這是道。這個道怎麼行?《四書.大學》裏頭叁綱八目那就是行。叁綱,明德、親民、止于至善,這是修行的叁大綱領。明德,就是佛門裏面講的明心見性,明明德。我們現在有自性,自性迷了,不明了。所以那個第一個明是動詞,第二個是名詞,怎樣把明德恢複光明,這就明心見性,我們有性,如何能見性。親民是相,如果明德現前,那是個什麼現象?用佛法來講,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人間,這叫親民。那一種親愛是遍法界虛空界,一個衆生都不漏,平等的愛。起的大用,止于至善,沒有一樣不是達到極善、圓滿的善。你的身,圓滿的善,爲一切衆生服務;你的口,圓滿的善,隱惡揚善;你的念,念念爲一切衆生,止于至善。

  如何落實?一定要從格物落實,就是放下物欲。爲什麼?這是障礙裏頭的根本障礙。我們爲什麼迷失了自性?爲什麼從佛的地位,本來是佛,搞成這個樣子?你要追究其原因,就是物欲。你被物欲蒙蔽了,你被物欲欺騙了,你被物欲引誘了,幹種種不善的罪業,不就是爲這個嗎?你不知道物欲是假的。不但物欲是假的,你這個身體、你的念頭全是假的。佛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全是假的,真的如如不動。惠能大師見到真的,他告訴我們真的,真的自己,那就是本性,本性本善,他說了五條,那五條就是本善。第一個清淨,從來沒有染汙過。染汙是阿賴耶,自性沒有染汙過,永遠清淨。生滅是阿賴耶,阿賴耶業相有生滅、轉相有生滅、境界相有生滅。十法界是阿賴耶變的,所以十法界全部都是生滅法。一真法界就是實報土,實報土的人已經轉八識成四智,所以他沒有生滅,他叫無量壽。

  佛的這些大乘教裏頭的基本概念我們要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,我們在這個世間才能夠把握自己不受誘惑,才真正能做到止于至善,沒有一樣不圓滿,圓滿的愛心,圓滿的叁業,身口意叁業,與性德完全相應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上。清淨平等覺是真心,我們的心裏永遠有清淨平等覺。我們也模仿《往生論》上的一句話,「清淨句」。什麼叫清淨句?南無阿彌陀佛,叫清淨句。這就是李老師教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道理就在此地,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沒有錯,絕對正確。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心上,阿彌陀佛看整個宇宙全是阿彌陀佛,真的止于至善,達到了究竟圓滿。一切人,阿彌陀佛;天地鬼神,阿彌陀佛;蜎飛蠕動,阿彌陀佛;花草樹木,阿彌陀佛;山河大地,阿彌陀佛,全是阿彌陀佛,我們不知不覺的走進極樂世界。這個法門的殊勝到哪裏去找?這個法門真的獨妙,太不可思議了!

  德行,「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」,行爲造的業,行爲造的業它屬于功德。那這裏我們就會想到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的故事。梁武帝幹了很多好事,佛門大護法,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個寺院。建一個寺院的功德就不得了,他建了四百八十個寺院,規模都很大,你看看護持供養幾十萬出家人。他感到很榮耀,功德很大。達摩祖師來了,向達摩祖師請教,我的功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是個老實人,說了真話,說他「並無功德」。這一瓢冷水澆到梁武帝的頭上,把梁武帝的無明火澆出來了,送客,不再講話了,送客,以後再沒見面。梁武帝也有一點後悔的意思,沒有向他請教,但是面子問題,顧了面子問題,不去看達摩祖師。事是好事,不著相就是功德,那功德不得了,著相是福德。著了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