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歲,你看現在活到八十六歲,超過袁了凡很多,袁了凡只延壽二十一年,我超過他一倍了。我沒有求壽命,因爲自己這一生交給佛菩薩,壽命是佛菩薩的事情,他什麼時候接我走,我什麼時候就走,我沒有留戀,他要留我多住一年,我就多住一年,很自在!跟佛菩薩有約。留在這個世間,無非是表法,表什麼法?在這個世界上講經講了五十四年的可能還沒有,不就表這個法嗎?除了表這個法之外,我覺得沒有什麼更大的意義。但對我自己,自己確實年年向上提升,所以歡喜、喜悅,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,天天都有進步,就快樂無比。天天讀經,天天跟大家分享。年歲大了,哪兒都不想去了,佛菩薩給我安排,叫我住在香港,我就打算住在這不動了。
所以這個德要積、要植,就是要積德、要種福,這個很重要,積功累德。「積者積累,如點滴所聚。植者培植,似育苗成林。經時久遠,不可計稱,故雲無量劫」。阿彌陀佛還得了!無量劫中在那裏積功累德,所以他有這麼大的成就。不是突然的,不是幸運的,是長久的時間來成就的。
底下第二段,「別顯」。前面這是總標,『于無量劫,積植德行』。這個地方再跟我們細說,這個德行怎麼個積法。先說「自利行」。自利行裏頭叁段,第一段「離欲念佛」。請看經文:
【不起貪瞋癡欲諸想。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。但樂憶念過去諸佛。所修善根。】
這第一段。第一段是我們修學基本的概念,必須從這做起。你看第一句教我們『不起貪瞋癡欲諸想』,這一句話就是中國傳統文化《大學》裏面教給我們修德同樣意思。《大學》裏頭用了兩個字,「格物」。佛也從格物下手,「貪瞋癡欲」這就是物欲,格是要跟它格鬥,不是跟別人去格鬥,跟自己。必須把自己貪瞋癡欲打倒,不受外面色聲香味的誘惑。色聲香味是外,貪瞋癡欲是內,內有煩惱,外有誘惑,這兩個一勾結,惡業就成就了,就造惡業了。中國的老祖宗教導我們,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」。佛法講得很詳細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。想者,對緣生心」,緣是境界,對著境界生心,這叫想。你看「想」這個字是會意,心裏頭有相,著相了,心裏面有相,這就叫想。「如于境」,這個境界裏面,「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」,這叫想,「能取境界差別故」。眼根對色境,耳根對聲境,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,你起了控製的念頭,起了占有的念頭,起了好惡的念頭,這個我喜歡、那個我討厭,這統統叫想。所以有「貪想、瞋想、癡欲想」,這是叁惡想,這個想不善。
「如《郁迦羅越問經》,謂菩薩行布施時,以離欲想、修慈想、無癡想對治叁惡想。菩薩舍所施物,生離欲想。于求者與樂因緣,故瞋恨心薄,名修慈想。以此布施功德,回向無上道,則癡心薄,是名不癡想。今法藏大士不起叁惡想,離諸煩惱」。這個我們要學,這個經典讀了之後要學,不學沒用,這釋迦牟尼佛的,這不是我們的。我們要把釋迦牟尼佛的東西變成自己的,這個才有受用,這真正叫學佛。這個例子很好,《郁迦羅越問經》裏面有這麼一段意思,說菩薩行布施的時候,他的心清淨,他沒有欲望,沒有求得果報的欲望。一般人布施有這個念頭,沒有離欲,常常聽到佛在經上說施一得萬報,大家就起了貪心,我趕快到佛寺去布施。爲什麼?會得一萬倍的果報,我到那裏去舍一塊錢,我就有一萬塊錢的收入,他是爲這個去布施的。如果要沒有這樣的好的果報,他就不肯布施。這個叫什麼?這叫沒有離欲。
能不能得到這麼多?實在講,得不到。但是佛絕不是騙人,你要不想得果報,果報真不可思議,可能不止一萬,不求果報。爲什麼?你那個心是真心,真心修功德的果報不可思議。你求果報,這個心是妄心,妄心做功德當然也有果報,很有限。真心跟妄心差別很大!妄心造五逆十惡的重罪,臨終時一念真誠心去念佛,都能往生。那爲什麼?妄不勝真,邪不勝正,就這個道理。真心的功德不可思議,妄心造再大的過失,抵不住真心的念佛,那功德大。所以這一小科「離欲念佛」,總共只有四句經文,前面兩句離欲,後面兩句念佛,第叁句教我們念佛,念佛要用真心念,功德就不可思議了。
這裏舉例子給我們說,菩薩布施,離欲、修慈。爲什麼去布施?憐憫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這才修布施。而菩薩布施裏面決定是重視法布施,法可貴,法能夠幫助衆生覺悟,覺悟才真正能夠離苦得樂。苦從哪來的?苦從迷惑來的,對于世間一切事實的真相不了解。現在這些科學家逐漸省悟過來了,不像過去,過去科學家崇尚于科學,認爲科學是至上的,不合科學的都斥之爲迷信。但是最近這個叁十年,一批量子力學家他們的態度轉變了,肯定了這世界上還有一些土著,沒有開化的,他們的祖宗留下一些信息非常寶貴,現在科學家肯定了他們,認爲人類他有本能,這個本能的能量很大,甚至于能夠知道千萬年以後的事情,這是人類的本能。我們現在專門搞科學,把本能丟掉了,反而不如他們,我們沒有見到的他們見到了。這是近代叁十年,從物質現象被揭秘之後,在他們的思想上産生一個很大的變化。物質從哪來的?從意念變現出來的,意念可以控製物質現象。
在佛法裏面告訴我們真心跟妄心,真心的能量是無法估計的,妄心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。這個世間人造作種種罪業,都是妄心。所以經上告訴我們,造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這個罪業,這是最重的罪業,如果是一念悔改,相信念佛往生淨土,這一個念頭轉過來,他的罪業就消掉了。這什麼原因?造作罪業是妄心,這一轉念是真心,真心的能量超過妄心那不曉得多少倍,所以他能夠消災,他能夠滅罪。由此可知,大乘裏面的修行著重在真心。所以我們這個大科的題目「淨心」,清淨心,清淨心是真心。只要真心現前了,世出世間法是無往而不利,沒有障礙。所以貪心、瞋心、癡欲心,這些東西全是虛妄的,它惹禍。惹的什麼禍?第一個是你的身心不健康,你的免疫能力很差,你很容易感疾病,這是對于自己身體不利。自身不利了,當然對你家庭也不好,對你的事業統統都産生了障礙。我們要知道,把這些錯誤改過來,像這個《郁迦羅越問經》裏面所說的,學菩薩,菩薩是覺悟的,菩薩修布施的時候,修財布施沒有想發財的希望。但是財布施一定愈施愈多。多了怎麼樣?多了多施,愈來愈多,不能留,真的是愈施愈多。
在佛門裏面,初出家的時候非常辛苦,沒人供養。所以爲什麼出家人去學經忏佛事?經忏佛事有收入,做一場佛事要分錢的,他有收入,他生活沒有憂慮。這講經就很可憐了,初學講經,講得又不好,不管有沒有人聽,沒人供養。所以把這學講的人都嚇跑掉了,都不敢走這個路子。老和尚一再教導,不行,講經沒有收入,你怎麼樣活下去?都把人嚇跑了。我聽到這個話多了,我沒有被嚇走。我沒有被嚇走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,真正發心講經,學釋迦牟尼佛,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,自然有佛菩薩保佑你,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,你什麼都不要操心,順境、逆境統統是佛菩薩安排。這好,太好了!我相信,縱然餓死,我也相信,我也不懷疑。我這個路走通了。
七十歲之後,真的,供養的財源源源而來,確實心想事成。我不蓋寺廟,不搞道場,我沒有徒衆,一生就孤家寡人一個。爲什麼?沒有負擔,生活簡單,餓一、二天不在乎。如果有人跟到我,他要跟我餓幾天,我對不起他,我個人沒有關系,所以我沒有徒衆。來跟我學的是學生,願意跟我學的,行,這都是好事情。可是供養多了,多了呢?多了用不出去。這兩年,今年第叁年,前年,遇到了個機會,商務印書館印《四庫全書》,這是再版,來找我。我一聽說很歡喜,我給他訂了一百套,這一百套的價錢是美金五百萬,一套是五萬。世界書局要重印《四庫荟要》,好事,真難得!我跟他訂了兩百套。《荟要》跟《全書》這兩套,這個《全書》一百套、《荟要》兩百套就一千萬美金,錢就花掉了。供養全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,讓它們保存。中國傳統文化,國寶,就在這兩部書上。
非常難得,這兩部書的鑰匙拿到了。以前看到這個書,這書怎麼讀,從哪裏讀起,找不到門。那這個門,我大概總想了十年了,天天想,真想到了,出乎意料之外。老祖宗早就想到了,早就把這個事情替我們解決,我們自己沒有留意,他編了一套《國學治要》。《國學治要》內容是什麼?《四庫》的精華。那就是門,就是一把鑰匙,就是門坎。你先學這套東西,對《四庫》完全了解,你就知道怎樣去學習,這是《四庫》的一把鑰匙。另外一套,唐太宗編的《群書治要》,那是治國的寶典。現在社會動亂,災難頻繁,這個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恢複安定和平,幫助地球化解災難,國寶!這個東西出現了,我們國家民族有救了,我們認真努力來學習。這都是今天積植大德、積植大福所不能夠缺少的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