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一七集) 2012/2/2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21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五十六頁,倒數第二行,從最後一句看起:
「菩薩舍所施物,生離欲想。于求者與樂因緣,故瞋恨心薄,名修慈想。以此布施功德,回向無上道,則癡心薄,是名不癡想。今法藏大士不起叁惡想,離諸煩惱」。菩薩布施,一切物都可以施舍,不但身外之物,乃至于身體。我們在大經上讀到,頭目腦髓,沒有一樣不能布施,只要衆生真的迫切需要,菩薩沒有吝惜。布施沒有任何希求,也就是沒有任何條件,平等的布施、清淨的布施,這是離欲。于所求者,有人要求,他得到了他就快樂,他就能夠免除痛苦。佛菩薩的布施是以法布施爲主,因爲法能令衆生覺悟;財布施是輔助,讓他生歡喜心,讓他歡喜接受菩薩的教誨。我們就知道,菩薩的財布施是屬于四攝法,法布施才是真的,才是菩薩真實的布施。于求者與樂的因緣,讓他離苦得樂,所以瞋恨心就沒有了,有瞋恨心就不肯布施。歡喜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修慈。以此布施功德,不求自己的利益,把這個功德回向無上道。通常大乘教裏面講的叁種回向,「回向菩提」就是回向無上道;「回向衆生、回向實際」,回向實際是回向法性。這就沒有癡心,癡心薄,這是不癡想。今法藏大士,法藏是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的稱號,法藏比丘、法藏菩薩、法藏大士。他所修的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布施,願願離這叁種惡,願願都是離惡,所以離諸煩惱。這是內心。
再看底下這一句,『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』,這是講的外緣。你看內,內心沒有煩惱,又能夠遠離外緣。「不著者,不貪著」,不是不接觸,不接觸什麼都不能做了;接觸而沒有貪戀,這叫真的不著,我們講不執著、不分別。真正到一切法不執著,這就是阿羅漢;如果真正到不分別,這就是菩薩;不起心不動念,還是接觸,接觸能到不起心不動念,這就是佛。在佛的境界,確確實實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作與不作都是無上道。無上道就是自性、就是涅槃。作跟涅槃相應,不作跟涅槃也相應,這才是真正無上道。所以不著是不貪著。
「色等,六塵」,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六塵,下面有個簡單的解釋。第一個「色塵。一切形色」,形是形狀,色是顔色,譬如說「青黃赤白」,這是色,「種種形象」,大小方圓,這是形象。這是我們眼所見的,稱之爲色。耳所聞的叫「聲塵」。耳聞的「一切音聲」,聽到很優雅的音樂,或者是聽到很難聽的噪音,總而言之是耳所聞的都叫做聲,這聲塵。叁者「香塵」,鼻所聞的,有芬香也有惡臭。這些氣味,你所聞到的氣味,鼻根所對的對象就是香塵,統統叫做香塵。第四舌根,舌根的對象,我們在飲食裏頭酸甜苦辣鹹,這是味,都是屬于「味塵」。沒有這些味道,淡的、清淡的也是,淡也是味塵。第五個是觸,觸是身體,「身之所辨者,例如細滑粗澀」,我們身體接觸外面的境界。接觸到的人,接觸到的物,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我們身所接觸到的,「寒熱溫和」這都是身體所接觸到的,這是「觸塵」。
第六個是「法塵」,法塵是念頭、是思想,是「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,而起善惡諸法」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五塵落謝影子」,第六意識是緣這個,緣這些它起分別。起分別,前面這五根不起分別,它只是接觸,沒有分別。誰分別?第六意識分別;誰執著?第七識執著,前五根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。所以分別、執著是第六、第七,第六、第七是最麻煩的事情,我們修行修誰?就是修第六、第七。相宗所講的轉識成智,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,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,這兩個一轉,第八識就轉了。所以轉識成智八個,實際上用功夫的就是兩個,第六、第七,就是分別、執著。這兩個是因上轉,第八跟前五是果上轉,只要因一轉,八識跟前五識自然就轉了,就跟著轉了。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。
修行在哪裏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離開生活到哪裏去修?沒地方修。怎麼個修法?就是讓第七識不執著,第六識不分別,不分別、不執著這真修行。不是離開,離開沒有用。你看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真的煉,煉功夫,煉不分別、煉不執著,分別執著淡一分,我們的功夫就提升一分。一定要在境界裏頭煉,離開境界到哪裏去煉!所以古人說,找一個深山,找個山洞裏面去住,沒用,住上十年,一下山遇到了,又起分別執著,有什麼用處?所以古人講,水池裏面開的蓮花不稀奇,哪裏的蓮花最稀奇?火中的蓮花最稀奇。這就說明人要禁得起磨煉,沒有經過磨煉不算。沒有看到錢的時候,我不貪財,那不算;財擺在你面前,你真的不動心,那才叫不貪。沒有那個高的位子,我不貪名位,如果那個高位子找你,你想不想?今天請你去做個部長,那個地方請你去做總理,你想不想幹?得有境界來磨你,境界現前真的不動。怎麼樣才能不動?確實,經教幫我們很大的忙,我們沒有經教的幫助做不到。所以,世間人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你能不動心,這有道理的。
釋迦牟尼佛對名聞利養能不動心嗎?他經過考驗的,他是王子出身,不出家他做國王。這就是說,他對于地位、權位不動心了。國王富有,中國人所講「貴爲天子,富有四海」,這真的是對名聞利養不動心了。可是做了帝王一樣,他還是舍不掉、放不下,他怕他的位子被別人奪去,天天還提心吊膽在這裏防範著,這就是放不下。在這個位子上他也貪戀,不在這個位子上他想要。真正放下了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法,做樣子給我們看,真放下了,地位放下,名放下,國王放下,利放下、財放下。他做王子的時候有妃子,有王妃,出家了,放下了;有個兒子,親情,也放下了。他真能放得下,他教我們放下我們才相信,我們才沒有話說,跟他比比確實不如他。他要沒有放下,他講誰相信?所以,佛到世間來教化衆生,爲什麼要示現在皇宮,身分是王子,爲什麼?就是表演給大家看。你看,你們要爭的王位,你們要爭的我有了,不要了,說明佛法比國王還要高,學佛人的享受比國王大臣不知道要高出多少。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沒有說做國王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沒有這個說法;沒有說大富長者,擁有千億萬億的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沒有。爲什麼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?這個說明學佛的確它是超越了。
人生在世,物質上的條件太簡單了,每天吃飽、穿暖了,有個小房子居住,你說多快樂。早年我在美國,我看到很多同修到美國去都買大房子,我的感觸很深。什麼感觸?可憐!那麼大的房子,你要侍候它,你不是享福,你是在折福。好不容易,美國工作他認真,每天八小時,一分都不能少,你少了人家就不要你,就把你開掉了,爲了保持工作一定要拼命去幹。一個星期兩天休假,兩天假回來幹什麼?整理花園,打掃房間。你看給房子做奴隸。雇人雇不起,美國的人工論小時算的,一個鍾點多少錢。舍不得雇人,自己幹,幹到精疲力倦,你說有什麼意思?大房子真住得享受嗎?沒有,一早起來就上班,到晚上天黑才回來,就是睡個覺而已,你說何必!小房子多自在。我在美國也有個房子,買了個小房子,一房一廳,半個小時打掃得幹幹淨淨,這才舒服。
所以人不知道享受,都跟人家比,那個人房子大,我比他還要大;沒有想到那個人打掃很辛苦,我比他更辛苦,這又何必?所以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就不跟人爭了。只有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才是最高的享受,只要你還有爭、還有求,你沒有滿足。古聖先賢常說「知足常樂」,人知足,快樂了,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佛教我們知足,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」,這就是滿足,滿足就是最高的享受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所以下面,第六法塵,謂意根對前五根分別好醜。前五塵落謝影子,落在哪裏?落在第六意識的相分上,落在它的相分,落在末那識的相分。末那的見分緣它的相分,第六意識的見分緣它自己的相分,在那個裏頭起分別、起執著,全是虛妄的。這說明什麼?不但外面色聲香味觸法是虛妄的,那是阿賴耶的相分。我們的意念、想念是屬于阿賴耶的見分,可是它起作用,起作用就變成了末那識、第六意識。都是以阿賴耶識爲本識,它是個虛妄的,它不是真實的。所以經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因爲八識是個虛妄的,八識的見分、相分當然是虛妄的。真實的是什麼?真實的是八識的自證分,自證分是真的,自證分是真如、是自性,那是真的,依真起妄。證自證分是自性裏面的一分般若智慧,那是真的。所以,一切現象都是真妄和合,你要知道哪一部分是真,哪一部分是妄。譬如我們講這個五根,你看五根,眼,見性,眼識,見性是真的,眼識是妄的。見性能見,眼識也能見,但是見性不通過八識,那就是諸佛菩薩;凡夫六根的根性變成了六識,聽命于八識,八識是煩惱,八識裏頭有貪瞋癡慢,八識裏頭有是非人我,所以就迷了。
楞嚴會上,佛教給我們舍識用根,意思就是說,我們在這個世間,從早到晚待人接物,我們用六根的根性,不用六根的六識。這話說得一點不錯,誰能做到?凡夫做不到。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,二乘做不到,權教菩薩做不到,太高了。那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。古大德批注,用天臺叁止叁觀來解釋《楞嚴經》,是低了一層,但是人可以做得到。交光法師提倡的舍識用根沒錯,是《楞嚴經》的本意,佛是這個意思,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。但是這個經是圓教,是大乘,爲什麼?後面真正利益一切衆生,還是觀世音、大勢至的法門,觀世音耳根圓通,大勢至的念佛求生淨土,這才圓滿。如果沒有這兩門,那經太高了,中下根性的衆生不得利益。有了念佛法門就普度了,這念佛是無比的殊勝。
「又此六塵中,如男女之美容,絲竹歌詠之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