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七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德,積功累德。中國這個族群值得人尊敬、值得人敬仰,是什麼?千萬年來曆代的祖宗都是積德、修善。只是最近兩百年疏忽了,爲什麼?西洋文化到中國來了,中國看到外國人都很稀奇、都向往,把中國自己的東西冷淡了、疏忽了。特別是清朝,派到外國去留學的學生,他在哪個國家留學就崇拜哪個國家文化,留美的,美國好,美國第一;留德的,德國好,德國第一;留日本的,日本好。回來之後就分成派別,這些派別互相沖突,不但對國家沒有帶來好處,給國家帶來很多麻煩,還不如不留學。

  這些留學生裏面,實在講,孫中山先生是傑出的。他在《叁民主義》,第幾講我忘記了,講過這麼一句話,西方這些國家,比中國好的只有機器,機器比中國好,中國沒有。除了機器之外,它沒有一樣能夠比得上中國,無論在政治、在教育,在各個領域都不如中國。他說得好,他能夠看到得失。他就講中國政治、哲學、學術,外國人要向中國學習。孫中山先生在一百年前講的,他看得清楚。怎麼可以外國人樣樣都好,中國樣樣都不如人?這個觀念導致今天中國的災難。我將《叁民主義》看了一遍,這句話我非常非常的深刻。孫中山先生死得太早了,如果能夠多活十年、二十年,中國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,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認知。

  今天要講文化複興,大事業,這不是兒戲,沒有共同的認知,現在講共識,是很難成就的。共識從哪裏建?佛法這段經文好用,必須從離欲下手。佛法裏面講「離欲念佛」,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面叫「格物致知」。佛是什麼?佛是覺悟。格物是離欲,致知就是念覺。真正覺悟了,心才誠,誠意、正心他才能做到,然後這個事業才能順著這個方向發展。如果沒有正心、沒有誠意,什麼都做不成功。正心誠意從哪裏來?從離欲、從覺悟。如果人不覺悟,人不能夠放下貪瞋癡慢,不能放下五欲六塵,那什麼都做不成功,這是先決條件。《大學》上的叁綱八目,那是聖賢之道,不走聖賢之道怎麼能成聖成賢?不是聖賢,救不了中國、救不了世界,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,無法挽救。真的是聖賢心,要做聖人、要做賢人,要離欲,要修清淨心,積功累德,那行,社會可以恢複安定,災難真的可以化解。

  所以我們要想報佛的恩,報祖宗之恩,要常常念祖宗之德、祖宗的教誨。祖宗教誨的精華,真的就是這部《四書》,朱熹編的。我相信朱熹編《四書》那個靈感是來自《華嚴經》,這個我找不到證據,這是我的想象。爲什麼?朱熹也讀過佛經,在佛經上下了很深的功夫,我相信他讀過《華嚴》。爲什麼?《四書》編輯的思想跟《華嚴經》完全相同。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《華嚴經》是一部最完美的佛學概論,裏面有理論,你看四書裏頭,《中庸》是理論;有方法,《大學》是方法;還帶表演,五十叁參是表演,四書裏頭有表演,孔子表演聖人,孟子表演賢人,都帶表演。這個義趣跟《華嚴》很相似,他怎麼會想出這個東西出來?孔子把《中庸》跟《大學》做出來了,你看聖人,他做到的,孟子是比孔子稍微低一級,賢人所做到的,大聖大賢。這部書就可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,代表孔孟,這一部就足夠了。所以,湯恩比提到二十一世紀這個動亂怎麼解決,他就直截了當說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真行嗎?真行。

  我在倫敦訪問的時候,有人問我,孔孟的精神是什麼?大乘又是什麼?我說了四個字,這四個字的根據,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」,仁義代表了孔孟,核心的思想;《論語》上有一句,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。我就取這四個字,「仁義忠恕」。這四個字能不能解決現在社會問題?能。大乘是什麼?大乘是真誠、慈悲。孔孟仁義忠恕落實在五倫、八德,《大學》裏面叁綱八目;大乘,落實在十善、叁皈五戒。二十多年前我們在美國,淨宗學會在美國建立了,我們提出淨宗同學修行的守則,一共五個科目。簡單,不複雜,人人都能記得住,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守住這個原則。第一個淨業叁福,第二個六和敬,第叁個戒定慧叁學,第四個菩薩六度,第五個普賢菩薩十願,好記,不複雜。如果我們真能夠落實,化解社會的沖突、幫助社會恢複安定和平真能做得到,湯恩比的話沒有說錯。唐太宗曾經說過,「佛法能治國,佛法能平天下」,不是假的。

  大乘跟儒家完全相同,幫助我們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是大乘普世的教育;普是普及,世是整個世界,普世的教育,它的功用就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除這個之外,你還要想提升,大乘佛法裏有,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。提升的是什麼?提升的是哲學、科學,確實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高等哲學。我們學了六十年,跟現代的科學相應了,這些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我們看到了,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,證明佛經是高等科學。所以我從開始接觸,我沒有把佛教看成宗教,我提出正名,名不正則言不順。佛到底是什麼?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加兩個字進去就行了,佛教加上佛陀教育,不就明白了嗎?佛陀的教育。儒家是孔孟教育,這是佛陀教育。佛陀教的什麼?五個科目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科學、哲學。沒有迷信,對人類有大貢獻,帶給人類是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幸福。

  古人聰明,接受了,完全接受,這中國老祖宗,真的所謂是照單全收,只要是佛說的經典都歡迎。現在人,兩百年的疏忽,沒人講了,變成非常陌生,對它産生了誤會,說它是宗教。今天社會亂了,世界上災難來了,找不到解決的方法,有不少人回頭。不但中國人,外國人,外國人許多人到中國古老的傳統裏去找,到印度,婆羅門教、印度教、錫克教跟佛教經典裏面去找,希望能找到智慧,解決現前苦難的問題。佛教在中國兩千年,清朝中葉以前,世世代代在家出家,多少高人在修學,都有非常傑出的成就。這是佛法對中國的貢獻。

  在這段裏面所說的,最後結到念佛。我們要想齊等,跟誰齊等?跟諸佛齊等,跟阿彌陀佛齊等,那就「亦當持名念佛」,念這句佛號。爲什麼?「名具萬德」,阿彌陀佛的名號具足萬德,前面說得很清楚。萬德洪名不是一句贊歎的話,我們認爲它贊歎,錯了,它是一句道地道地的真實話。真正是萬德之名,總名,「總攝一切善根」,世出世間一切善根、一切善法都不離這個名字。所以只要我們能夠「老實持念」,實實在在這個名號裏面就攝受憶佛功德在裏頭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確確實實是要跟阿彌陀佛等齊,所證的跟阿彌陀佛平等。阿彌陀佛所證的是究竟圓滿,跟他平等,也就是我們的證得也是究竟圓滿,這就對了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願望,他建立極樂世界,接引我們去往生,目的在此地,希望個個成就,個個跟他一樣。我們不但要把這個做爲是我們的主修,第一個目標,同時我們在這個世間,還沒離開,我們盡量把極樂世界好的地方,在現在這個世間還可以能夠落實的,認真努力去做。把極樂世界的好方法,幫助我們這個世間人身心健康、家庭幸福、事業成功、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。經典裏頭有理論、有方法,我們要善于運用,沒有白學。不信的人他也得好處,他也得利益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