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七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起正念」,就这两句话。念佛堂发现了,同修当中有昏沉的、有掉举的,掉举就是有妄念,昏沉就是佛号提不起来,就大声叫这句话,「放下身心世界、放下万缘,提起正念」。

  「《华严经》明,十地菩萨,地地不离念佛」,这用《华严》做证明。什么人真念佛?登地了。《华严》登地可高!《华严经》上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是初住菩萨。惠能大师的开悟,在《华严经》是初住。你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三十个位次,到登地的时候,初地是第三十一个位次,这么高的地位。往上去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,一直到十地都念佛,地地不离念佛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从初住到十回向的菩萨,这三十个位次不一定念佛,但是登地之后没有不念佛的。「本经《大教缘起品》云:去来现在,佛佛相念」。前面是菩萨,十地菩萨,现在讲什么?现在讲佛,佛都念佛。这是什么味道?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起心动念都念十方诸佛。十方诸佛念弥陀,弥陀念十方佛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记住,我们在内,为什么?因为我们本来是佛。弥陀念不念我们?念!弥陀不念我们,我们怎么能成佛?这句话意思很深,一定要能体会到。我念弥陀,弥陀念我,我不念弥陀,弥陀也念我,这是事实真相。弥陀既然念我,我怎么能不念弥陀?弥陀是自性弥陀,净土是唯心净土,弥陀、极乐世界跟我关系多密切,完全是一体,没有分割、没有分离。

  「又《观佛三昧经》」,这里头说,「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,其数无量,各说本缘,皆依念佛得」,这是《观佛三昧经》上讲的。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,请他们说说他们修行的本缘,没有一个不是说依念佛得道的。「又佛告阿难」,这个又,还是同一部经,「汝今善持,慎勿忘失」,这是劝阿难尊者,你今天要好好的保持住,千万不要忘掉,「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三世诸佛,皆说如是念佛三昧」,没有一尊佛不讲念佛三昧。「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,从初发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种智」,得一切种智就是成佛,就是得无上菩提。佛是怎么成佛的?念佛成佛的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为什么念佛成佛?这桩事,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,念想能量之大无法估计,这个能量太大了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那我心里想佛不就成佛了?想菩萨就成菩萨?一点都不错。我现在想佛,为什么没成佛?是我们的想没有专想,我们现在的想是杂乱的思想,心里面妄念太多。就是心里念头太杂、太乱了,所以它的效果就减弱,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愿望。如果把这个念头能量集中,把杂念、妄想去掉,这个念力就大了,就不可思议,念佛当然成佛。

  净宗,同学都知道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里头理一心不乱,什么叫理一心?你这一念里头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,就叫理一心,理一心是真心。还有妄想、还有杂念,这事一心。事一心是什么?大乘经上佛讲得很清楚,你没有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断了,但是还有尘沙烦恼、还有无明烦恼,这叫事一心。比凡夫超过了,凡夫做不到,凡夫有杂念、有妄想,有见思烦恼。这是有错误的看法、有错误的想法夹杂在念头里头,这不叫一心;错误的看法没有了,错误的想法没有了,这叫事一心。事一心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,他不是在凡圣同居土。说明凡圣同居土的人还有见思烦恼,就是说有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想法,他专心念佛,临终最后一念,心里头还是想到阿弥陀佛,这样往生的,这生凡圣同居土。方便有余土,可以说从小乘初果以上一直到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往生统统都是到方便有余土。方便有余土里头四土三辈九品,品位不一样,小乘初果那是下下品,二果可能下中品,三果就下上品,一级一级往上提升,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。

  理一心,杂念、妄想全没有了。理一心就是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这是理一心,这个难得。理一心超越十法界了,往生到极乐世界,生实报庄严土。这个后面我们还会念到。理一心不乱的,造作极重罪孽的人,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,他立刻就相信,立刻就真干。在这个要命的关头,他什么念头都忘掉了,只有一心念佛,那是理一心。所以这种人往生品位会很高,我们看到很惊讶,多少人念佛念一辈子,一天几万声佛念一辈子,往生品位还不如这个人。到底什么原因?用心不同,他用的是真心,虽然是一念、十念,是真心;你虽然每天十万声佛号念了几十年,你不是真心,你这个念的里头,有杂念在里头、有妄想在里头,所以抵不过人家一念、十念真心。这就是说真的是可贵,假的不可贵。

  真心从哪里学?最好是从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学,处事待人接物用纯真的心,没有恶念,只有善念,我们常说「纯净纯善」,这个心好!纯净纯善,我们说了很多次,看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,看一切万物皆是阿弥陀佛,纯净纯善!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,我们的念头集中了。这个不是阿弥陀佛,那个不是阿弥陀佛,不行,把我们的念力分散了,我们念里头有夹杂。不能夹杂,那就是全是阿弥陀佛,遍法界虚空界就一个阿弥陀佛,我们念头才能集中。这是个很好训练我们意念集中的方法,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吗?找不到了。纵然找到,没有这个殊胜,为什么?这一念里头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你念其它的念头没有佛加持,这个有佛力加持,这就无比的殊胜。我们必须知道,我们一定要学习,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有高的成就。

  释迦牟尼佛慈悲,对阿难说就是对我们说的,我们要善持,善持就是持名,持名念佛,慎勿忘失,不要把它忘掉。三世诸佛,皆说如是念佛三昧,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教给我们。这个经是《观佛三昧经》,说明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,一切诸佛如来都讲这部经。不但讲,他还说,你看「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,从初发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种智」。这说得很明白,让我们想到净业三福最后一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深信因果讲的是什么?就是这个,念佛是成佛之因,成佛是念佛之果。这个因果很多菩萨不知道,佛在这里告诉阿难,我们有缘听到了。

  「是故弥陀亦如释尊及十方如来,从初发心,皆因念佛三昧,证无上菩提。故但乐忆念诸佛也。」在此地我们就明白了,诸佛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诸佛。这个解释古来祖师大德常说,念阿弥陀佛,一切佛都念到了,一个都不漏。我们就明了,每逢过年的时候,过去这些寺院庵堂都举行什么?万佛法会,拜万佛。佛曾经给我们说了《万佛名经》,这部经佛讲了大概有一万二千多尊佛号,过年的时候大家拜万佛。我们现在知道,拜万佛不如拜阿弥陀佛好。万佛你常常分心,这尊佛、那尊佛,你在那里分心;阿弥陀佛不分心,阿弥陀佛就是万佛,万佛就是阿弥陀佛。拜万佛不如打佛七,打佛七一心不乱,拜万佛心都散掉了。佛法修行,目的在哪里?目的在我们得定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专念阿弥陀佛可以得念佛三昧,拜万佛得不到万佛三昧。这些道理懂得,我们自己才晓得应该怎么做法。拜万佛是什么?修福报,目的在此地,他的目的不是在得三昧。如果要想得三昧、开智慧,那就专念阿弥陀佛。所以佛教我们「但乐」,但就是独乐,独有、唯有,乐是爱好。只有爱好阿弥陀佛,只有爱好忆念阿弥陀佛,忆是心里常常想着,念是念念不忘。想着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法全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其实就是阿弥陀佛,我们就能够把杂念变成一念,这是个很好的办法。

  「所修善根,指诸佛所修之功德」。经上这一句给我们说得这么清楚,诸佛所修的功德是什么?忆佛,「忆念佛德」。特别是阿弥陀佛的大德、大能、大智、大愿,帮助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六道轮回里头的苦难众生,你说这还得了吗?不得了。他在那边建立极乐世界,主要是度六道苦难众生,至于二乘、三贤、十圣,乃至等觉菩萨是附带的,主要是度这些罪苦众生,这个恩德多大!不是度一个世界,是度十方一切世界;不但十方,还包括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普度,恩德太大了!「感恩图报」,我们如何感弥陀的恩,我们怎样报弥陀的德?唯有依教奉行,依这部经的教诲,我们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,这就是报佛恩,这是真正感恩戴德。我们在这个世间搞一辈子,到最后还搞到六道轮回,那就辜负阿弥陀佛的恩德,错了!这段话讲得太好了。「思欲齐等」,真正报恩,我要成佛,我要跟阿弥陀佛一样,「是名忆佛」。

  「佛之善根,念佛最胜,今欲齐等,故亦当持名念佛。名具万德,总摄一切善根。故知老实持念,实暗摄忆佛功德也。」说来说去,说到最后归结到持名念佛,执持名号,无量无边的功德。所以发的心要大,不要害怕。我到极乐世界想成佛,要跟阿弥陀佛平等,阿弥陀佛能答应吗?怎么可以跟他平等?怎么可以比他高?实际上阿弥陀佛就希望你跟他平等,希望你比他更高。父母爱儿女,希望儿女的成就超过他,他心就很快乐。如果这个儿女跟他差不多,他摇摇头,勉强。不如他,他就叹气了,小孩不争气,不如自己。不如自己,这家衰相;如果儿女超过自己,这家兴旺的相。所以古人做官戴的帽子,你们细细看看,你看古老的平剧、昆曲,做官的戴的帽子,后面高出来,前面低,后面高出来,像楼梯一样,两层。这个帽子叫什么?叫「进贤冠」。前面这一层代表自己,后面代表后代,后代要高出我们,存这种心。设计这个帽子叫你不要忘记,后人要超过我们,这个族群、这个社会才会有进步;如果不如我们,就完全错了。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,像一块平的,代表要平等心对一切众生。统统有意思的,表法的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连穿着的服装都要提醒自己。怎么可能有嫉妒心?怎么可能有障碍?后人超过前人是进步,后人不如前人是衰败。

  进步里面最重要的是善行、是积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