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八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二一八集)  2012/2/29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218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百五十八页,第七行当中下面看起:

  「或有三昧,但能除瞋,不能除痴贪;或有三昧,但能除痴,不能除贪瞋」。这个地方前面一句是《安乐集》的原文,它重复了一句。除瞋不能除痴贪,除痴不能除贪瞋,八万四千三昧,像这种情形很多。「或有三昧,但能除现在障」,过去不能除、未来也不能除。「若能常修念佛三昧」,显示出念佛三昧的殊胜,「无论现在、过去、未来一切诸障,悉皆除也」。我们细心去观察,农村里头这些阿公阿婆老实念佛,真的他们都得念佛三昧,现前贪瞋痴不是没有,有,很薄、很淡薄,不太与人计较,过去的业障、未来的诸障统统都能除,所以这些人往往念佛往生,瑞相稀有,都显示出念佛三昧不可思议。

  前面这个一段文意思非常之深,经上讲的『所修善根』,这一句含的意思,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修的功德。忆佛念佛,「感恩图报,思欲齐等」,感恩图报这个地方应该是一句,只有知恩他所以报恩。人为什么感恩这个念头很薄?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恩,不知道恩是因为他没有吃过苦头。从小在艰难困苦环境当中长大的,这种人知道恩,别人对他有一点小的帮助,他一生都不会忘记。生在富贵之家,从小娇生惯养,他不知道感恩,他受一点委屈一定就是抱怨,怨天尤人,感恩的心生不出来。所以我们看到曾国藩先生,在清朝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,他做过四个省的总督,管四个省在清朝只有这一个人,一般做总督的是管两个省,他管四个省。对他家的子侄晚辈管教非常严格,不准许有豪华奢侈的这种娇生惯养,他是完全反对。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去自己做,不需要别人服侍,晓得生活的艰难,不是容易事。所以他的家一直到今天都还很兴盛,子孙书读得好,在社会上也相当有地位,台湾的曾宝荪就是他的后代,这名教授。

  由此可知,这家庭教育比什么都重要,教育一定要扎根。不是从根本上教的,不容易保持一生不改变,所以高名厚利的诱惑,把不住就变心了。我们从什么?不是从根扎的教育就容易变节。这个不能怪他,要怪他那我们就错了,这个有它历史的环境、渊源。佛在这部经上说得好,「先人无知,不识道德」,佛的这几句话用在现前这个社会,非常恰当。「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」,做什么样的错事都要原谅他,不是他的错,是什么?家里没有教好。古时候的教育是家庭承当的,国家把这个责任也责成于每个家庭。

  讲家庭,绝对不是现代的家庭,古时候的家庭是社会组织,这一个家族不分家的统统生活在一起,它是个社会形态,它有组织的。所以有家道,有家规,有家学,教育是家学负责的,有家业,家庭的事业,所以养老育幼都是你家的事情。不像现在,家没有了,外国人也没有家,所以养老育幼要靠国家。国家养老育幼远远不如家庭,因为家庭有亲情,有天伦之乐。国家来办养老院、来办幼儿园,那个天伦之乐没有了,永远享受不到了,这人生的真正乐趣没有了。这些问题全都是教育的问题。古老的社会,家庭真的是有乐趣,现在人无法想象到。纵然你去读古书,你也无法体会到,你没有看到过、没有经历过。我能够看到、能够经历到,十岁以前,十岁我们从农村搬到城市里面去就没有了,再也看不到,再也享受不到。何况比我年龄小的,比我小五岁的就不行,就完全不知道,他太小了,他记不住。感恩图报,我们看到这四个字感触很深。思欲等齐,这个地方等齐是向阿弥陀佛看齐,我们学佛要学跟他一样。

  亲情是至乐,但是这种情执有副作用,这个副作用就是叫我们离不开六道轮回。所以在极乐世界,给诸位说,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亲情,极乐世界有爱情。这个爱也不是我们世间人所想象的爱,因为世间人所想象的爱里面有欲望。极乐世界的爱没有欲望,是清净的,是理智的,所以佛经上不用这个名词,不用这个字汇,把它改了,叫慈悲,慈悲就是真正的爱情,理智的不是感情的,用这个来代替天伦之乐。佛法真实之利就是叫我们离苦得乐,天伦之乐在极乐世界可以享受。真的,我们过去生中,父母妻子、兄弟朋友这些亲属,有很多他们遇到佛法、遇到净宗,念佛都往生了,我们不知道,我们只记得这一生,过去生中记不得。但是生到极乐世界,生生世世的事情都记得,那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都遇到。所以极乐世界不寂寞,到极乐世界看到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夫妻子女、亲戚朋友,都在极乐世界大聚会,那是天伦之乐。只有在极乐世界有办法聚会,他方世界就很难。

  你看忆念佛德,感恩图报,思欲齐等,这才叫做忆佛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。《安乐集》里头跟我们讲念佛三昧的殊胜,能除一切的罪障、业障,能除贪瞋痴慢疑,能除怨恨恼怒烦,能消杀盗淫妄,这些业都能够消除。最后给我们结论,「是故法藏菩萨,于净心诸行中,首云但乐忆念诸佛」。古大德有很多人把这个诸佛解释为六字洪名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这名号当中就含摄着有诸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个都不漏,所以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统念到了。我们的观想必须要观想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,为什么?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往生极乐世界。底下一段行寂静行,「行寂植德」。这经文:

  【行寂静行。远离虚妄。依真谛门。植众德本。】

  做人必须要如是,这才像个人,像一个好人,像一个圣人,像一个菩萨,这就对了。批注里头,『行寂静行』,「《探玄记》云:无余涅槃名寂静。修彼名行」。《华严经探玄记》贤首国师的著作,给我们解释无余涅槃名寂静,这个境界高了,无余涅槃是法身菩萨证得的。无余是什么?身体不要了,证得涅槃。涅槃不是死了证得的,这观念一定要搞清楚,涅槃是活着证得的。活着,我还有身体在,那叫有余,叫有余涅槃,我还有一个身体在,有余涅槃,身体不要了,叫无余涅槃。所以涅槃,不能把涅槃看作死就是涅槃,如果死就是涅槃,哪个不死!不个个都入无余涅槃了吗?入无余涅槃,这个地方身死了往生到哪里?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法身菩萨永远不搞六道了,不但不搞六道,连十法界都丢掉、都放下,这才叫无余涅槃,那是什么功夫、什么境界?超越十法界。身体不要了,回归自性,在净土里面讲回归常寂光,这无余,证得妙觉果位,是这个境界。修彼名行,彼就是无余涅槃,修无余涅槃是什么人?一定是等觉菩萨,他证得无余涅槃,就回归常寂光。

  「又《资持记》曰:寂静,即涅槃理也」。确实涅槃就是寂静的意思,寂是寂灭,静是清净,寂灭清净到极处就是涅槃。寂灭,灭的是什么?灭的是烦恼,三种烦恼都灭了,无明烦恼、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都灭了。这是因灭了,因灭果当然就灭了,果是什么?见思烦恼的果是六道,尘沙烦恼的果是四圣法界,无始无明习气的果报是法身大士的报土。这三种东西统统都灭尽了,所以六道没有了,十法界没有了,实报土也没有了,回归常寂光,这涅槃理。常寂光是涅槃的理,也是涅槃的相,也是涅槃的作用,一而三,三而一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不能分割,分割就错了。

  「又世尊释迦牟尼圣号」,牟尼就是翻译作寂静,或者是寂默,寂静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。我们知道佛菩萨没有名号,离一切虚妄哪来的名号?佛菩萨的名号是表法的、是教学的。一切菩萨到我们地球上来成佛,应该用什么名号?就要用释迦牟尼。为什么?用这个名号才能治地球上众生的病,它是对治的。释迦牟尼佛到极乐世界成佛一定要称阿弥陀佛,用释迦牟尼到极乐世界没用,为什么?他们没有这个病,所以这个名号到那里不起作用。你看那个地方的人,人人都慈悲,人人都清净寂默,他都做到。于是我们就晓得,佛的名号表性德,菩萨的名号表修德,性德是果,修德是因,修因证果。释迦的意思是仁慈,牟尼是寂默,佛就用仁慈寂默来教化地球上这些众生,为什么?他们没有仁慈,自私自利,必须用仁慈,这就是教化地球上众生的总纲领、总的原则。对人要仁慈,对自己要寂默,寂是清净,寂默或者是寂静,静是三昧,清净三昧,也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,「清净平等觉」,就是牟尼的意思,对自己一定是要用这个心;对别人要慈悲,大慈大悲,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我们看到佛菩萨的名号,也就知道他教化众生,那些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,大致上都能够了解。

  《理趣》,这是《般若经》的批注,「《理趣释下》云:牟尼者,寂静义。身口意寂静,故称牟尼」。身寂静,身不动;口寂静,口没有言语;意寂静,意没有念头,这寂静。身口意寂静,这是对自己,释迦牟尼,牟尼是对自己,释迦是对别人,对别人要仁慈,对自己要寂静,自行化他。「又《大日经疏》云:牟尼者,寂默义也。常寂之土,微妙寂绝,幽深玄远,不可以言说之。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,唯佛一人究竟清净,故名牟尼」。这个把牟尼说到极处,《大日经》是密宗最主要的一部经典。牟尼,寂默之义,什么地方是寂静?常寂光土,一片寂静。微妙寂绝,这四个字用得好,微是玄微,妙是非有非无,寂绝,到了极处,微妙寂都到绝处。特别这个妙字,妙是活泼,因为它能现万法。这四个字,惠能大师开悟说了二十个字,二十个字都在这四个字里头。常寂光里头什么也没有,什么现象都没有,但是它能生万法,它不生不灭。常寂光有见闻觉知,而又如如不动,能接受一切众生之感,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它统统能够摄受,不但能够摄受,它还有反应,反就是应,众生有感,常寂光有应。

  常寂光我们在前面学过,常寂光就是法身,常寂光就是法性,常寂光也叫自性,也叫真心,也叫本体,一切万法之所依。我们也不能离开常寂光,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常寂光,常寂光是本体,它确实微妙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