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八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一八集)  2012/2/29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1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五十八頁,第七行當中下面看起:

  「或有叁昧,但能除瞋,不能除癡貪;或有叁昧,但能除癡,不能除貪瞋」。這個地方前面一句是《安樂集》的原文,它重複了一句。除瞋不能除癡貪,除癡不能除貪瞋,八萬四千叁昧,像這種情形很多。「或有叁昧,但能除現在障」,過去不能除、未來也不能除。「若能常修念佛叁昧」,顯示出念佛叁昧的殊勝,「無論現在、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,悉皆除也」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農村裏頭這些阿公阿婆老實念佛,真的他們都得念佛叁昧,現前貪瞋癡不是沒有,有,很薄、很淡薄,不太與人計較,過去的業障、未來的諸障統統都能除,所以這些人往往念佛往生,瑞相稀有,都顯示出念佛叁昧不可思議。

  前面這個一段文意思非常之深,經上講的『所修善根』,這一句含的意思,是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修的功德。憶佛念佛,「感恩圖報,思欲齊等」,感恩圖報這個地方應該是一句,只有知恩他所以報恩。人爲什麼感恩這個念頭很薄?就是因爲他不知道恩,不知道恩是因爲他沒有吃過苦頭。從小在艱難困苦環境當中長大的,這種人知道恩,別人對他有一點小的幫助,他一生都不會忘記。生在富貴之家,從小嬌生慣養,他不知道感恩,他受一點委屈一定就是抱怨,怨天尤人,感恩的心生不出來。所以我們看到曾國藩先生,在清朝沒有人能夠超過他的,他做過四個省的總督,管四個省在清朝只有這一個人,一般做總督的是管兩個省,他管四個省。對他家的子侄晚輩管教非常嚴格,不准許有豪華奢侈的這種嬌生慣養,他是完全反對。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去自己做,不需要別人服侍,曉得生活的艱難,不是容易事。所以他的家一直到今天都還很興盛,子孫書讀得好,在社會上也相當有地位,臺灣的曾寶荪就是他的後代,這名教授。

  由此可知,這家庭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教育一定要紮根。不是從根本上教的,不容易保持一生不改變,所以高名厚利的誘惑,把不住就變心了。我們從什麼?不是從根紮的教育就容易變節。這個不能怪他,要怪他那我們就錯了,這個有它曆史的環境、淵源。佛在這部經上說得好,「先人無知,不識道德」,佛的這幾句話用在現前這個社會,非常恰當。「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,做什麼樣的錯事都要原諒他,不是他的錯,是什麼?家裏沒有教好。古時候的教育是家庭承當的,國家把這個責任也責成于每個家庭。

  講家庭,絕對不是現代的家庭,古時候的家庭是社會組織,這一個家族不分家的統統生活在一起,它是個社會形態,它有組織的。所以有家道,有家規,有家學,教育是家學負責的,有家業,家庭的事業,所以養老育幼都是你家的事情。不像現在,家沒有了,外國人也沒有家,所以養老育幼要靠國家。國家養老育幼遠遠不如家庭,因爲家庭有親情,有天倫之樂。國家來辦養老院、來辦幼兒園,那個天倫之樂沒有了,永遠享受不到了,這人生的真正樂趣沒有了。這些問題全都是教育的問題。古老的社會,家庭真的是有樂趣,現在人無法想象到。縱然你去讀古書,你也無法體會到,你沒有看到過、沒有經曆過。我能夠看到、能夠經曆到,十歲以前,十歲我們從農村搬到城市裏面去就沒有了,再也看不到,再也享受不到。何況比我年齡小的,比我小五歲的就不行,就完全不知道,他太小了,他記不住。感恩圖報,我們看到這四個字感觸很深。思欲等齊,這個地方等齊是向阿彌陀佛看齊,我們學佛要學跟他一樣。

  親情是至樂,但是這種情執有副作用,這個副作用就是叫我們離不開六道輪回。所以在極樂世界,給諸位說,極樂世界沒有這種親情,極樂世界有愛情。這個愛也不是我們世間人所想象的愛,因爲世間人所想象的愛裏面有欲望。極樂世界的愛沒有欲望,是清淨的,是理智的,所以佛經上不用這個名詞,不用這個字彙,把它改了,叫慈悲,慈悲就是真正的愛情,理智的不是感情的,用這個來代替天倫之樂。佛法真實之利就是叫我們離苦得樂,天倫之樂在極樂世界可以享受。真的,我們過去生中,父母妻子、兄弟朋友這些親屬,有很多他們遇到佛法、遇到淨宗,念佛都往生了,我們不知道,我們只記得這一生,過去生中記不得。但是生到極樂世界,生生世世的事情都記得,那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都遇到。所以極樂世界不寂寞,到極樂世界看到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夫妻子女、親戚朋友,都在極樂世界大聚會,那是天倫之樂。只有在極樂世界有辦法聚會,他方世界就很難。

  你看憶念佛德,感恩圖報,思欲齊等,這才叫做憶佛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《安樂集》裏頭跟我們講念佛叁昧的殊勝,能除一切的罪障、業障,能除貪瞋癡慢疑,能除怨恨惱怒煩,能消殺盜淫妄,這些業都能夠消除。最後給我們結論,「是故法藏菩薩,于淨心諸行中,首雲但樂憶念諸佛」。古大德有很多人把這個諸佛解釋爲六字洪名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名號當中就含攝著有諸佛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個都不漏,所以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統念到了。我們的觀想必須要觀想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爲什麼?因爲我們的目標是往生極樂世界。底下一段行寂靜行,「行寂植德」。這經文:

  【行寂靜行。遠離虛妄。依真谛門。植衆德本。】

  做人必須要如是,這才像個人,像一個好人,像一個聖人,像一個菩薩,這就對了。批注裏頭,『行寂靜行』,「《探玄記》雲:無余涅槃名寂靜。修彼名行」。《華嚴經探玄記》賢首國師的著作,給我們解釋無余涅槃名寂靜,這個境界高了,無余涅槃是法身菩薩證得的。無余是什麼?身體不要了,證得涅槃。涅槃不是死了證得的,這觀念一定要搞清楚,涅槃是活著證得的。活著,我還有身體在,那叫有余,叫有余涅槃,我還有一個身體在,有余涅槃,身體不要了,叫無余涅槃。所以涅槃,不能把涅槃看作死就是涅槃,如果死就是涅槃,哪個不死!不個個都入無余涅槃了嗎?入無余涅槃,這個地方身死了往生到哪裏?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法身菩薩永遠不搞六道了,不但不搞六道,連十法界都丟掉、都放下,這才叫無余涅槃,那是什麼功夫、什麼境界?超越十法界。身體不要了,回歸自性,在淨土裏面講回歸常寂光,這無余,證得妙覺果位,是這個境界。修彼名行,彼就是無余涅槃,修無余涅槃是什麼人?一定是等覺菩薩,他證得無余涅槃,就回歸常寂光。

  「又《資持記》曰:寂靜,即涅槃理也」。確實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,寂是寂滅,靜是清淨,寂滅清淨到極處就是涅槃。寂滅,滅的是什麼?滅的是煩惱,叁種煩惱都滅了,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都滅了。這是因滅了,因滅果當然就滅了,果是什麼?見思煩惱的果是六道,塵沙煩惱的果是四聖法界,無始無明習氣的果報是法身大士的報土。這叁種東西統統都滅盡了,所以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沒有了,實報土也沒有了,回歸常寂光,這涅槃理。常寂光是涅槃的理,也是涅槃的相,也是涅槃的作用,一而叁,叁而一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,不能分割,分割就錯了。

  「又世尊釋迦牟尼聖號」,牟尼就是翻譯作寂靜,或者是寂默,寂靜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。我們知道佛菩薩沒有名號,離一切虛妄哪來的名號?佛菩薩的名號是表法的、是教學的。一切菩薩到我們地球上來成佛,應該用什麼名號?就要用釋迦牟尼。爲什麼?用這個名號才能治地球上衆生的病,它是對治的。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成佛一定要稱阿彌陀佛,用釋迦牟尼到極樂世界沒用,爲什麼?他們沒有這個病,所以這個名號到那裏不起作用。你看那個地方的人,人人都慈悲,人人都清淨寂默,他都做到。于是我們就曉得,佛的名號表性德,菩薩的名號表修德,性德是果,修德是因,修因證果。釋迦的意思是仁慈,牟尼是寂默,佛就用仁慈寂默來教化地球上這些衆生,爲什麼?他們沒有仁慈,自私自利,必須用仁慈,這就是教化地球上衆生的總綱領、總的原則。對人要仁慈,對自己要寂默,寂是清淨,寂默或者是寂靜,靜是叁昧,清淨叁昧,也就是我們經題上所說的,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是牟尼的意思,對自己一定是要用這個心;對別人要慈悲,大慈大悲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我們看到佛菩薩的名號,也就知道他教化衆生,那些衆生是什麼樣的根性,大致上都能夠了解。

  《理趣》,這是《般若經》的批注,「《理趣釋下》雲:牟尼者,寂靜義。身口意寂靜,故稱牟尼」。身寂靜,身不動;口寂靜,口沒有言語;意寂靜,意沒有念頭,這寂靜。身口意寂靜,這是對自己,釋迦牟尼,牟尼是對自己,釋迦是對別人,對別人要仁慈,對自己要寂靜,自行化他。「又《大日經疏》雲:牟尼者,寂默義也。常寂之土,微妙寂絕,幽深玄遠,不可以言說之。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,唯佛一人究竟清淨,故名牟尼」。這個把牟尼說到極處,《大日經》是密宗最主要的一部經典。牟尼,寂默之義,什麼地方是寂靜?常寂光土,一片寂靜。微妙寂絕,這四個字用得好,微是玄微,妙是非有非無,寂絕,到了極處,微妙寂都到絕處。特別這個妙字,妙是活潑,因爲它能現萬法。這四個字,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二十個字,二十個字都在這四個字裏頭。常寂光裏頭什麼也沒有,什麼現象都沒有,但是它能生萬法,它不生不滅。常寂光有見聞覺知,而又如如不動,能接受一切衆生之感,一切衆生起心動念它統統能夠攝受,不但能夠攝受,它還有反應,反就是應,衆生有感,常寂光有應。

  常寂光我們在前面學過,常寂光就是法身,常寂光就是法性,常寂光也叫自性,也叫真心,也叫本體,一切萬法之所依。我們也不能離開常寂光,任何一法都不能離開常寂光,常寂光是本體,它確實微妙寂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