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九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二一九集)  2012/2/29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219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百六十页,第三行,从当中看起:

  「门者,法有种种差别,能使人趣入涅槃,故称为门」,这就是门的意思。门是能够进出、通达的意思。法,大乘经常说有八万四千,这八万四千法在四弘誓愿里面也称为法门无量,也是无量法。每一个法都能够通达涅槃,所以称之为门。佛在《金刚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每个法门都能通入涅槃,为什么?涅槃是一切法的本体,一切法不能离体,离开体,这法不能建立。我们在前面学习,常常用电视屏幕来比喻本体。体只有一个,没有两个,它是真的,它永恒不变,它不生不灭。一切法就好比是屏幕上显示的色相,色相、音声都不能离开屏幕。我们就晓得,任何一法都能够明心见性,包括所谓的世间法,当然也包括所有不同的宗教。法是平等的,都能见性,但是问题,众生根性不平等,有些他学起来容易,能达到目的,有些学起来很困难,达不到目的。由此可知,不平等是众生,不是法。

  众生的什么不平等?众生的心不平等,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不平等。妄想还好,这起心动念,最严重的就是分别执着。不但是分别执着两个人不会平等,自己一个人也不平等。我们想想,小时候分别执着跟长大了不一样,长大了分别执着跟中年不一样,中年分别执着跟老年不一样,乃至于早晨跟晚上不一样,变化太大了。由此可知,心思之乱,妄念之多,这就是自己跟自己都无法平等。由此可知,一切法种种不平等,是我们妄心造成的。真心,真心是平等的,真心是一如的。所以用真心很容易契入涅槃境界,用妄心就完全没有法子。这是讲法有种种差别,能使人趣入涅槃。这个东西用对了,全管用,真的像大夫用药一样,这个药要对症,药到病除;如果不对症,这病会加重,甚至于导致死亡。不对症,不是药不好,什么药对什么样的病症。用这个比喻说明门的意思。

  「依真谛门者,依第一义谛为门也」。真谛就是第一义,第一义是本体,第二义就是现相;第一义是真的,第二义就是假,就不是真的,是虚妄的,往后是愈多,妄上再加妄。「依真谛之胜义,植众德之根本。故曰依真谛门,植众德本」。我们学佛也学了不少年,现在渐渐觉悟了,积善植德重要,一个人不能不认真去学习。如果能往生,这个功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品位,不能往生,得到的是人天福报,总之没有白修。在这个社会,史无前例的动荡社会当中,伦理道德、古圣先贤教育可以说全面崩坏,我们要想积善累德是真不容易!这样的人是真正有福的人。

  早年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,说聪明人要有前后眼。这是什么意思?前后眼就是能看到古人,能看到未来。吸取古圣先贤的教诲、经验,认真修行,创造美好的将来,这个人才算是聪明人。决定要相信因果报应,善人决定得善果,恶人决定得恶报,善恶果报丝毫都不差,千万不要看错了。恶人,今天他享福,好像因果是假的;那个善人,人心地善良,可是他非常清苦,这好像是跟因果讲的完全相违背。这什么原因?我们只有现前,只看到现在,没有看到过去,也没有看到未来,只是很狭窄的这个一段被我们看到了。这个人过去生中修的大福报,这一生所造的恶业很多,他现在享受的是过去的福报,还没享完,继续在享受,是这个意思;这一世所造的恶,没报。这我们明白了,这一世造的业因来世报,因果通三世。这一世造善业没有得善果,但是他要能够坚持,再苦、再难还是要积善、要修德,好!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报,没有善行,没有福报,这一生得到的苦报;但是这一生行善,来生的福报好,善果在来世,一定要懂得。要不然为什么这个世间有人富贵、有人贫贱?好像老天待人不平等。这个事情实际上与老天不相干,都是众生自作自受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命里头有多大的因,享多大的果报,善恶都出不了这个原理。明白这个道理,最好修福不受福报,自己的生活能过得去就好。不受福报,这个福报就累积了,累积到十世、二十世,福报就大了,那个如果要是闻到佛法,会成佛、成菩萨,他有那么大的福报。福报大了智慧也会生,中国古人说「福至心灵」,福报到了,那个心好像特别聪明,福至心灵,有连带的关系。只要我们没有贪瞋痴慢,福报里头就有智慧;如果有贪瞋痴慢,福报里头没有智慧,那个福报也很容易享尽的。因为贪瞋痴慢是不善的心,纵然修福、积德也不是圆满的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无论是世法、是佛法都应该把贪瞋痴慢疑放下,我们修世出世法都能够得到真实的果报,这叫二谛。

  下面,「《金刚经》曰: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。依真谛门,即无四相也」。离四相是真谛、是佛法,这不是世间法。与这四句相应,这是依真谛门。你看无我,不着我相;无人,不着人相;无众生,不着法相;无寿者,不着时间相。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这是大乘教。离相修一切善,当然他不执着一切善,经教里面所说的「三轮体空」,这个善是真善。为什么?与性德圆满相应。做到极处的时候,心地清净,一念不生。作而无作,做一切善等于没做一样,他没有起心动念。行布施,无论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皆不着相。我,这是能施的人,不着我相,不以为我做了好事。这个事什么?应该做的,遇到缘应该做。做,不着相。施给需要的人,给他了,也不执着他,不执着人相。无论施给的是钱财、是物品,也不执着这个相。

  现在人做功德,要把功德记下来,道场也一样,他政府要业绩,你这一年做了多少好事,一桩一桩都记下来,这是什么?着相,这世间法。这个着相,他着相,我们修布施的人千万别着相。更有甚者,我们去参观这个建筑物,你看这个建筑物里头有柱子,某某人捐献的,那个梁是某某人捐献的,名字都刻在上面。心里确实有这个相,这就是修的福,不是功德,是福德,着相的福德。果报,来生人天,出不了三界。念佛往生,修这种福不能帮助你提升品位。我们自己想想,离相好还是着相好?着相有烦恼、有牵挂,因为常常想着这些。离相好,心地纯净纯善。做什么好事?没做。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没有痕迹,没有业绩,好!没有业绩是什么?你没造业,善业、恶业都没造。这是真谛门,修善不着修善的相,造恶不着造恶的相。

  菩萨还作恶吗?有。为什么?他用造恶度众生。我们在善财五十三参里面看到,胜热婆罗门愚痴,甘露火王瞋恚,伐苏蜜多女的贪恋,这三个人是造贪瞋痴,度贪瞋痴的众生。你看,用贪瞋痴去度贪瞋痴,以毒攻毒。但是这效果你就知道了,效果是叫贪瞋痴的人觉悟、回头。坏事变成好事,菩萨!菩萨不着相,作而无作。善财童子去参访,参访什么?去学习。这样的行持,是法身大士才能做到。四摄法里面的「同事」也就是这样情形,所以我们讲四摄法,不敢讲这一条。但是四摄法有,同事怎么讲?我们只能够讲与一切诸佛菩萨同善这方面,同恶那方面我们就不讲,我们就回避。为什么?一般人做不到。这在今天这个社会要特别注意到,真正是法身菩萨没问题,不是法身菩萨不可以。离四相修一切善法,依真谛门,真谛就是无四相。

  「植众德本者,修一切善法也」,植众德本。「植者,种植」,好比植物一样种植。德是善,本是根本,这是这一句分开来解释。「诸善万行之功德,为佛果大觉之根本者,称为德本」。这个德本我们要知道,佛法里面所讲的十善,十善是总纲领、总原则。十善里头,每一条都具足其它的九种善,十乘十就是一百;一百里头,每一条又具足十善,这就变成一千;这一千,每一条里头又具足十善,就变成一万。所以菩萨把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,小乘阿罗汉将十善展开为三千门,叫三千威仪,菩萨八万四千细行,全是十善,这是佛法的根。说起来好像很容易,真正把它做圆满不是容易事情。凡夫做不到,菩萨能做到,所以佛教菩萨植众德本。

  德本,「又万德之根本称为德本。依是义故,阿弥陀佛名号,体具万德,名召万德,故曰德本」。这是净宗独妙的法门,比十善业更进了一步,又向上提升一级。几个人能知道?我相信知道的人他拼命念佛,为什么?植众德本!自己过去生中欠缺修善积德,缺了这门功课,现在要补。遇到弥陀名号,知道名号体具万德,名召万德,原来用这个方法就能够植众德本,所以他会拼命的干。真干的人也只有两种人,所谓上智与下愚,这两种人真干。他知道了,他真正能做到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能够认识这八个字、能够懂得这八个字的人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这八个字很平常,但是怎么样?真的没懂得,没有在意。也都能说,没有做到,没有做到跟不懂没有两样。这个问题多重要!所以这一句,我们得把它多念几遍,「万德之根本称为德本。依是义故,阿弥陀佛名号,体具万德,名召万德,故曰德本」。劝念佛!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我们实在讲太大意了,学佛几十年,没有注意到这桩事情,把光阴全都空过了,搞什么都不如念佛。

  《教行信证》第六卷说,「德本者,如来德号。此德号者,一声称念,至德成满,众祸皆转」,这说得更清楚了。「十方三世德号之本,故曰德本也」。《教行信证》里面所说的,没有指阿弥陀佛,只说如来德号,换句话说,任何一尊佛的名号都在其中。是不是这个解释?是的,一点都没错。我们在前面学过,不止学一遍,学了很多遍,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一切如来的德本,这一句也就代表一切如来德号。实在讲它本来是一切如来德号,为什么?阿弥陀佛什么意思?照它字面上翻过来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觉,无量觉。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!它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,只要成佛都可以称作阿弥陀佛,没错,无量觉。法藏比丘在极乐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