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九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世界成佛,他就用这个名号,是诸佛的通号,也是阿弥陀佛的别号,通别是一不是二。名号一定要熟,名号的含义,名号的功德,搞不清楚,要劝人念很难;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不劝他,他自己都会念。「一声称念,至德成满」,这一句说得好,至德,德到了极处,我们常讲,深、广都没有边际,至德成就、圆满了。这是心转了、念转了,心是佛心,德是佛德,而且是圆满了。下头一句,「众祸皆转」,所有的灾难全没有了,所有的苦难也没有了,真正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。名号,「十方三世德号之本」,阿弥陀佛,「故曰德本也」。

  「如上所引《观佛三昧经》,释尊曰: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,从初发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种智。」你看《观佛三昧经》上这句经文,念老在这个批注上,前面引过,现在又引。多次的引用,说明什么?说明它重要,为我们做出证明,念佛功德不可思议,这是世尊自己说的。我,是释迦牟尼佛自称,他与十方诸佛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,贤劫诸佛是这个大劫里头,这个大劫叫贤劫。在这一大劫当中,我们住的这个世界娑婆世界,有一千尊佛出世,所以这个劫叫贤劫,贤是贤人,一千尊佛出世。这一千尊佛从初发心,统统都是因念佛三昧力故成佛的。念佛三昧是因,得一切种智是果,得一切种智就是得无上菩提、无上正等正觉。「亦与之同旨」,与这一段「植众德本」是同一个宗旨,「皆以持名念佛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」,特别给我们注明白,全都是劝我们念佛。

  「故知植众德本可有二释」,可以有两种解释,「一者,菩萨因中,万德圆满。从因得果,故云植众德本」。菩萨修行,时间很长,生生世世植众德本,成就他万德圆满,修因这才能证果。第二个意思,「众德本者,即念佛名号」。前面是通途法门,第二个是特别法门,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。专念这句阿弥陀佛,等于菩萨在无量劫中修善积德、成就万德圆满,净宗法门一句佛号就行了。这两个,两种植众德本,看哪个难哪个易,我们在这里做个选择。「且此二说实不相违。因菩萨因行不离念佛故,故一中有二;又念佛圆具万德故,是二中摄一」。所以它不相违,加强我们的信心,我们一定要好好掌握住。

  下面这一段「忍力成就」,这教我们,积功累德要如何把功德保持而不失掉?那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忍辱就非常重要!不忍,一发脾气,火烧功德林,你的功德全没有了。功德难,积功累德非常非常之难,什么时候发一顿脾气,完了。如果临命终时发一顿脾气,一生修的功德全完了,它变质了,变成福德。所以,你要真正能保持功德,你就晓得一生不发脾气,没有瞋恚心,这个人的功德会圆圆满满的保持住。有一点点瞋恚心,诸位要晓得,傲慢属于瞋恚,傲慢是瞋恚的一分,是主要的一分,有这个东西,功德就很难。魔王波旬看菩萨修积的功德,总想把它破坏。怎么破坏?想办法叫他发脾气,用种种方法来诱惑。菩萨有定力,菩萨有忍辱波罗蜜,无论什么方法去诱惑,菩萨如如不动。一般没有定力这些初发心的菩萨就难了,往往才修一点,就给魔王破坏掉了,禁不起诱惑。《金刚经》里讲六波罗蜜,唯独布施跟忍辱这两条讲得最详细,原因这两条是六波罗蜜的关键,一个是修福,一个是把福怎样保住不失掉。积功累德,功德的成就就是禅定、就是般若,禅定、般若是功德的花果。所以在这一段特别要教给我们。经文说:

  【不计众苦。少欲知足。专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愿无倦。忍力成就。】

  我们要认真学习,什么样的苦能够忍受,不要计较,自己在生活方面要『少欲知足』,这才能成就。我们看批注。「计者,计较执着也」,善于计较执着,这种人修行很困难,为什么?他放不下。「苦者」,《佛地经》第五卷曰:「逼恼身心名苦。」这个逼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压力,精神的压力,工作的压力,在这个社会上人情世故的压力,压力多了,身心两方面都有。恼是烦恼,让你身心都不自在,这叫苦。「众苦者」,苦很多,「如二苦」,二苦是「内苦、外苦」。

  我们这里有一份参考数据,这是从《佛学大辞典》来的。「内苦,此有二种:四百四病为身苦,忧愁嫉妒等为心苦,合此二者,谓之内苦」。我们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,这是烦恼。佛法通常讲四种,身有苦乐,心有忧喜,这讲四种。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,忧、愁、嫉妒这是心苦。有这种心的人,心不自在,心有障碍,听闻佛法不会解佛的真实义。为什么?这是障碍。我们讲听经,听多年听不懂,为什么不懂?心里头有这四个字,你听不懂,你看经看不懂。这个烦恼习气每天都起现行,看到比我好的,心里就很难过,他为什么比我好?我为什么不如他?不服气!第二,「外苦」。外苦也有两种,第一个是「恶贼虎狼」,这会伤害你,第二「风雨寒热」这些灾难,「合此二者,谓之外苦」。底下告诉我们,《智度论》第十九卷有详细解释。你看你内有忧愁、嫉妒,又有一些病痛,病痛都是从不善念头上生的,贪瞋痴慢疑应对我们的五脏六腑,容易感染疾病。

  底下讲「三苦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」,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。苦苦,实际上底下说的八苦,八苦就是属于苦苦,从苦苦里头开出来的。这三个苦,下面这个苦字是名词,上面苦是个动词,是个形容词,所以称之为苦苦。这一条,人没有办法离开生老病死,这四种苦,这是属于我们的身,身心有生老病死;之外,有求不得苦,有爱别离苦,有怨憎会苦,还有五阴炽盛苦,叫八苦交煎。这三苦。我们看底下这个参考数据,《涅槃经》上讲的八苦,因为这就是苦苦的细说。第一个是「生苦,生苦有五种」。第一个是「受胎。谓识托母胎之时」,在母亲腹中,居处不干净,住在母亲的子宫里面,这是讲投胎,神识去投胎。第二个,「种子」。种子是「识」,识是神识,我们一般讲灵魂,灵魂你看「托父母遗体」,所谓父精母血,这是他身体的来由,这个肉身。他的神识、种子,「随母气息出入,不得自在」。第三「增长」。他在母亲子宫里面,要经历十个月,这十个月在母亲子宫里面,佛在经典上有形容,受的苦难跟地狱差不多。所以叫胎狱,这十个月就等于在地狱里头,说明他痛苦。「内热煎煮,身形渐成,住在生脏」,生脏就是小肠,「之下,熟脏(大肠)之上」,子宫就在这个地方,「间夹如狱」,就像在地狱里头一样。母亲喝一杯凉水,他在里面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狱;母亲喝一口热汤,就像在八热地狱;母亲的情绪要不稳定,他的苦难就多了。

  在这个世界上对这桩事情了解清楚的,佛知道,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。唯独在中国古籍里面,我们看到妇人怀孕的时候有礼,她必须要遵守的。这十个月当中,思想要纯正,没有邪思邪念、没有恶念;言语要谨慎,决定没有恶口;身体要端庄。为什么?影响胎儿,神识一入胎他就知道。这十个月好好照顾这个小孩,让他禀受的是正气,母亲给他的全是善良的,所有一切不善都不让他感染。我们就晓得,善中之善无过于诵经、念佛,对小孩好!将诵经、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,这个小孩出生一定非常好养,会很听话。纵然是报怨来的、讨债来的,这个怨结都可以化解。为什么?母亲的爱心。本来是来讨债的、是来报怨的,母亲对他这样爱护,化解了。报恩的,恩上加恩。这个好,这个重要。

  在古时候,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的,母亲在这个时候读圣贤书,听古圣先贤的故事,对小孩都有好处。他知不知道?他知道。我们在这几年,看到一些堕胎这些婴灵所传来的信息,就是他们都知道。他们如果要是不知道的话,这个堕胎应该没事情,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事情?可见得统统晓得,没有不知道的。堕胎就是杀人,杀人就得偿命。如果我们对于这些理跟事都清楚、都明了,你就不敢干这种事情。怎么可以跟自己的儿女结冤仇?不是普通冤仇,比什么都重的冤仇,将来的报偿没完没了,非常恐怖。

  第四「出胎」。出胎是讲初生下来,离开母体,「有冷风、热风」,这就是讲温度,冬天出生的有冷风,夏天出生的有热风。然后还有衣服等,这些东西触到他身体,「肌肤柔嫩,如被物刺」。这些东西他穿到身上为什么会哭?是他刚刚接触,从来没接触过,第一次接触,就好像刺一样,刺在身体,他感到痛苦。「五者,种类。谓人品有贵富贫贱,相貌有残缺妍丑,是名生苦。」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知道,长大之后慢慢就有比较了,统统是属于业报。所以小孩出生,佛经上有比喻,譬喻过夹山地狱,两座山密密的,你从里头钻过去,你说多辛苦。所以他出生,苦到极处他就哭,你们有没有看那个小孩出生,生下来嘻嘻哈哈笑起来,有没有?没有一个。为什么会哭?太痛苦了。听他的哭声,痛苦,要苦一辈子,很不容易觉悟。真正过去生中有福德因缘,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,有觉悟的可能。这个生苦我们都忘掉了,到这个世间来的时候受这个大苦。如果神识他要知道这么苦,他不敢投胎了,这个关不好过,他也是迷惑颠倒投胎的。

  第二是「老苦,老苦有两种:一者增长。谓从少至壮,从壮至衰,气力羸少,动止不宁」。这我们都看到,年岁大了,体力衰了,行动不方便。有福报的有人照顾,这还好一点,没有福报的很可怜,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方便。出门去散散步,都拄个拐杖,要不小心就有跌倒的可能,这一跌倒,能不能爬起来都是问题。人必定要经过,要不想老,那就短命,不愿意短命就得受老苦,不能避免的事情。「二者,灭坏。谓盛去衰来,精神耗减,其命日促,渐至朽坏」,老朽,老苦。老苦我们最容易感受到,为什么?就在面前,你都能看到。我最近住六和园,六和园是个农村,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出外谋生了,住在家里面都是老人。这个小村百分之八十老人,有些身体还不错,每天种种菜,浇花、浇水,我们每天都看到,都八十多岁。我们邻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