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世界成佛,他就用這個名號,是諸佛的通號,也是阿彌陀佛的別號,通別是一不是二。名號一定要熟,名號的含義,名號的功德,搞不清楚,要勸人念很難;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不勸他,他自己都會念。「一聲稱念,至德成滿」,這一句說得好,至德,德到了極處,我們常講,深、廣都沒有邊際,至德成就、圓滿了。這是心轉了、念轉了,心是佛心,德是佛德,而且是圓滿了。下頭一句,「衆禍皆轉」,所有的災難全沒有了,所有的苦難也沒有了,真正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。名號,「十方叁世德號之本」,阿彌陀佛,「故曰德本也」。

  「如上所引《觀佛叁昧經》,釋尊曰: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。」你看《觀佛叁昧經》上這句經文,念老在這個批注上,前面引過,現在又引。多次的引用,說明什麼?說明它重要,爲我們做出證明,念佛功德不可思議,這是世尊自己說的。我,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他與十方諸佛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,賢劫諸佛是這個大劫裏頭,這個大劫叫賢劫。在這一大劫當中,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娑婆世界,有一千尊佛出世,所以這個劫叫賢劫,賢是賢人,一千尊佛出世。這一千尊佛從初發心,統統都是因念佛叁昧力故成佛的。念佛叁昧是因,得一切種智是果,得一切種智就是得無上菩提、無上正等正覺。「亦與之同旨」,與這一段「植衆德本」是同一個宗旨,「皆以持名念佛爲十方叁世德號之本」,特別給我們注明白,全都是勸我們念佛。

  「故知植衆德本可有二釋」,可以有兩種解釋,「一者,菩薩因中,萬德圓滿。從因得果,故雲植衆德本」。菩薩修行,時間很長,生生世世植衆德本,成就他萬德圓滿,修因這才能證果。第二個意思,「衆德本者,即念佛名號」。前面是通途法門,第二個是特別法門,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。專念這句阿彌陀佛,等于菩薩在無量劫中修善積德、成就萬德圓滿,淨宗法門一句佛號就行了。這兩個,兩種植衆德本,看哪個難哪個易,我們在這裏做個選擇。「且此二說實不相違。因菩薩因行不離念佛故,故一中有二;又念佛圓具萬德故,是二中攝一」。所以它不相違,加強我們的信心,我們一定要好好掌握住。

  下面這一段「忍力成就」,這教我們,積功累德要如何把功德保持而不失掉?那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忍辱就非常重要!不忍,一發脾氣,火燒功德林,你的功德全沒有了。功德難,積功累德非常非常之難,什麼時候發一頓脾氣,完了。如果臨命終時發一頓脾氣,一生修的功德全完了,它變質了,變成福德。所以,你要真正能保持功德,你就曉得一生不發脾氣,沒有瞋恚心,這個人的功德會圓圓滿滿的保持住。有一點點瞋恚心,諸位要曉得,傲慢屬于瞋恚,傲慢是瞋恚的一分,是主要的一分,有這個東西,功德就很難。魔王波旬看菩薩修積的功德,總想把它破壞。怎麼破壞?想辦法叫他發脾氣,用種種方法來誘惑。菩薩有定力,菩薩有忍辱波羅蜜,無論什麼方法去誘惑,菩薩如如不動。一般沒有定力這些初發心的菩薩就難了,往往才修一點,就給魔王破壞掉了,禁不起誘惑。《金剛經》裏講六波羅蜜,唯獨布施跟忍辱這兩條講得最詳細,原因這兩條是六波羅蜜的關鍵,一個是修福,一個是把福怎樣保住不失掉。積功累德,功德的成就就是禅定、就是般若,禅定、般若是功德的花果。所以在這一段特別要教給我們。經文說:

  【不計衆苦。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願無倦。忍力成就。】

  我們要認真學習,什麼樣的苦能夠忍受,不要計較,自己在生活方面要『少欲知足』,這才能成就。我們看批注。「計者,計較執著也」,善于計較執著,這種人修行很困難,爲什麼?他放不下。「苦者」,《佛地經》第五卷曰:「逼惱身心名苦。」這個逼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壓力,精神的壓力,工作的壓力,在這個社會上人情世故的壓力,壓力多了,身心兩方面都有。惱是煩惱,讓你身心都不自在,這叫苦。「衆苦者」,苦很多,「如二苦」,二苦是「內苦、外苦」。

  我們這裏有一份參考數據,這是從《佛學大辭典》來的。「內苦,此有二種:四百四病爲身苦,憂愁嫉妒等爲心苦,合此二者,謂之內苦」。我們中國人講的七情五欲,這是煩惱。佛法通常講四種,身有苦樂,心有憂喜,這講四種。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,憂、愁、嫉妒這是心苦。有這種心的人,心不自在,心有障礙,聽聞佛法不會解佛的真實義。爲什麼?這是障礙。我們講聽經,聽多年聽不懂,爲什麼不懂?心裏頭有這四個字,你聽不懂,你看經看不懂。這個煩惱習氣每天都起現行,看到比我好的,心裏就很難過,他爲什麼比我好?我爲什麼不如他?不服氣!第二,「外苦」。外苦也有兩種,第一個是「惡賊虎狼」,這會傷害你,第二「風雨寒熱」這些災難,「合此二者,謂之外苦」。底下告訴我們,《智度論》第十九卷有詳細解釋。你看你內有憂愁、嫉妒,又有一些病痛,病痛都是從不善念頭上生的,貪瞋癡慢疑應對我們的五髒六腑,容易感染疾病。

  底下講「叁苦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」,這是大乘教裏頭常講的。苦苦,實際上底下說的八苦,八苦就是屬于苦苦,從苦苦裏頭開出來的。這叁個苦,下面這個苦字是名詞,上面苦是個動詞,是個形容詞,所以稱之爲苦苦。這一條,人沒有辦法離開生老病死,這四種苦,這是屬于我們的身,身心有生老病死;之外,有求不得苦,有愛別離苦,有怨憎會苦,還有五陰熾盛苦,叫八苦交煎。這叁苦。我們看底下這個參考數據,《涅槃經》上講的八苦,因爲這就是苦苦的細說。第一個是「生苦,生苦有五種」。第一個是「受胎。謂識托母胎之時」,在母親腹中,居處不幹淨,住在母親的子宮裏面,這是講投胎,神識去投胎。第二個,「種子」。種子是「識」,識是神識,我們一般講靈魂,靈魂你看「托父母遺體」,所謂父精母血,這是他身體的來由,這個肉身。他的神識、種子,「隨母氣息出入,不得自在」。第叁「增長」。他在母親子宮裏面,要經曆十個月,這十個月在母親子宮裏面,佛在經典上有形容,受的苦難跟地獄差不多。所以叫胎獄,這十個月就等于在地獄裏頭,說明他痛苦。「內熱煎煮,身形漸成,住在生髒」,生髒就是小腸,「之下,熟髒(大腸)之上」,子宮就在這個地方,「間夾如獄」,就像在地獄裏頭一樣。母親喝一杯涼水,他在裏面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獄;母親喝一口熱湯,就像在八熱地獄;母親的情緒要不穩定,他的苦難就多了。

  在這個世界上對這樁事情了解清楚的,佛知道,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。唯獨在中國古籍裏面,我們看到婦人懷孕的時候有禮,她必須要遵守的。這十個月當中,思想要純正,沒有邪思邪念、沒有惡念;言語要謹慎,決定沒有惡口;身體要端莊。爲什麼?影響胎兒,神識一入胎他就知道。這十個月好好照顧這個小孩,讓他禀受的是正氣,母親給他的全是善良的,所有一切不善都不讓他感染。我們就曉得,善中之善無過于誦經、念佛,對小孩好!將誦經、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他,這個小孩出生一定非常好養,會很聽話。縱然是報怨來的、討債來的,這個怨結都可以化解。爲什麼?母親的愛心。本來是來討債的、是來報怨的,母親對他這樣愛護,化解了。報恩的,恩上加恩。這個好,這個重要。

  在古時候,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的,母親在這個時候讀聖賢書,聽古聖先賢的故事,對小孩都有好處。他知不知道?他知道。我們在這幾年,看到一些墮胎這些嬰靈所傳來的信息,就是他們都知道。他們如果要是不知道的話,這個墮胎應該沒事情,爲什麼會産生這麼多事情?可見得統統曉得,沒有不知道的。墮胎就是殺人,殺人就得償命。如果我們對于這些理跟事都清楚、都明了,你就不敢幹這種事情。怎麼可以跟自己的兒女結冤仇?不是普通冤仇,比什麼都重的冤仇,將來的報償沒完沒了,非常恐怖。

  第四「出胎」。出胎是講初生下來,離開母體,「有冷風、熱風」,這就是講溫度,冬天出生的有冷風,夏天出生的有熱風。然後還有衣服等,這些東西觸到他身體,「肌膚柔嫩,如被物刺」。這些東西他穿到身上爲什麼會哭?是他剛剛接觸,從來沒接觸過,第一次接觸,就好像刺一樣,刺在身體,他感到痛苦。「五者,種類。謂人品有貴富貧賤,相貌有殘缺妍醜,是名生苦。」這個時候他自己還不知道,長大之後慢慢就有比較了,統統是屬于業報。所以小孩出生,佛經上有比喻,譬喻過夾山地獄,兩座山密密的,你從裏頭鑽過去,你說多辛苦。所以他出生,苦到極處他就哭,你們有沒有看那個小孩出生,生下來嘻嘻哈哈笑起來,有沒有?沒有一個。爲什麼會哭?太痛苦了。聽他的哭聲,痛苦,要苦一輩子,很不容易覺悟。真正過去生中有福德因緣,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,有覺悟的可能。這個生苦我們都忘掉了,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受這個大苦。如果神識他要知道這麼苦,他不敢投胎了,這個關不好過,他也是迷惑顛倒投胎的。

  第二是「老苦,老苦有兩種:一者增長。謂從少至壯,從壯至衰,氣力羸少,動止不甯」。這我們都看到,年歲大了,體力衰了,行動不方便。有福報的有人照顧,這還好一點,沒有福報的很可憐,到什麼地方去都不方便。出門去散散步,都拄個拐杖,要不小心就有跌倒的可能,這一跌倒,能不能爬起來都是問題。人必定要經過,要不想老,那就短命,不願意短命就得受老苦,不能避免的事情。「二者,滅壞。謂盛去衰來,精神耗減,其命日促,漸至朽壞」,老朽,老苦。老苦我們最容易感受到,爲什麼?就在面前,你都能看到。我最近住六和園,六和園是個農村,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出外謀生了,住在家裏面都是老人。這個小村百分之八十老人,有些身體還不錯,每天種種菜,澆花、澆水,我們每天都看到,都八十多歲。我們鄰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