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七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起正念」,就這兩句話。念佛堂發現了,同修當中有昏沈的、有掉舉的,掉舉就是有妄念,昏沈就是佛號提不起來,就大聲叫這句話,「放下身心世界、放下萬緣,提起正念」。

  「《華嚴經》明,十地菩薩,地地不離念佛」,這用《華嚴》做證明。什麼人真念佛?登地了。《華嚴》登地可高!《華嚴經》上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是初住菩薩。惠能大師的開悟,在《華嚴經》是初住。你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叁十個位次,到登地的時候,初地是第叁十一個位次,這麼高的地位。往上去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,一直到十地都念佛,地地不離念佛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從初住到十回向的菩薩,這叁十個位次不一定念佛,但是登地之後沒有不念佛的。「本經《大教緣起品》雲:去來現在,佛佛相念」。前面是菩薩,十地菩薩,現在講什麼?現在講佛,佛都念佛。這是什麼味道?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起心動念都念十方諸佛。十方諸佛念彌陀,彌陀念十方佛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記住,我們在內,爲什麼?因爲我們本來是佛。彌陀念不念我們?念!彌陀不念我們,我們怎麼能成佛?這句話意思很深,一定要能體會到。我念彌陀,彌陀念我,我不念彌陀,彌陀也念我,這是事實真相。彌陀既然念我,我怎麼能不念彌陀?彌陀是自性彌陀,淨土是唯心淨土,彌陀、極樂世界跟我關系多密切,完全是一體,沒有分割、沒有分離。

  「又《觀佛叁昧經》」,這裏頭說,「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,其數無量,各說本緣,皆依念佛得」,這是《觀佛叁昧經》上講的。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,請他們說說他們修行的本緣,沒有一個不是說依念佛得道的。「又佛告阿難」,這個又,還是同一部經,「汝今善持,慎勿忘失」,這是勸阿難尊者,你今天要好好的保持住,千萬不要忘掉,「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,皆說如是念佛叁昧」,沒有一尊佛不講念佛叁昧。「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」,得一切種智就是成佛,就是得無上菩提。佛是怎麼成佛的?念佛成佛的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爲什麼念佛成佛?這樁事,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,念想能量之大無法估計,這個能量太大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那我心裏想佛不就成佛了?想菩薩就成菩薩?一點都不錯。我現在想佛,爲什麼沒成佛?是我們的想沒有專想,我們現在的想是雜亂的思想,心裏面妄念太多。就是心裏念頭太雜、太亂了,所以它的效果就減弱,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願望。如果把這個念頭能量集中,把雜念、妄想去掉,這個念力就大了,就不可思議,念佛當然成佛。

  淨宗,同學都知道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裏頭理一心不亂,什麼叫理一心?你這一念裏頭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就叫理一心,理一心是真心。還有妄想、還有雜念,這事一心。事一心是什麼?大乘經上佛講得很清楚,你沒有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斷了,但是還有塵沙煩惱、還有無明煩惱,這叫事一心。比凡夫超過了,凡夫做不到,凡夫有雜念、有妄想,有見思煩惱。這是有錯誤的看法、有錯誤的想法夾雜在念頭裏頭,這不叫一心;錯誤的看法沒有了,錯誤的想法沒有了,這叫事一心。事一心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生方便有余土,他不是在凡聖同居土。說明凡聖同居土的人還有見思煩惱,就是說有錯誤的看法、錯誤的想法,他專心念佛,臨終最後一念,心裏頭還是想到阿彌陀佛,這樣往生的,這生凡聖同居土。方便有余土,可以說從小乘初果以上一直到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、十法界裏面的佛,往生統統都是到方便有余土。方便有余土裏頭四土叁輩九品,品位不一樣,小乘初果那是下下品,二果可能下中品,叁果就下上品,一級一級往上提升,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。

  理一心,雜念、妄想全沒有了。理一心就是禅宗所說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是理一心,這個難得。理一心超越十法界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,生實報莊嚴土。這個後面我們還會念到。理一心不亂的,造作極重罪孽的人,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,他立刻就相信,立刻就真幹。在這個要命的關頭,他什麼念頭都忘掉了,只有一心念佛,那是理一心。所以這種人往生品位會很高,我們看到很驚訝,多少人念佛念一輩子,一天幾萬聲佛念一輩子,往生品位還不如這個人。到底什麼原因?用心不同,他用的是真心,雖然是一念、十念,是真心;你雖然每天十萬聲佛號念了幾十年,你不是真心,你這個念的裏頭,有雜念在裏頭、有妄想在裏頭,所以抵不過人家一念、十念真心。這就是說真的是可貴,假的不可貴。

  真心從哪裏學?最好是從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,處事待人接物用純真的心,沒有惡念,只有善念,我們常說「純淨純善」,這個心好!純淨純善,我們說了很多次,看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,看一切萬物皆是阿彌陀佛,純淨純善!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,我們的念頭集中了。這個不是阿彌陀佛,那個不是阿彌陀佛,不行,把我們的念力分散了,我們念裏頭有夾雜。不能夾雜,那就是全是阿彌陀佛,遍法界虛空界就一個阿彌陀佛,我們念頭才能集中。這是個很好訓練我們意念集中的方法,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嗎?找不到了。縱然找到,沒有這個殊勝,爲什麼?這一念裏頭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你念其它的念頭沒有佛加持,這個有佛力加持,這就無比的殊勝。我們必須知道,我們一定要學習,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高的成就。

  釋迦牟尼佛慈悲,對阿難說就是對我們說的,我們要善持,善持就是持名,持名念佛,慎勿忘失,不要把它忘掉。叁世諸佛,皆說如是念佛叁昧,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教給我們。這個經是《觀佛叁昧經》,說明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,一切諸佛如來都講這部經。不但講,他還說,你看「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」。這說得很明白,讓我們想到淨業叁福最後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深信因果講的是什麼?就是這個,念佛是成佛之因,成佛是念佛之果。這個因果很多菩薩不知道,佛在這裏告訴阿難,我們有緣聽到了。

  「是故彌陀亦如釋尊及十方如來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,證無上菩提。故但樂憶念諸佛也。」在此地我們就明白了,諸佛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諸佛。這個解釋古來祖師大德常說,念阿彌陀佛,一切佛都念到了,一個都不漏。我們就明了,每逢過年的時候,過去這些寺院庵堂都舉行什麼?萬佛法會,拜萬佛。佛曾經給我們說了《萬佛名經》,這部經佛講了大概有一萬二千多尊佛號,過年的時候大家拜萬佛。我們現在知道,拜萬佛不如拜阿彌陀佛好。萬佛你常常分心,這尊佛、那尊佛,你在那裏分心;阿彌陀佛不分心,阿彌陀佛就是萬佛,萬佛就是阿彌陀佛。拜萬佛不如打佛七,打佛七一心不亂,拜萬佛心都散掉了。佛法修行,目的在哪裏?目的在我們得定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專念阿彌陀佛可以得念佛叁昧,拜萬佛得不到萬佛叁昧。這些道理懂得,我們自己才曉得應該怎麼做法。拜萬佛是什麼?修福報,目的在此地,他的目的不是在得叁昧。如果要想得叁昧、開智慧,那就專念阿彌陀佛。所以佛教我們「但樂」,但就是獨樂,獨有、唯有,樂是愛好。只有愛好阿彌陀佛,只有愛好憶念阿彌陀佛,憶是心裏常常想著,念是念念不忘。想著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法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其實就是阿彌陀佛,我們就能夠把雜念變成一念,這是個很好的辦法。

  「所修善根,指諸佛所修之功德」。經上這一句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,諸佛所修的功德是什麼?憶佛,「憶念佛德」。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大德、大能、大智、大願,幫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六道輪回裏頭的苦難衆生,你說這還得了嗎?不得了。他在那邊建立極樂世界,主要是度六道苦難衆生,至于二乘、叁賢、十聖,乃至等覺菩薩是附帶的,主要是度這些罪苦衆生,這個恩德多大!不是度一個世界,是度十方一切世界;不但十方,還包括叁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普度,恩德太大了!「感恩圖報」,我們如何感彌陀的恩,我們怎樣報彌陀的德?唯有依教奉行,依這部經的教誨,我們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這就是報佛恩,這是真正感恩戴德。我們在這個世間搞一輩子,到最後還搞到六道輪回,那就辜負阿彌陀佛的恩德,錯了!這段話講得太好了。「思欲齊等」,真正報恩,我要成佛,我要跟阿彌陀佛一樣,「是名憶佛」。

  「佛之善根,念佛最勝,今欲齊等,故亦當持名念佛。名具萬德,總攝一切善根。故知老實持念,實暗攝憶佛功德也。」說來說去,說到最後歸結到持名念佛,執持名號,無量無邊的功德。所以發的心要大,不要害怕。我到極樂世界想成佛,要跟阿彌陀佛平等,阿彌陀佛能答應嗎?怎麼可以跟他平等?怎麼可以比他高?實際上阿彌陀佛就希望你跟他平等,希望你比他更高。父母愛兒女,希望兒女的成就超過他,他心就很快樂。如果這個兒女跟他差不多,他搖搖頭,勉強。不如他,他就歎氣了,小孩不爭氣,不如自己。不如自己,這家衰相;如果兒女超過自己,這家興旺的相。所以古人做官戴的帽子,你們細細看看,你看古老的平劇、昆曲,做官的戴的帽子,後面高出來,前面低,後面高出來,像樓梯一樣,兩層。這個帽子叫什麼?叫「進賢冠」。前面這一層代表自己,後面代表後代,後代要高出我們,存這種心。設計這個帽子叫你不要忘記,後人要超過我們,這個族群、這個社會才會有進步;如果不如我們,就完全錯了。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,像一塊平的,代表要平等心對一切衆生。統統有意思的,表法的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連穿著的服裝都要提醒自己。怎麼可能有嫉妒心?怎麼可能有障礙?後人超過前人是進步,後人不如前人是衰敗。

  進步裏面最重要的是善行、是積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