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七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二一七集)  2012/2/28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21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百五十六页,倒数第二行,从最后一句看起:

  「菩萨舍所施物,生离欲想。于求者与乐因缘,故瞋恨心薄,名修慈想。以此布施功德,回向无上道,则痴心薄,是名不痴想。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恶想,离诸烦恼」。菩萨布施,一切物都可以施舍,不但身外之物,乃至于身体。我们在大经上读到,头目脑髓,没有一样不能布施,只要众生真的迫切需要,菩萨没有吝惜。布施没有任何希求,也就是没有任何条件,平等的布施、清净的布施,这是离欲。于所求者,有人要求,他得到了他就快乐,他就能够免除痛苦。佛菩萨的布施是以法布施为主,因为法能令众生觉悟;财布施是辅助,让他生欢喜心,让他欢喜接受菩萨的教诲。我们就知道,菩萨的财布施是属于四摄法,法布施才是真的,才是菩萨真实的布施。于求者与乐的因缘,让他离苦得乐,所以瞋恨心就没有了,有瞋恨心就不肯布施。欢喜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修慈。以此布施功德,不求自己的利益,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道。通常大乘教里面讲的三种回向,「回向菩提」就是回向无上道;「回向众生、回向实际」,回向实际是回向法性。这就没有痴心,痴心薄,这是不痴想。今法藏大士,法藏是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的称号,法藏比丘、法藏菩萨、法藏大士。他所修的四十八愿,愿愿都是布施,愿愿离这三种恶,愿愿都是离恶,所以离诸烦恼。这是内心。

  再看底下这一句,『不着色声香味触法』,这是讲的外缘。你看内,内心没有烦恼,又能够远离外缘。「不著者,不贪着」,不是不接触,不接触什么都不能做了;接触而没有贪恋,这叫真的不着,我们讲不执着、不分别。真正到一切法不执着,这就是阿罗汉;如果真正到不分别,这就是菩萨;不起心不动念,还是接触,接触能到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是佛。在佛的境界,确确实实是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作与不作都是无上道。无上道就是自性、就是涅槃。作跟涅槃相应,不作跟涅槃也相应,这才是真正无上道。所以不着是不贪着。

  「色等,六尘」,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六尘,下面有个简单的解释。第一个「色尘。一切形色」,形是形状,色是颜色,譬如说「青黄赤白」,这是色,「种种形象」,大小方圆,这是形象。这是我们眼所见的,称之为色。耳所闻的叫「声尘」。耳闻的「一切音声」,听到很优雅的音乐,或者是听到很难听的噪音,总而言之是耳所闻的都叫做声,这声尘。三者「香尘」,鼻所闻的,有芬香也有恶臭。这些气味,你所闻到的气味,鼻根所对的对象就是香尘,统统叫做香尘。第四舌根,舌根的对象,我们在饮食里头酸甜苦辣咸,这是味,都是属于「味尘」。没有这些味道,淡的、清淡的也是,淡也是味尘。第五个是触,触是身体,「身之所辨者,例如细滑粗涩」,我们身体接触外面的境界。接触到的人,接触到的物,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我们身所接触到的,「寒热温和」这都是身体所接触到的,这是「触尘」。

  第六个是「法尘」,法尘是念头、是思想,是「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,而起善恶诸法」。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五尘落谢影子」,第六意识是缘这个,缘这些它起分别。起分别,前面这五根不起分别,它只是接触,没有分别。谁分别?第六意识分别;谁执着?第七识执着,前五根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。所以分别、执着是第六、第七,第六、第七是最麻烦的事情,我们修行修谁?就是修第六、第七。相宗所讲的转识成智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这两个一转,第八识就转了。所以转识成智八个,实际上用功夫的就是两个,第六、第七,就是分别、执着。这两个是因上转,第八跟前五是果上转,只要因一转,八识跟前五识自然就转了,就跟着转了。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。

  修行在哪里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离开生活到哪里去修?没地方修。怎么个修法?就是让第七识不执着,第六识不分别,不分别、不执着这真修行。不是离开,离开没有用。你看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真的炼,炼功夫,炼不分别、炼不执着,分别执着淡一分,我们的功夫就提升一分。一定要在境界里头炼,离开境界到哪里去炼!所以古人说,找一个深山,找个山洞里面去住,没用,住上十年,一下山遇到了,又起分别执着,有什么用处?所以古人讲,水池里面开的莲花不稀奇,哪里的莲花最稀奇?火中的莲花最稀奇。这就说明人要禁得起磨炼,没有经过磨炼不算。没有看到钱的时候,我不贪财,那不算;财摆在你面前,你真的不动心,那才叫不贪。没有那个高的位子,我不贪名位,如果那个高位子找你,你想不想?今天请你去做个部长,那个地方请你去做总理,你想不想干?得有境界来磨你,境界现前真的不动。怎么样才能不动?确实,经教帮我们很大的忙,我们没有经教的帮助做不到。所以,世间人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你能不动心,这有道理的。

  释迦牟尼佛对名闻利养能不动心吗?他经过考验的,他是王子出身,不出家他做国王。这就是说,他对于地位、权位不动心了。国王富有,中国人所讲「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」,这真的是对名闻利养不动心了。可是做了帝王一样,他还是舍不掉、放不下,他怕他的位子被别人夺去,天天还提心吊胆在这里防范着,这就是放不下。在这个位子上他也贪恋,不在这个位子上他想要。真正放下了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法,做样子给我们看,真放下了,地位放下,名放下,国王放下,利放下、财放下。他做王子的时候有妃子,有王妃,出家了,放下了;有个儿子,亲情,也放下了。他真能放得下,他教我们放下我们才相信,我们才没有话说,跟他比比确实不如他。他要没有放下,他讲谁相信?所以,佛到世间来教化众生,为什么要示现在皇宫,身分是王子,为什么?就是表演给大家看。你看,你们要争的王位,你们要争的我有了,不要了,说明佛法比国王还要高,学佛人的享受比国王大臣不知道要高出多少。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没有说做国王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没有这个说法;没有说大富长者,拥有千亿万亿的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没有。为什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?这个说明学佛的确它是超越了。

  人生在世,物质上的条件太简单了,每天吃饱、穿暖了,有个小房子居住,你说多快乐。早年我在美国,我看到很多同修到美国去都买大房子,我的感触很深。什么感触?可怜!那么大的房子,你要侍候它,你不是享福,你是在折福。好不容易,美国工作他认真,每天八小时,一分都不能少,你少了人家就不要你,就把你开掉了,为了保持工作一定要拼命去干。一个星期两天休假,两天假回来干什么?整理花园,打扫房间。你看给房子做奴隶。雇人雇不起,美国的人工论小时算的,一个钟点多少钱。舍不得雇人,自己干,干到精疲力倦,你说有什么意思?大房子真住得享受吗?没有,一早起来就上班,到晚上天黑才回来,就是睡个觉而已,你说何必!小房子多自在。我在美国也有个房子,买了个小房子,一房一厅,半个小时打扫得干干净净,这才舒服。

  所以人不知道享受,都跟人家比,那个人房子大,我比他还要大;没有想到那个人打扫很辛苦,我比他更辛苦,这又何必?所以你把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就不跟人争了。只有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才是最高的享受,只要你还有争、还有求,你没有满足。古圣先贤常说「知足常乐」,人知足,快乐了,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佛教我们知足,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,不着色声香味触法」,这就是满足,满足就是最高的享受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所以下面,第六法尘,谓意根对前五根分别好丑。前五尘落谢影子,落在哪里?落在第六意识的相分上,落在它的相分,落在末那识的相分。末那的见分缘它的相分,第六意识的见分缘它自己的相分,在那个里头起分别、起执着,全是虚妄的。这说明什么?不但外面色声香味触法是虚妄的,那是阿赖耶的相分。我们的意念、想念是属于阿赖耶的见分,可是它起作用,起作用就变成了末那识、第六意识。都是以阿赖耶识为本识,它是个虚妄的,它不是真实的。所以经上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因为八识是个虚妄的,八识的见分、相分当然是虚妄的。真实的是什么?真实的是八识的自证分,自证分是真的,自证分是真如、是自性,那是真的,依真起妄。证自证分是自性里面的一分般若智慧,那是真的。所以,一切现象都是真妄和合,你要知道哪一部分是真,哪一部分是妄。譬如我们讲这个五根,你看五根,眼,见性,眼识,见性是真的,眼识是妄的。见性能见,眼识也能见,但是见性不通过八识,那就是诸佛菩萨;凡夫六根的根性变成了六识,听命于八识,八识是烦恼,八识里头有贪瞋痴慢,八识里头有是非人我,所以就迷了。

  楞严会上,佛教给我们舍识用根,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这个世间,从早到晚待人接物,我们用六根的根性,不用六根的六识。这话说得一点不错,谁能做到?凡夫做不到。不但我们凡夫做不到,二乘做不到,权教菩萨做不到,太高了。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做到。古大德批注,用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《楞严经》,是低了一层,但是人可以做得到。交光法师提倡的舍识用根没错,是《楞严经》的本意,佛是这个意思,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。但是这个经是圆教,是大乘,为什么?后面真正利益一切众生,还是观世音、大势至的法门,观世音耳根圆通,大势至的念佛求生净土,这才圆满。如果没有这两门,那经太高了,中下根性的众生不得利益。有了念佛法门就普度了,这念佛是无比的殊胜。

  「又此六尘中,如男女之美容,丝竹歌咏之乐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