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二一六集) 2012/2/28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21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百五十六页第二行,从第二个字看起:
「行者,身口意之造作。德行者,所成之善谓为德,能成之道谓为行」。佛门讲修行,行是什么、修是什么意思,一定要搞清楚。行是行为,就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行为,修是修正;换句话说,行为有了错误,必须把它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六道众生所造的一切罪业都是根源于妄心。老祖宗讲的话一点都不错,本性本善,习性不善,造的一切不善业是习性。习性所谓是后天的,本性是先天的。本性是自性,习性是阿赖耶。阿赖耶里面的三细相,演变成八识五十一心所,这是天亲菩萨归纳的,展开无量无边的妄念,一切不善的念头要知道它从哪来的。
不善的念头再多,都抵不过一个善念,抵不过本善,本善是真心。所以古人讲的一句名言,「邪不胜正」,邪再多、再大敌不过一念真心。经上给我们讲,无量劫来所造的罪孽,应当堕地狱,临终的时候,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极乐世界,这什么原因?临终这一念十念是真心,无始劫来造作的罪业是妄心,这就是邪不胜正,那一念是正,无量劫造的是邪,这个道理。这个道理太深,很少人懂。所以我们对佛经上讲这个话怀疑,造一辈子恶业,过去生生世世都造恶业,怎么临终的时候一念阿弥陀都能往生?叫难信之法,真难信。你要不把这个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信心真的生不起来。
可是一念真心,为什么到临终时候才发现?临终时地狱现前了,马上就堕地狱了,这个时候不得不真回头,这个时候那一念心,急着一念心,怕堕地狱,真心现前。那真心是什么?逼出来的,极大的苦难把真心逼出来了,所以那一念心是真心。那一念心里头掺一丝毫夹杂都不能成就。这一种道理得讲清楚、讲明白。明了之后,我们对这个法门真信、真愿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凡是不能往生的,都是临终的时候还是在分别、在执着、在怕,恐怕我罪业太深,阿弥陀佛不答应,不准许我去。你看这一念生的,这都叫妄念,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一念妄心就毁掉了。一念无杂念那就是真心,一念有杂念就是妄心,一念真妄差别就在此地。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,这一念是阿弥陀佛,这就决定得生。这个一念心叫理一心不乱,虽然时间只是一剎那。理一心是什么?真心。事一心还是妄心,事一心还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所以他是菩萨;理一心不起心、不动念,纯净一念,这是如来果地上境界,怎么会一样!
佛经理深,真的是深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用的还是妄心,我们的心不纯、不真。要纯真,一读经文、一听经文,他就超越了。像惠能大师,人家用心纯正。从什么地方看?从他的谦卑、从他的恭敬,只有真心才做得出来,妄心做不出来。妄心一定带着傲慢,说没有傲慢也有傲慢,他自己有傲慢他不知道。因为他没有傲慢的话,他就大彻大悟,他就明心见性了。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,我没有大彻大悟,我就有傲慢。为什么?我还是用八识,不是用四智。八识里头有我见、有我爱、有我贪、有我慢,你怎么能说没有?没有,那转识成智,你是法身菩萨,你跟惠能是同一个阶层的人。
人,有自知之明的人,这人可以救,这个人佛会度他。没有自知之明的人,佛对他无可奈何,佛讲的东西他不能相信、他不能理解,障碍在此地,我们必须知道。用现在的话说,佛对于知识分子,古时候在中国称为士大夫阶级,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的示现,针对知识分子。为什么?刚强难化。上智好度,像惠能大师真好度,五祖帮助他不费力气,一席话他就证果了。下愚好度,乡下的阿公阿婆,什么都不知道,好度,教他一句佛号,他就老实念到底,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,好度。麻烦就当中这一截,不上不下,而这一截人数最多。所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。知识分子能得度就是虚心接受教诲,就这一句话,永远虚心接受教诲,到等觉还是虚心接受教诲,才能圆满。
身口意的造作,这叫行。身体做错了,言语说错了,念头想错了,这叫造业。善业有善报,恶业有恶报,造的什么业?轮回业,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念佛不错,问题在最后那一念。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,他决定得生;最后一念要不是的,还继续搞六道轮回。在佛门里头修行不错,果报在三善道。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为我们现身说法,参禅功夫真不错,修了二、三十年,禅堂天天坐香,从清众,你看看慢慢提升,提升到首座和尚,真不容易。古时候丛林,首座的地位仅次于方丈。方丈,丛林是大学,方丈是校长,首座是教务长,维那是训导长,监院是总务长。他到这种地位,你看死了以后就做土地公去了,鬼道里头小神。这是事实真相,不是编造的谣言,一点都不假。
那另外一个念佛的徒弟,就是锅漏匠,什么也不会,乡下人不认识字,好处就是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他就具备这么一个条件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告诉他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将来你一定有好处。他也不问什么好处,他就念到底。念了三年,预知时至,站着往生。跟那个参禅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去对比,结果天壤之别,一个结果当土地公,一个结果到极乐世界去了,作佛去了。所以我们对于贫穷下贱的人决定不能轻视,真的,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上说了一句话,下下人说不定有上上智,真的,上上人免不了有一失,下下人也可能有一得,不可以生轻慢心,要真诚恭敬。
德行,身有德,口有德,意有德。德是什么?德是善。善,不着相的善,修善不着修善的相,做不做?做,做完之后不放在心上,不放在口上。常常宣扬,善就报掉了,为什么?别人赞叹、恭敬,就报掉了。所以像锅漏匠修的善,人家轻视他、瞧不起他,没有人赞叹他,他那个善全部保得圆圆满满,一点都没有漏失。最后把他的成果显现出来给大家看,那个时候赞叹没有问题了,他成就了,他到极乐世界去了。这个就是上上人,这个就叫理一心,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。关键?关键,真的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就这六个字。这叫德行,所成之善谓之德,能成之道谓之行,这德行。
道是什么?这一条道路。这一条道路就是刚才说的六个字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这一条道路合传统文化跟大乘来说,这个道就是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、因果、十善,儒释道全包进去了,这是道。这个道怎么行?《四书.大学》里头三纲八目那就是行。三纲,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,这是修行的三大纲领。明德,就是佛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明明德。我们现在有自性,自性迷了,不明了。所以那个第一个明是动词,第二个是名词,怎样把明德恢复光明,这就明心见性,我们有性,如何能见性。亲民是相,如果明德现前,那是个什么现象?用佛法来讲,慈悲遍法界,善意满人间,这叫亲民。那一种亲爱是遍法界虚空界,一个众生都不漏,平等的爱。起的大用,止于至善,没有一样不是达到极善、圆满的善。你的身,圆满的善,为一切众生服务;你的口,圆满的善,隐恶扬善;你的念,念念为一切众生,止于至善。
如何落实?一定要从格物落实,就是放下物欲。为什么?这是障碍里头的根本障碍。我们为什么迷失了自性?为什么从佛的地位,本来是佛,搞成这个样子?你要追究其原因,就是物欲。你被物欲蒙蔽了,你被物欲欺骗了,你被物欲引诱了,干种种不善的罪业,不就是为这个吗?你不知道物欲是假的。不但物欲是假的,你这个身体、你的念头全是假的。佛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全是假的,真的如如不动。惠能大师见到真的,他告诉我们真的,真的自己,那就是本性,本性本善,他说了五条,那五条就是本善。第一个清净,从来没有染污过。染污是阿赖耶,自性没有染污过,永远清净。生灭是阿赖耶,阿赖耶业相有生灭、转相有生灭、境界相有生灭。十法界是阿赖耶变的,所以十法界全部都是生灭法。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土,实报土的人已经转八识成四智,所以他没有生灭,他叫无量寿。
佛的这些大乘教里头的基本概念我们要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,我们在这个世间才能够把握自己不受诱惑,才真正能做到止于至善,没有一样不圆满,圆满的爱心,圆满的三业,身口意三业,与性德完全相应,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上。清净平等觉是真心,我们的心里永远有清净平等觉。我们也模仿《往生论》上的一句话,「清净句」。什么叫清净句?南无阿弥陀佛,叫清净句。这就是李老师教我们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道理就在此地,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就没有错,绝对正确。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心上,阿弥陀佛看整个宇宙全是阿弥陀佛,真的止于至善,达到了究竟圆满。一切人,阿弥陀佛;天地鬼神,阿弥陀佛;蜎飞蠕动,阿弥陀佛;花草树木,阿弥陀佛;山河大地,阿弥陀佛,全是阿弥陀佛,我们不知不觉的走进极乐世界。这个法门的殊胜到哪里去找?这个法门真的独妙,太不可思议了!
德行,「故德行指功德与行业」,行为造的业,行为造的业它属于功德。那这里我们就会想到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的故事。梁武帝干了很多好事,佛门大护法,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寺院。建一个寺院的功德就不得了,他建了四百八十个寺院,规模都很大,你看看护持供养几十万出家人。他感到很荣耀,功德很大。达摩祖师来了,向达摩祖师请教,我的功德大不大?达摩祖师是个老实人,说了真话,说他「并无功德」。这一瓢冷水浇到梁武帝的头上,把梁武帝的无明火浇出来了,送客,不再讲话了,送客,以后再没见面。梁武帝也有一点后悔的意思,没有向他请教,但是面子问题,顾了面子问题,不去看达摩祖师。事是好事,不着相就是功德,那功德不得了,着相是福德。着了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