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天認真的去學習,我相信叁年就成功了。

  這樣一個小僧團,不要認爲它很小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個世界上只要出現一個六和敬的僧團,就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,龍天護法保佑,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。這個六和僧團就像大海當中一座燈塔,光明遍照。可是不深入經藏不行,不喜歡聽經不行。在僧團裏頭還搞名聞利養,這個業造得大了,果報現前,後悔莫及。如果遵守,真拼命去幹,那個果報是無量無邊,你要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。我們每個人自己一生的前途都在自己手上,不在別人,別人沒法子控製,全在自己,就看自己怎麼走法。走聖賢人的道路、走佛菩薩的道路無往而不利,這條路叫成佛的大道。

  淨土叁經一論這是極樂大道,印光大師講過很多遍,他在《文鈔》裏頭教人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以經教爲基礎,禅宗例外。禅宗是悟後起修,沒有開悟不准看文字,怕擾亂你,那是修一心專注的;其它法門都要從經典入手。這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從開悟到圓寂,沒有一天不講經。這是教學,沒有一天不教,沒有一天不學,學聖人、學賢人,學佛、學菩薩。佛菩薩在印度人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聖賢,佛是聖人,菩薩是賢人。但是佛法跟中國聖賢不一樣的地方,就是他們修定,中國沒有重視禅定,所以他們的境界比中國高,高很多。到今天我們明了了,量子力學家發現的,他們在禅定當中都見到。無需要儀器去觀察,甚深禅定當中,境界統統能看到。這就是印度的哲學與科學高過我們。但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儒跟道都接受了,雖然接受,煩惱沒斷。儒家必定是著重人天兩道,不講出世,所以他不像佛法那麼認真要斷煩惱。儒家對煩惱習氣,主張的是把它控製住,不要太過分。譬如《禮記》裏面講的「傲不可長,欲不可縱」,你看它有個限製,不過分。可是在佛法裏不行,欲一定要斷,傲一定要斷,要斷得幹幹淨淨,這就比我們高,要求的比中國聖人高,所以他的心清淨。

  見性之後,自性裏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都透出來,這在我們中國典籍裏頭沒有的。中國聖人講到人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並沒有把這個善加以解釋。佛法到中國來,用佛法來解釋性本善,就把性本善提升了,提到跟佛法一樣高。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,佛法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,就這個道理。用佛法來解釋,提升了。明明德,明德也沒有講清楚。德行是光明的、是本有的,現在迷了,不明了,如何再恢複它的光明,沒有能講得很清楚、很透徹。可是佛法再解釋,透徹了。明德就是自性,明德就是常寂光,明德就是大光明藏。現在迷了,迷了,並不是它沒有了,這是迷失,不是真正失掉;破迷就開悟,明德就恢複了。你看這麼一講的時候,把中國的東西提升了,跟大乘佛法平了,能講得通。大學的叁綱,叁個綱領,明德是自性,是體,親民是相,止于至善是用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上體相用,你來解釋就提升到《大方廣》同樣境界,講學有味道。

  我們在這個地方,也是發現太遲了,如果叁年之前發現這個地方,那我們跟現在境界不一樣。志同道合不要多,五、六個人,每個人專攻一樣東西,每天講學,每天分享心得,來做報告,肯定會發生很大的影響。我們用網絡、用衛星播出去,遠程教學。這就是古時候的一個小書院,現在就是個研究中心,幾個人在裏頭研究,天天做報告。遠程教學省事,真正辦學校還要很多管理人員,我們沒有,沒有人,做遠程,行。真正辦學都辦不起來,教的人沒有,服務的工作人員也沒有,就像一個學校,教員、職員,這麼一點的福報我們都沒有。

  我們今天也能維持了這麼多年,還是自己一個人,做得比較辛苦。不過辛苦當中有樂趣,所以沒有感覺到辛苦,愈學愈歡喜。你看一部經一遍一遍學,遍遍都生歡喜心,這是古人講的法味。世味哪有法味濃,只有佛的經典永遠學不厭,你學一百遍有一百遍的味道,學一千遍有一千遍的味道。世間東西,學個十遍不想再學了。佛法不一樣,爲什麼?佛的經典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道理在此地。它是性德的流露,它不是從阿賴耶生的,阿賴耶是煩惱,妄想分別執著,它不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裏生的,它是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活活潑潑,起作用的時候,能夠隨著境界生起無量無邊的變化,活的,它不是死的,連我們自己都意想不到。所以,真正覺悟的人,他有沒有思想?沒有。他有沒有言說?沒有。真的沒有,爲什麼?思想是阿賴耶裏頭的,言語也是阿賴耶裏頭的,妄心裏頭有這個東西,真心裏頭沒有。

  真心跟十法界依報正報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我們知道正報有意念,它有應,依報沒有意念,山河大地沒有意念。江本博士用水實驗,水沒有意念,沒有意念它是物質現象。現在我們知道,物質現象是波動的相續相。既然有波動,這個波動《還源觀》上說,才動就周遍法界。既然周遍法界,自性就全都知道,知道就有反應,感應。明心見性有什麼好處?好處就是衆生有感你就有應,你能夠自自然然幫助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裏頭絕對沒有過失。爲什麼?用阿賴耶有過失,自性本具的功德沒有過失。用真心不用妄心,阿賴耶是妄心。學佛跟一般世間學術不一樣的,這個世間包括十法界,就在用心不同。學佛學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阿賴耶是記憶,末那識是執著,堅固的執著就是我,第六意識是分別,所以叫心意識,這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就是指心意識。只有真心不生不滅,它沒有波動現象。惠能大師開悟說得很清楚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它沒有波動的現象。所以波動現象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這個東西沒有原因,突然起來的,我們千萬不要迷于它,就沒事;跟它一挂鈎,迷到裏頭去了,愈迷愈深,你就出不來了。你不迷是智慧,你迷那叫情識,情是迷的,迷情,智是覺悟。

  學佛終極的目標,回歸自性,把虛妄完全擺脫,這叫成佛。法身菩薩已經擺脫了,還有習氣在,這個我們在經典上常常讀到的。他住在實報土,實報土就沒有變化,就脫離阿賴耶了,得大自在,什麼煩惱都沒有,所以叫極樂。必須把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,才真正回到常寂光,證得究竟圓滿。常寂光沒有任何現象,一體了。每一個人回到常寂光就像什麼?就像水,滴到大海,大海就是常寂光。回到常寂光,跟整個大海融成一體,再也找不到你在哪裏,整個大海是你。每一個入常寂光的人,整個大海都是他。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,無法想象,真的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雖然融成一體,起作用的時候你還存在,真有,不是假的,那叫我,那是真我。末那是假的,末那有生滅,常寂光裏頭沒有生滅;末那有波動現象,常寂光沒有。怎麼知道?從哪裏看到?從你的應。你看十法界有緣衆生信息播出來,你統統接收到,你接收到,你就會去應,就像《普門品》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你就現身,你就會幫助他,你會照顧他。

  你也很隨緣,你一點都不勉強他,完全隨順他,真的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我們在這裏看見了,完全隨順。爲什麼?他有業障,他有習氣,不隨順,業障、習氣消不掉。他行善事,隨順他;他造惡,也隨順他;他到天堂,隨順他;他墮地獄,也隨順他,沒有一樣不隨順。但是菩薩總是看到,總是關懷他,總是照顧他,有機會,就是他能夠接受,就勸他、就教他。佛菩薩教化衆生只能做到此地,行、證是他自己的事情,這個怎麼也沒有法子幫忙。佛菩薩對衆生的幫助,開示。示是什麼?我做出樣子給你看,讓你覺悟,身教。開是言教,講給你聽,讓你明白;示是做給你看,你看了,你覺悟了。你自己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,這是行。念佛是行,這個要知道,往生就是證,沒有離開總原則。

  你說我消業障、斷煩惱,這一句佛號比什麼方法都有效,就是人不懂。經上有一句,諸位也記得,念一聲佛號,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不就有這麼一句話嗎?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這還得了!我們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,換句話說,我們就有無量劫的生死重罪,聲聲佛號幫我們消除。如果把真心念出來了,一句話就全部都消掉了,一句阿彌陀佛全消掉了,八萬四千法門找不到。念佛功德還得了!簡單、容易,也可能說它太簡單、太容易,所以沒人相信。世間人想法,好的東西一定很難,哪有那麼容易?所以大家不相信。不相信,就顯示他煩惱重、他業障重,不識貨。真的,不是假的,我自己有經驗,我對這個法門,搞了叁十年才相信,真慚愧!所以我看到很多同學,一說他就相信,我從內心裏面佩服他。

  我早年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,老師把這個法門勸告我,我自己還講過《彌陀經》,講過好幾遍,聽李老師講過《無量壽經》,康僧铠的本子。我能夠講,我懂得,我沒有發心去念佛,我沒有發心求生淨土。實在是什麼?不是完全了解,不是真正了解。可以說我信,有百分之八十的信,還有百分之二十的懷疑。百分之九十九的信,還有一分懷疑都不行。真難!不那麼簡單。我一生沒有離開經教,這是什麼?知識分子的毛病,喜歡廣學多聞。如果真信,那就一門深入,像劉素雲一樣,我們不能不佩服,她不拐彎抹角,她一直去。路走通了,經教自然就通了。我們天天搞,沒通,沒有到自然的效果。這些我們去反省,我們去檢點,就發現了。發現自己的毛病,就要把這個毛病改過來,來得及,只要這一口氣沒斷,就來得及。這一口氣斷了,那就真可惜了,那就真麻煩了,一定又去搞輪回,又不知道搞到多少劫才能碰到這麼個緣分,這個緣分絕對不是容易遇到的。所以,發的願要兌現,說的話要算數。

  讀這段文,這裏頭最重要的,總結一句,就是要學這一生當中永遠不發脾氣,你把忍辱波羅蜜真的學到了。永遠不發脾氣,你要把《金剛經》上兩句話記住,一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另外一句話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首偈。你到忍無可忍的時候,你就念這首偈子,你就念這句話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你發脾氣也是虛妄,沒有一樣不是虛妄,有什麼可以計較的?你就放下了,不會再發脾氣。好事虛妄的,壞事也是虛妄的。末後,念老在這裏做個總結,「法藏菩薩滿足諸忍,故雲忍力成就」。阿彌陀佛在沒有成佛,行菩薩道的時候,忍辱波羅蜜圓滿了。忍辱波羅蜜圓滿就是自利行的圓滿,自利圓滿這就能利他了。

  我們看「利他行」,這分兩科,第一段「慈和勸進」,有四句經文:

  【于諸有情。常懷慈忍。和顔愛語。勸谕策進。】

  念老的批注,「上雲惠利群生,慈也。忍力成就,忍也」。惠是布施,利益群生,以最好的、最真實的布施給衆生。什麼是最好的?什麼是最真實的?佛法,這第一;第二,世法。懂得佛法的,超越世法,世法不能超越佛法。世法能得世間的利益,也是真實的利益。什麼叫真實?這一生得利益,來生還得利益,佛法說這是真實的。如果這一生得到利益,來生得不到,這不是真實的。

  我們看過唐太宗的光盤,他自己說的,他在生前是個好皇帝,明君,死了以後墮畜生道。畜生跟皇上比不能比,所以那就不是真的利益。畜生道以後又回到人道,人道之後又墮到地獄道,地獄道墮下去就出不來了。他離開地獄,還是因爲生前做了好事。什麼好事?他說他的好東西可惜沒有傳下來,他自己剛從地獄出來,他記不得了,他知道。這好東西是什麼?《群書治要》,在中國失傳一千年。發現了之後,我們給它用再版,給它印了一萬套,我們也不是給他印的,我們知道這是一部好書。你看這個東西它就通了,我們這個念頭才起,遍法界都知道,他在地獄也知道,地獄裏的菩薩就把他放出來。他來找我,去年二0一一年叁月二十五號,在澳洲。樣書,世界書局印的樣書寄了一套到澳洲給我看,我們擺在桌上,七、八個人在欣賞。李世民來了,告訴我,感恩、感謝我替他印這個書。我們也不是爲他印的,也不知道這回事情,很突然,想到有道理。勸我不要老想走,你看鬼神他知道,我確確實實常常想著早一天往生。他勸我在這個世間要多住一段時期,告訴我這部書可以救全世界,說完之後他就走了,大概前後不到十分鍾。他走了之後,有人告訴我,他沒有離開圖文巴,在我們學院念佛堂念佛,在萬姓先祖紀念堂念佛。大概我回到香港的時候他也離開了。靈異,不可思議!所以人要有惠利群生,要有這個心。唐太宗有這個心,情執沒有忘掉,忍力不夠,所以他遭這麼多難。

  下面說,「是故于諸有情,常以慈忍爲懷。和顔,柔和之顔容」。這兩句我們要學,內能忍,外面才有和顔。和是什麼?一團和氣,歡歡喜喜。能夠與一切衆生和睦相處,跟善人和睦相處,跟惡人也和睦相處,沒有分別。這就是普賢菩薩第一願,「禮敬諸佛」,一定要學。普賢十願是淨宗修學最重要的科目,你看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,第二品,第二品還是序品,第一句話,「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。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,真的要修,這不是假的。我們要真幹,要修六和敬,要修十大願王,要放下萬緣,一心念佛。我們這個團體真幹,對于化解災難肯定起作用。不能起大的作用,也能將災難減輕,不至于造成嚴重的傷害,我們自己要有信心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