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四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二四集)  2012/3/3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2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六五頁,第五行「利他行」,第一段「慈和勸進」。說到利他,首先經典上就教導我們要慈悲、要忍耐、要和愛、要勸導大家,由這幾個字我們就知道怎樣去接引大衆、去宣傳佛陀教育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「上雲惠利群生」,這是慈,「忍力成就」,這是忍。要有真誠的慈悲和愛心,要有很大的忍耐功夫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聖教疏忽的時間太久了,沒有人認真學習,沒有人講解,社會大衆對佛法、對聖賢教誨感到非常的陌生。我們相信,他要是明白了、搞清楚了,他對聖賢教誨會非常的熱愛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因爲人性本善,只有聖賢教誨跟大乘佛法很容易把本性本善引發出來,所以慈跟忍是必要的條件。是故『于諸有情』,「常以慈忍爲懷」,這經上講的是『常懷慈忍』。一定要愛護,一定要有耐心。『和顔』,「柔和之顔容」。賢首國師在《還源觀》上教給我們「柔和質直」,柔和是表現在外面,這就是忍辱波羅蜜;柔和就是和顔,質直就是慈忍,質直表現出來的是慈悲、是忍耐。

  「《會疏》曰:內離妄染,故外常溫和」,這就是溫和不是裝出來的,裝不出來,自然流露的。怎麼流露?裏面把妄放下、把染汙放下。妄怎麼放下?對于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,妄就沒有了。宇宙人生真相最重要的就是一體。老子《道德經》上說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。老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,中國的聖人也能說出這句話,跟釋迦所證的完全相同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中國古聖先賢肯定有佛菩薩應化到這個地區來的。這個地區崇敬聖賢,佛菩薩必然是應以聖賢身而得度者,即現聖賢身而爲說法,在中國這個地區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什麼理由?理由就是一體。我們就能夠理解到、能夠推測到,這個世界無論是哪個族群,古老的文化應當都是佛菩薩示現的。所以在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生活方式、語言習慣,可是看看各個族群聖賢教導衆生的方向是相同的,目標也是相同的,甚至于使用的手段也很接近,這顯示出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爲了幫助衆生離苦得樂。講到極樂世界,才真正達到了究竟圓滿,慈悲、方便到極處,能令一切衆生十念、一念都能獲得圓滿成就。理上講得通,事上,古來祖師大德說,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,這從事上講,從理上是決定講得通的。轉凡成聖要多長的時間?一念。這個一念,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,沒有時空的限製,問題就這一念能不能轉得過來,不在別人在自己。

  《會疏》底下一句說,內離妄染,外面自自然然就現出溫和。孔夫子溫良恭儉讓,內要沒有離妄染做不到,裝出來的是假的,高明的人一看就看穿了。內有實德,外面自然表現出來。「故雲和顔」,和顔愛語。愛語不是甜甜蜜蜜的,不是,愛語是真正愛護他,真正叫他得利益,這種語叫愛語。所謂忠言逆耳,那是愛語,不見得你喜歡聽,可是真的是愛護你,幫助你離苦得樂。

  「《勝天王般若經》曰: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如是隨順佛清淨教」。這兩句話對我們很大的啓示,般若波羅蜜怎麼樣落實?這個地方告訴我們,就落實在隨順佛陀的教誨。我們能夠真正依照經典教誨去學習,學是明白、是看破;習是落實,變成我們的習慣,變成我們的生活,變成我們處世待人這個原則,真用上了,這叫行般若波羅蜜。你看《心經》上就很好的例子,觀世音菩薩爲我們表演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不是眼見,照見。照見是般若光明照見,照見五蘊皆空不就是此地說的內離妄染嗎?五蘊有,你要沒有照見,它就産生妄染的作用,妄想、染著。染汙是什麼?分別執著是染,起心動念是妄。你照破它了,照破它,這個妄染在不在?在。起不起作用?不起作用。爲什麼?你知道它、你認識它,不會被它蒙蔽,不會被它障礙,曉得它是空寂,了不可得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「視諸衆生,面門先笑」,歡喜心露出來了,「曾無嚬蹙」。嚬蹙是什麼?不但沒有笑容,表情很憂慮,皺著眉頭。這種態度別人看了不歡喜。曾無,菩薩決定沒有這種態度的。「所以然者」,爲什麼,菩薩見人都是滿面笑容,像彌勒菩薩一樣,彌勒菩薩就是代表這兩句話。「心離穢濁」,穢是汙穢,我們講肮髒,濁是不幹淨。哪些東西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、貪瞋癡慢疑,這都是穢濁,都是前面說的妄染。心裏頭有這些東西,他怎麼可能有歡樂的心情?這些煩惱,嚴重的煩惱,給他的,我們現在人講的壓力,精神的壓力,身體的壓力,生活環境的壓力,工作的壓力,這壓力太多、壓力太重。人生有什麼意義?有什麼價值?有什麼好處?想得太多了,結果就自殺,走上這條路。現在年輕人自殺愈來愈多,我們從網絡上看到個信息,印度,很多投資的人不敢去,年輕自殺率太高了。

  這個現象我們能夠理解,我們要沒有遇到佛法,也可能會走上這條路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聞到佛法之後才恍然大悟,人身難得,要珍惜這次機會。六道輪回得人身那是中特獎,不容易得到。那得到人身怎樣?得到人身就有緣分、就有機會解脫,把我們這些穢濁、妄染把它解除、化解掉。用什麼方法?大乘佛法、聖賢教誨,確實能把它化解,化解之後就脫苦。解脫,脫什麼?脫離苦,脫離一切的壓力,你生活得輕松愉快,沒有壓力,這是現前;壽命終了不再輪回,脫離六道輪回、脫離十法界,選擇自己歡喜去的地方,極樂世界,這是頂尖。

  昨天有個同修告訴我,他有個朋友是南洋人,不是信佛教的,他跟佛教接觸很多,知道佛教裏頭有個極樂世界,他也很想去,向他請教有什麼方法可以到極樂世界去。不是佛教徒。能不能去?能去,阿彌陀佛的門是敞開的,無論什麼人,你看只要具足叁個條件,真信,願意去,真想去,真肯念佛,念阿彌陀佛,十念、一念都可以往生,不難!《無量壽經.叁輩往生》裏面最後一段,慈舟大師判作一心叁輩,那就是不是修淨土的人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統統可以往生;再擴大包括所有宗教,你把你自己修學的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也一定得生。淨土法門不可思議,遍法界虛空界無量諸佛如來稱贊,諸天的天神擁護,真想往生,決定能生。憑什麼?憑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我們相信這句話,所有一切衆生不管信仰什麼教,想往生的人都能往生,我們信得過。

  所以心真正放下所有的染汙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聞利養、放下五欲六塵、放下貪瞋癡慢,「諸根清淨,不染離垢」,沒有染汙了,你離開這些煩惱習氣,「心不瞋恚」。不但不會有瞋恚的行爲、行動,瞋恚的念頭沒有了,連根都拔掉了。能拔掉?能。爲什麼?自性裏頭沒有瞋恚。惠能大師開悟,頭一句話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清淨到什麼程度?清淨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究竟清淨。起心動念就染汙了,不管你是善念、是惡念,清淨心裏頭全沒有,它是幹淨的,它是平等的。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它不生不滅,永遠保持常態,從來沒有改變的。這個常態就是我們稱之爲妙覺如來。所以你本來是佛,你今天想作佛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「內無恨結」,所以這個心裏面,內是講心理,沒有恨、沒有怨恨,結就是煩惱,七情五欲,清淨心裏頭找不到,這就叫佛。

  『愛語』者,「四攝法之一」。這裏提到四攝法,四攝法就是利他行最重要的指導原則,我們要修利他行,你一定要懂得四攝法。攝是攝受,攝受一切衆生的方法,這是四種。在淨土講叫接引,接引衆生的方法。怎樣去引接他,怎樣去引導他,古人用的名詞叫攝受。第一個「布施」。這個布施的意思跟六度裏的布施意思完全不同,六度裏面的布施是自利,目的是自利,爲什麼?度悭貪,我們有這個煩惱。悭是吝啬,自己有的舍不得給人,貪是沒有得到的希求,希望得到、希望擁有。這個煩惱非常嚴重,一切衆生全都有,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利、貪權、貪勢,什麼都貪,學了佛法也貪。用貪心學佛法能不能成佛?不能;能不能往生?不能。他能得到什麼?人天福報。貪心。

  許許多多人每天燒香拜佛,你看他心裏想的、口裏說的,他求什麼?求升官、求發財,求他所做的事業順利,就是貪瞋癡慢順利,求這個。能不能求得到?告訴諸位求不到。你能得到的是命裏有的,你求不到是命裏沒有的。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,不但沒有利,有罪過,讓一般社會大衆看到說迷信,你看佛教變成迷信。再深入看一點,佛菩薩也收賄賂,你看行一點賄,佛菩薩接受賄賂就有求必應。殊不知,你不求你也能夠得名聞利養,你也能夠得財富,那是什麼?你命中有的,不求就得到。跟求不求沒關系,不是因爲你有求,佛菩薩保佑你,哪有這種道理!理一定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生財有生財的道理,佛菩薩把這個道理講出來給我們聽,我們聽懂了依教奉行,真得到。總的,起心動念一定要利他,不是自利,你才能得感應。

  求財,佛菩薩教給我們,財從哪裏來的?從財布施來的,你能修財布施,你就能得財富。今天你看到這個世間,擁有億萬財富的人,他財從哪裏來?過去生中修大財布施,這一生緣成熟了,果報現前,這麼回事情。你過去生中沒有修,你得不到。你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,得到了災難馬上就來了。這個災難很明顯,一個是生病,把你得來的錢全花光;第二個就是什麼?第二個是災難,說不定命都送掉了,意外的災難你會遇到。所以不義之財決定不能要,不義之財我們要受的時候那是災難,不是好事情。應該怎麼做?應該修布施。不義之財得到了趕快布施掉,災難就放下了,把災難布施掉。你不肯布施,災難天天盯著你,你身心不安,你不快樂。統統布施掉,救濟災難、救濟病苦,幫助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