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忘了父母跟老師,每天早晚課拜佛,一定不要忘記有一句,我們自己代替父母、師長、曆劫冤親及一切有緣衆生禮佛叁拜,求生淨土,念念不忘,每天早晚功課。功課什麼都可以不做,這個叁拜不能不拜,報恩。現在大家不要了,我們要,爲什麼?我們不要,極樂世界去不了。學佛要離開孝道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不孝父母、不敬老師,決定是假的。我們自己要做到,念念不忘。

  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都是爲衆生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,佛的知見是正知正見。總的綱領,大經上講的二谛,佛依二谛而說法。二谛就是世谛跟真谛,世谛也叫俗谛。真谛是什麼?真谛是自性,真如本性,就是本性本善;世谛,世谛是習性。習性裏頭有善有惡,真谛裏頭善惡都沒有,那叫真善。那個境界很高,不是社會一般大衆都能明了的。所以佛經上常說,如來的密義,這個密不是秘密、不是神秘,是太深了。譬如說到宇宙的真相,沒人懂,一般人不能接受。真相是什麼?萬法皆空,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這個沒有必要給人講,他聽不懂。最近量子學家他明白了,他們在實驗當中看到事實真相,跟佛說的完全相同,那跟他們可以講,跟一般人不能講。跟一般人講世谛,就是世間的善,世間人的福報,講這個他能聽得懂。世谛,中國傳統文化裏面講的,五倫是世谛,谛就是真理,永遠不能改變;五常是世谛,仁義禮智信。仁,愛人,推己及人,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這是仁。人一定要知道愛人,爲什麼要愛人?真谛就說出來了,真谛怎麼說?真谛說,別人跟我是一體。這個一般人不懂,怎麼是一體?我不是他,他不是我,怎麼會是一體?他聽不懂。所以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,這個道理很深,慢慢學,學大乘,學上幾年、學上個十幾年明白了。等于說大乘是研究所的課程,我們現在的程度是幼兒園的程度,你怎麼能了解?慢慢來,幼兒園上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你就明白了。

  所以今天要講的,我們要做的、要表演的,把五倫做出來,把五常做出來,把這個仁做出來,仁是存心,表現出來。義,義是什麼?義是講道理,任何事情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叫義,所謂「義者循理」,遵循正理。仁義是儒家的核心,孔孟代表,孔子代表仁,孟子代表義。禮,人與人之間要有禮貌,有禮貌大家都歡喜。早年我們在臺中,請求李老師給我們講點禮,我們不懂禮,老師編一個《常禮舉要》。爲什麼?這個時代沒有禮了。民國建立以來就沒有製禮作樂,沒有禮樂在曆史上稱爲亂世。民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禮樂,這一百年是亂世,將來下一個朝代寫曆史的時候,這一代是亂世。那講什麼?講古時候之禮,古人的日常生活,人與人之間的禮節。學這個東西幹什麼?學這些東西,你在社會上,人不會討厭你,目的在這裏。懂禮的人,人不會討厭你;不懂禮的人,人會厭惡你,縱然表面上不說,內心裏討厭你、不喜歡,禮就有這種作用。禮下面是智,這個智很重要,智就是今天講的理智,對面是感情,感情用事很容易出亂子。人要有理智,待人處世避免很多過失,要用理智。最後一個信用,要講信。今天最大的問題是什麼?這五個基本做人的條件全部丟掉了,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你說怎麼辦?這社會還能好嗎?從這五個基本德行,中國人講五個,賢首大師給我們講四個,那是大乘佛法,四個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第二個「威儀有則」,第叁個「柔和質直」,最後一個「代衆生苦」。代衆生苦是大慈大悲,做出種種表演都是代衆生苦,給衆生做個好榜樣,啓發他,讓他覺悟,目的在此地,不是自利,是利他。

  傳統文化裏面,四維八德是從五常衍生出來的,從五倫、五常,五倫五常是根,五倫是道,五常是德。四維,禮義廉恥,管子說這四個字是「國之四維」,一個國家的四根柱子,這個柱子沒有了就完了、就倒了。現在社會禮義廉恥全沒有了,所以這個社會之亂是應該的,理所當然。沒有禮義廉恥,它怎麼會不亂?不可能的,所以亂象就是正常現象,不亂那就不正常。八德,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。中國古人千萬年來就教這四科,世世代代,一點都不麻煩。這四科統統做到了,聖人;做到百分之七、八十,賢人;能做到一半以上,君子。這個東西我們要不要?不要,社會還會繼續的亂,災難愈來愈嚴重。如果希望和平,希望化解災難,把這個東西找回來真有效。也就是美國布萊登所說的,他是針對馬雅預言說的,就是今年十二月二十一號,他說化解馬雅災難預言,只有地球上的居民覺悟了,真正能夠棄惡向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不但災難可以化解,還能把地球帶向更好的走向,這是他說的。所以湯恩比博士說,「化解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孔孟學說是什麼?就是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。中國人過去千萬年都遵守,只是滿清亡國之後這一百年,中國人把它丟掉了。現在這個四科,有一些外國研究中國文化史的,他們很重視,而一般中國人對這個非常陌生。

  現在中國慢慢也覺悟到了,這一、二年政府也極力提倡文化建設,不再標榜經濟,標榜文化大國。經濟容易,文化很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教人要把欲望放下,這個難!你看前面我們讀的,「少欲知足,專求白法」,這兩句話就難。白法是善法,誰能少欲、誰知足了?如果是多欲、不知足,傳統文化就很不容易複興。它在佛教裏面會起一些作用,佛教徒的欲望比一般人確實要輕一點。長年接受經教的熏陶,知道什麼?知道還有來世,人不是一生就完了,還有來世,還知道有個極樂世界。向往極樂世界的人,第一個條件,必須要把這個世間不善法要放下,如果不能放下,那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。真正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是清心寡欲。極樂世界的條件,基本的條件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真正的原因;我們心要不清淨,跟極樂世界不相應。

  怎樣叫心清淨?離開一切染汙。這講得很多,自私自利要放下,要學佛菩薩,佛菩薩起心動念是爲一切廣大衆生,真的是救苦救難,真正是舍己爲人。佛菩薩到世間來,不是業力來的,願力來的,他來幹什麼?來教化衆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他到世間來幹這個的,不是來受果報的。雖然在示現當中有苦有樂,這個好比是舞臺表演,演給大家看的。他是不是真有苦樂?沒有,假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樣是真的;沒有一樣是真的,他就生活在真谛之中,這個妙!生活在真谛是什麼樣子?是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這就是生活在真谛當中。爲衆生表演,開示、講解,佛的知見就是佛的經教,經教所說的統統是佛知佛見。

  我們展開經教,佛經上所說的、我平常所想的一樣不一樣?如果是一樣,我就入佛知佛見。那不一樣?不一樣要肯定、承認我錯了,把我的知見放下,接受佛的知見,這就對了。如果堅持我的想法、看法不錯,跟佛菩薩對立,你就入不了佛知佛見。你要知道,佛菩薩沒有對立,佛菩薩沒有思想;再告訴你,佛菩薩沒有知見。沒有知見,爲什麼說佛知佛見?佛知佛見就是沒有知見,這個你一定要懂。爲什麼?因爲佛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他知見從哪來!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知見就叫做佛知見。你要是跟佛講佛知佛見,佛對你笑笑,一句話也不說。爲什麼?他要說話,那就是佛知佛見;他不說話,不說話是真的佛知佛見。不說話是示,示佛知見,表現給你看,看你覺不覺悟。覺悟之後就契入境界,那是大覺圓滿!到哪裏去?到常寂光去了,跟一切諸佛如來渾然一體,融成一體。他爲我們開的,我們叫它做佛知佛見;他爲我們所示現的,也叫它做佛知佛見,佛知佛見有個名而已。要套用《金剛經》的話,「佛知佛見者,即非佛知佛見,是名佛知佛見」。這個話你轉過來念一念,你看是什麼味道?所以不可以執著,不能執著言語,不能執著文字,也不能去想象,那就叫真的是佛知佛見。《金剛經》那種辯論法非常之妙!

  『策進』者,「勉之使進」,勉勵他,幫助他進步,也就是常常講的促進,「令衆生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」,這是衆生要做的事情。佛能夠做的就是開示,悟入是學生要做的事情,學生要不能夠悟入,那個開示是白講了。一定有學生能悟,悟是什麼?悟是明白,入是契入。契入,跟佛就融成一體,這就是契入常寂光。常寂光就是真如自性,常寂光就是大般涅槃,契入這個境界就是究竟圓滿。學佛最後的目的就是常寂光,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契入常寂光?我們是用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這個方法,這條路是暢通的大道,它裏頭沒障礙。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有障礙,找不到一個法門裏頭沒有障礙的;只有淨宗法門沒有障礙,而且條件很簡單,我們想想,我們的能力可以做得到。真信,我確實相信,沒有一絲毫懷疑;我真願意去,念念都想去。我把這樁事情完全付托給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自己看看什麼時候合適,你什麼時候來接我。你沒有來接我,我知道,讓我在這邊做點表法的工作。在這邊幹什麼?就是在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,就是幹這個事情。我們要把大乘佛法表演出來、做出來,目的讓一般大衆能夠看到了,這有緣的人,看到了、接觸到了,他相信了,這目的在此地。什麼時候在這個世間的緣盡了,我們就可以走了,佛就來接,佛是必定來接的。迎接,我們完全了解,佛從哪裏來?當處出生。是從極樂世界?不是。極樂世界在哪裏?極樂世界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此時此地就是!緣成熟了它就現在面前,我們就見到極樂世界。

  在極樂世界修行,目標就是常寂光。你看叁不退裏頭最後一個,「念念趣向薩婆若海」,薩婆若是梵語,海是比喻,薩婆若是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就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,也就是我們平常這邊所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就這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精進不退。什麼人修?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念念向著究竟的佛果,沒有第二念。我們今天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也沒有第二念,這一點很重要。沒有雜念,你的念才清淨、心才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。你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才明了,不迷惑、不胡塗,你的生活當然快樂,當然是法喜充滿,當然是常生歡喜心。這個歡喜,你會全身都表現出來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一個真誠、清淨、圓滿的歡喜心。這樣的人生多幸福、多圓滿、多快樂,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在哪裏?在大乘、在《無量壽經》、在淨宗念佛法門,展現無遺。有福報的人,有智慧的人,明白了、接受了;對這個有懷疑,智慧、福報還不足,智慧、福報足了他就相信。不足,怎樣把它補足?這就是經教。這就是印光老法師說的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要從經教上奠定基礎,這也說明爲什麼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