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忘了父母跟老师,每天早晚课拜佛,一定不要忘记有一句,我们自己代替父母、师长、历劫冤亲及一切有缘众生礼佛三拜,求生净土,念念不忘,每天早晚功课。功课什么都可以不做,这个三拜不能不拜,报恩。现在大家不要了,我们要,为什么?我们不要,极乐世界去不了。学佛要离开孝道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不孝父母、不敬老师,决定是假的。我们自己要做到,念念不忘。

  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,都是为众生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,佛的知见是正知正见。总的纲领,大经上讲的二谛,佛依二谛而说法。二谛就是世谛跟真谛,世谛也叫俗谛。真谛是什么?真谛是自性,真如本性,就是本性本善;世谛,世谛是习性。习性里头有善有恶,真谛里头善恶都没有,那叫真善。那个境界很高,不是社会一般大众都能明了的。所以佛经上常说,如来的密义,这个密不是秘密、不是神秘,是太深了。譬如说到宇宙的真相,没人懂,一般人不能接受。真相是什么?万法皆空,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。这个没有必要给人讲,他听不懂。最近量子学家他明白了,他们在实验当中看到事实真相,跟佛说的完全相同,那跟他们可以讲,跟一般人不能讲。跟一般人讲世谛,就是世间的善,世间人的福报,讲这个他能听得懂。世谛,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的,五伦是世谛,谛就是真理,永远不能改变;五常是世谛,仁义礼智信。仁,爱人,推己及人,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这是仁。人一定要知道爱人,为什么要爱人?真谛就说出来了,真谛怎么说?真谛说,别人跟我是一体。这个一般人不懂,怎么是一体?我不是他,他不是我,怎么会是一体?他听不懂。所以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,这个道理很深,慢慢学,学大乘,学上几年、学上个十几年明白了。等于说大乘是研究所的课程,我们现在的程度是幼儿园的程度,你怎么能了解?慢慢来,幼儿园上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你就明白了。

  所以今天要讲的,我们要做的、要表演的,把五伦做出来,把五常做出来,把这个仁做出来,仁是存心,表现出来。义,义是什么?义是讲道理,任何事情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叫义,所谓「义者循理」,遵循正理。仁义是儒家的核心,孔孟代表,孔子代表仁,孟子代表义。礼,人与人之间要有礼貌,有礼貌大家都欢喜。早年我们在台中,请求李老师给我们讲点礼,我们不懂礼,老师编一个《常礼举要》。为什么?这个时代没有礼了。民国建立以来就没有制礼作乐,没有礼乐在历史上称为乱世。民国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礼乐,这一百年是乱世,将来下一个朝代写历史的时候,这一代是乱世。那讲什么?讲古时候之礼,古人的日常生活,人与人之间的礼节。学这个东西干什么?学这些东西,你在社会上,人不会讨厌你,目的在这里。懂礼的人,人不会讨厌你;不懂礼的人,人会厌恶你,纵然表面上不说,内心里讨厌你、不喜欢,礼就有这种作用。礼下面是智,这个智很重要,智就是今天讲的理智,对面是感情,感情用事很容易出乱子。人要有理智,待人处世避免很多过失,要用理智。最后一个信用,要讲信。今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这五个基本做人的条件全部丢掉了,不仁、不义、无礼、无智、无信,你说怎么办?这社会还能好吗?从这五个基本德行,中国人讲五个,贤首大师给我们讲四个,那是大乘佛法,四个第一个「随缘妙用」,第二个「威仪有则」,第三个「柔和质直」,最后一个「代众生苦」。代众生苦是大慈大悲,做出种种表演都是代众生苦,给众生做个好榜样,启发他,让他觉悟,目的在此地,不是自利,是利他。

  传统文化里面,四维八德是从五常衍生出来的,从五伦、五常,五伦五常是根,五伦是道,五常是德。四维,礼义廉耻,管子说这四个字是「国之四维」,一个国家的四根柱子,这个柱子没有了就完了、就倒了。现在社会礼义廉耻全没有了,所以这个社会之乱是应该的,理所当然。没有礼义廉耻,它怎么会不乱?不可能的,所以乱象就是正常现象,不乱那就不正常。八德,孝悌忠信、仁爱和平。中国古人千万年来就教这四科,世世代代,一点都不麻烦。这四科统统做到了,圣人;做到百分之七、八十,贤人;能做到一半以上,君子。这个东西我们要不要?不要,社会还会继续的乱,灾难愈来愈严重。如果希望和平,希望化解灾难,把这个东西找回来真有效。也就是美国布莱登所说的,他是针对马雅预言说的,就是今年十二月二十一号,他说化解马雅灾难预言,只有地球上的居民觉悟了,真正能够弃恶向善、改邪归正、端正心念,不但灾难可以化解,还能把地球带向更好的走向,这是他说的。所以汤恩比博士说,「化解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孔孟学说是什么?就是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。中国人过去千万年都遵守,只是满清亡国之后这一百年,中国人把它丢掉了。现在这个四科,有一些外国研究中国文化史的,他们很重视,而一般中国人对这个非常陌生。

  现在中国慢慢也觉悟到了,这一、二年政府也极力提倡文化建设,不再标榜经济,标榜文化大国。经济容易,文化很难,难在什么地方?难在教人要把欲望放下,这个难!你看前面我们读的,「少欲知足,专求白法」,这两句话就难。白法是善法,谁能少欲、谁知足了?如果是多欲、不知足,传统文化就很不容易复兴。它在佛教里面会起一些作用,佛教徒的欲望比一般人确实要轻一点。长年接受经教的熏陶,知道什么?知道还有来世,人不是一生就完了,还有来世,还知道有个极乐世界。向往极乐世界的人,第一个条件,必须要把这个世间不善法要放下,如果不能放下,那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。真正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一定是清心寡欲。极乐世界的条件,基本的条件,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的原因;我们心要不清净,跟极乐世界不相应。

  怎样叫心清净?离开一切染污。这讲得很多,自私自利要放下,要学佛菩萨,佛菩萨起心动念是为一切广大众生,真的是救苦救难,真正是舍己为人。佛菩萨到世间来,不是业力来的,愿力来的,他来干什么?来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他到世间来干这个的,不是来受果报的。虽然在示现当中有苦有乐,这个好比是舞台表演,演给大家看的。他是不是真有苦乐?没有,假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一样是真的;没有一样是真的,他就生活在真谛之中,这个妙!生活在真谛是什么样子?是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这就是生活在真谛当中。为众生表演,开示、讲解,佛的知见就是佛的经教,经教所说的统统是佛知佛见。

  我们展开经教,佛经上所说的、我平常所想的一样不一样?如果是一样,我就入佛知佛见。那不一样?不一样要肯定、承认我错了,把我的知见放下,接受佛的知见,这就对了。如果坚持我的想法、看法不错,跟佛菩萨对立,你就入不了佛知佛见。你要知道,佛菩萨没有对立,佛菩萨没有思想;再告诉你,佛菩萨没有知见。没有知见,为什么说佛知佛见?佛知佛见就是没有知见,这个你一定要懂。为什么?因为佛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他知见从哪来!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这个知见就叫做佛知见。你要是跟佛讲佛知佛见,佛对你笑笑,一句话也不说。为什么?他要说话,那就是佛知佛见;他不说话,不说话是真的佛知佛见。不说话是示,示佛知见,表现给你看,看你觉不觉悟。觉悟之后就契入境界,那是大觉圆满!到哪里去?到常寂光去了,跟一切诸佛如来浑然一体,融成一体。他为我们开的,我们叫它做佛知佛见;他为我们所示现的,也叫它做佛知佛见,佛知佛见有个名而已。要套用《金刚经》的话,「佛知佛见者,即非佛知佛见,是名佛知佛见」。这个话你转过来念一念,你看是什么味道?所以不可以执着,不能执着言语,不能执着文字,也不能去想象,那就叫真的是佛知佛见。《金刚经》那种辩论法非常之妙!

  『策进』者,「勉之使进」,勉励他,帮助他进步,也就是常常讲的促进,「令众生悟佛知见,入佛知见」,这是众生要做的事情。佛能够做的就是开示,悟入是学生要做的事情,学生要不能够悟入,那个开示是白讲了。一定有学生能悟,悟是什么?悟是明白,入是契入。契入,跟佛就融成一体,这就是契入常寂光。常寂光就是真如自性,常寂光就是大般涅槃,契入这个境界就是究竟圆满。学佛最后的目的就是常寂光,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契入常寂光?我们是用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这个方法,这条路是畅通的大道,它里头没障碍。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有障碍,找不到一个法门里头没有障碍的;只有净宗法门没有障碍,而且条件很简单,我们想想,我们的能力可以做得到。真信,我确实相信,没有一丝毫怀疑;我真愿意去,念念都想去。我把这桩事情完全付托给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自己看看什么时候合适,你什么时候来接我。你没有来接我,我知道,让我在这边做点表法的工作。在这边干什么?就是在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,就是干这个事情。我们要把大乘佛法表演出来、做出来,目的让一般大众能够看到了,这有缘的人,看到了、接触到了,他相信了,这目的在此地。什么时候在这个世间的缘尽了,我们就可以走了,佛就来接,佛是必定来接的。迎接,我们完全了解,佛从哪里来?当处出生。是从极乐世界?不是。极乐世界在哪里?极乐世界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此时此地就是!缘成熟了它就现在面前,我们就见到极乐世界。

  在极乐世界修行,目标就是常寂光。你看三不退里头最后一个,「念念趣向萨婆若海」,萨婆若是梵语,海是比喻,萨婆若是一切种智。一切种智就是妙觉如来所证得的,也就是我们平常这边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就这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精进不退。什么人修?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念念向着究竟的佛果,没有第二念。我们今天念念都是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也没有第二念,这一点很重要。没有杂念,你的念才清净、心才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。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才明了,不迷惑、不胡涂,你的生活当然快乐,当然是法喜充满,当然是常生欢喜心。这个欢喜,你会全身都表现出来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一个真诚、清净、圆满的欢喜心。这样的人生多幸福、多圆满、多快乐,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在哪里?在大乘、在《无量寿经》、在净宗念佛法门,展现无遗。有福报的人,有智慧的人,明白了、接受了;对这个有怀疑,智慧、福报还不足,智慧、福报足了他就相信。不足,怎样把它补足?这就是经教。这就是印光老法师说的,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要从经教上奠定基础,这也说明为什么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