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二五集)  2012/3/3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2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,第五百六十六頁第叁行,「直心敬事」,這是科題,請看經文:

  【恭敬叁寶。奉事師長。無有虛僞谄曲之心。】

  這段經文不長,但是意思很深。我們看黃念老的批注。『恭敬叁寶,奉事師長』,「自謙曰恭,尊人之德」,這就是敬,這「恭敬」兩個字。《法華經嘉祥疏》第二卷有解釋,「謙遜畏難爲恭」,這恭的意思,「推其智德」這是敬的意思。「叁寶者,一切之佛陀,佛寶也」。「佛陀所說之教法」,這叫法寶。「隨其教法而修業者」,這是僧寶。「至于佛滅度後,住于世間者,稱爲住持叁寶。木佛畫像,佛寶也。叁藏之文句,法寶也。剃發染衣者,僧寶也」。「所以名寶者」,據《寶性論》有六個意思,我們就看到此地。

  恭敬,佛弟子必須要修的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面一再的教導我們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現在的問題,誠敬的心沒有了,換句話說,再好的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都得不到東西,爲什麼?沒有誠敬心。爲什麼沒有誠敬心?我們對父母沒有孝順心,誠敬是從孝心裏面生出來的。這是今天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。換句話說,世間出世間聖賢的教誨,它統統都是要用誠敬這把鑰匙才能打開。今天孝道沒有了,人不懂得孝順父母,怎麼會知道尊敬師長?

  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生長在農村,我們家鄉的農村實在說是沾了明清桐城派的光。桐城這個學派在明清兩代很有地位、很有聲望,這是個讀書出名的地方。所以,農村的小孩都有讀書的機會,這是沾桐城派的光。那個時候的學校是叫私塾,私塾是家族的子弟學校。我小的時候,這個農村裏面還是大家庭,幾代同堂沒有分家的,所以那個家很大,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。這個村莊,王莊,全是姓王的這一家,那個人家是李莊,李家,那個村莊是一家,大家庭。這個現在沒有了,八年抗戰之後,我說我們中國人最大的損失,就是把我們的家粉碎了,再看不見了。中國的這個家與我們這個國、這個族關系非常大。也許有同學聽說過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《大學》上講的,四書,這裏頭提到家,不是現在的家,是從前那種家庭。那種家庭要能夠整齊,家能夠整齊就是治得非常好,社會就安定、天下就太平。爲什麼?家是社會裏頭最小的一個單位,這個小單位好了,就像人的身體,細胞是最小的單位,每個細胞都健康、都健全,這人身體好,沒有毛病。現在這個家沒有了,粉碎了。

  在從前大家庭裏面,人數少的,人丁不旺也有兩百多口,一般家庭總是叁百人上下,興旺的家族六、七百人,有七、八百人,非常興旺。這麼多人住在一起,要是沒有規矩,那不就亂了嗎?所以從前的家有家道,家道差不多是共同的,是老祖宗留下來的。中國漢族,中國人的確是以漢族爲主,漢族實際上都是一家人。誰的後代?黃帝的後代,炎黃子孫,炎帝是神農,可以說是伏羲、神農、黃帝的後代,一共有四百多個姓氏,在百家姓裏面應該都是一家人。所以老祖宗,那就是從伏羲、黃帝、堯舜禹湯,這都是我們祖宗。他們留給我們的教誨,就是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每個家庭、每個炎黃子孫都需要遵守的、要學習的,世世代代,到滿清還是要學。滿清的末年,西洋文化來到中國了,一般年輕人仰慕西方文化,對中國傳統産生懷疑,但那個時候還有講的,真正去做的人很少了。到民國,滿清亡國之後民國建立,講的人都沒有了。我小的時候,所以沾光住在農村,桐城派的老家,讀書的風氣還很盛,就沾這麼一點點光,也不過是二、叁年的時間,很短。比我小叁歲的人,那個印象就沒有了,你要問他,根本沒有印象。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沒有了。

  學佛要靠老祖宗東西做基礎,沒有這個東西,佛法就沒有了。老祖宗東西核心是孝道,佛法是師道,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沒有孝道,師道也沒有了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今天講我們要把它複興起來,從哪裏複興?沒有孝道的複興就是沒有根,沒有根決定複興不起來,現在問題在這裏。誰肯去學孝道?誰肯去孝養父母?現在人完全學習西方價值觀,只有自己,沒有別人,所謂人本主義。對父母不知道照顧,更談不上孝順,他在一生當中沒有見過、沒有聽過,這個問題嚴重。大陸這麼大,人口這麼多,我們相信有孝子,太少了,沒有人去宣揚,雖有盡孝的沒人知道,不能形成風氣。對老師尊重就更少了。尊師重道,大乘佛法,淨宗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淨業叁福,說了叁條十一句,那是道,是師道。這叁條佛說得很清楚,是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換句話說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菩薩修行成佛一定要遵守這個叁條,不遵守這叁條你決定學不成功。這叁條頭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這兩句就做不到,後頭就不必說了。後面縱然有也不是真的,爲什麼?他沒有根。所以你想問題多嚴重。

  我們這一百年來,把根毀掉了,根壞了,怎麼教沒人相信。多少人想,向往,你一、二個人做到,世人看到了也很歡喜,還是半信半疑,他不可能學習,不可能照做。我們一生在修行、教學經驗當中很清楚,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搞個實驗點,老師認真的來教,要做出示範。家長要跟老師密切合作,從一個小村、從一個小鎮做起,做出個好樣子來,讓大家來參觀,讓大家來觀摩、學習,漸漸推廣。要多少時間才能成爲風氣?一般講應該是兩百年。我們把傳統的東西丟掉兩百年,複興起來還是要兩百年。先要有講的人,接著要有做的人,這才行,有講沒有做的是複興不起來的。誰來幹這個事情?聖人來幹這個事情。什麼人真正發心幹?聖人。什麼人認真甘心來幹的話,這個人是佛,這人是菩薩再來的,絕對不是凡人。凡人不可能把中國傳統複興起來,要聖人、要佛菩薩。所以我們看到恭敬這兩個字感觸很深很深,到哪裏去找?看不到樣子,恭敬的樣子都看不到,到哪裏去學?

  可是社會這麼亂,災難這麼多,全世界的人都在想如何消弭沖突,恢複安定和平?真的,多少人在希望,這麼多年了。聯合國以這個爲主題,集合全世界的學者專家來開會研究,應該有四十多年了。沖突的頻率年年上升,災難一年比一年重,現在這些人對和平幾乎已經喪失信心,多少人質疑這個世界往後還有和平嗎?心裏面想和平,找不到方法。英國湯恩比所說的話一點都不錯,要想化解沖突,世界要想恢複和平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。湯恩比提出來之後,有誰相信?真的沒人相信,孔孟學說能解決問題嗎?大乘佛法行嗎?我們今天讀的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大乘佛法,外國人也有人讀。

  我曾經兩次訪問倫敦,參觀歐洲著名的漢學院,它們附設在牛津大學、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,我都去看了。這個漢學系的學生專門研究中國古籍,我們佩服,不但中國話講得很標准,能讀中國的文言文,能看中國的古書,你不能不佩服,年輕人。還有個同學告訴我,他就是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,寫博士論文,這個不是外行人。我向他們請教,我說這是你們英國大名鼎鼎的博士說出來的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你們能相信嗎?我問他們,他們對我笑,不回答我。我停了幾分鍾,反過來問他,難道湯恩比博士說錯了?也沒有人回答我,都對著我笑。最後我明白了,我說你們很聰明,既不承認,也不反對。

  于是我告訴大家,我說湯恩比的話沒說錯,而是我們解讀錯誤了。這他們就很認真了,要聽我講。怎麼解讀錯誤?今天提到孔孟,你們一定想到四書、五經、十叁經,提到大乘,一定想到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這些大經大論。這個東西你們都看過,能不能解決現在社會問題?你們當然不敢說。我說我們大家提到、想到的是孔孟、大乘的花果,這花果從哪來的?我們用植物來比喻,花果從枝條上生的。枝條從哪裏來?枝條從樹幹生的。樹幹從哪來的?樹幹從本生的。這本從哪裏來的?從根生的。我說你們有沒有這樣想過?沒有。孔孟的根本是什麼?大乘的根本是什麼?從根來培養就有救。我就直截了當告訴他,孔孟的根是《弟子規》,大乘佛法的根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都不知道,這太淺了。沒錯,《弟子規》總共也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;道家的根《感應篇》,也只一千五百多個字;《十善業道經》長一點,長得不多,全經也不過就是五、六頁而已。這個東西是根,不能小看它,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。這叁樣東西沒有落實、沒有做到,孝親尊師是假的,沒用,儒釋道的叁個根。要複興中國傳統文化,這個根是德行,做人基本的條件具備了,這是聖賢人的基礎。佛是大聖,聖中之聖,不從這個基礎上怎麼能生得出來?

  另外,確確實實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寶庫在中國,中國保存得非常完整,保存了傳統文化,保存了大乘。在什麼地方?中國傳統在《四庫全書》,大乘在《大藏經》,但是這些典籍全是文言文寫的。同學們應該要知道,兩百年前,中國的文言文是亞洲通用的文字。你到韓國、到日本、到南洋,許多這些國家地區,說話不懂,寫字,寫文言文都懂,他們都學過,所以溝通意見不難。爲什麼這些人要學中國文言文?他們要吸收中國老祖宗千萬年的智慧、千萬年的方法、千萬年的經驗,全在這些典籍裏頭。文言文是中國老祖宗最高的智能發明這個東西,這是載具,是個工具,不受時空的限製,時代怎麼變它不變,它永遠不變,所以你能懂得。你展開書本,就如同跟古人面對面授受相同,你看這個東西還得了嗎?全世界只有中國有,其它的國家都沒有。其它的國家文字跟語言是一致的,它沒有分開,語言會變,二、叁百年之後你看就看不懂了。文言文不變,就是文言跟語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