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對佛不恭敬,但是佛對我們很恭敬,這是他教我們。他教我們恭敬,他自己沒有恭敬心他怎麼教?所以,他先要把恭敬做出來,讓我們看到了,人與人之間互相真的要恭敬。真正能恭敬別人,然後才能夠敬愛別人,才能夠關懷別人,才能夠照顧別人,才能夠幫助別人,後頭一堆都來了。那是什麼?都是自性裏頭性德。

  佛法裏頭沒有自私自利,入佛門不容易,爲什麼?頭一關把身見破掉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。像衣服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;身體也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什麼是我?一般人講靈魂是我,在六道投胎是靈魂去投胎,不是身體,身體不能投胎;身體有生有滅,靈魂不生不滅。靈魂離開身體,這個人死了,靈魂進入這身體的時候,人活了。可是佛教不說這個魂是靈魂,魂它不靈,魂是什麼?迷魂,它迷惑顛倒。它要真的靈,它怎麼會到畜生投胎?真的要很靈的話,它爲什麼不到富貴人家去投胎,它要到投胎到貧窮人家去受苦受難?它不靈,胡塗。所以這是迷魂,它不靈,它迷。如果這個靈魂覺悟了,學佛慢慢它就覺悟,覺悟了就不叫做魂,叫靈性,這就正確了。佛告訴我們,自性是我,這個要搞清楚,靈魂覺悟了就是自性。如何讓靈魂覺悟?這就是佛教教學的目的,幫助我們覺悟。不是幫助我們身,身是個物質東西,這個東西不靈,冥頑不靈。我們身體裏頭這個靈性,要覺悟,要把我們的境界向上提升,要放下一切錯誤的這些障礙。

  譬如說認爲身是我,這是頭一個錯誤觀念,你看錯了、你想錯了,身不是我,第一關。這是屬于見惑裏面的一種,佛給我們講見思煩惱,見惑有五種,第一個是身見,錯誤的。第二個是邊見,邊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立,相對的,假的,完全是錯誤的。邊見要是破掉之後,你就能夠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知道什麼?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。用對待自己的心態對待一切衆生,對立的念頭沒有了。下面兩種,中國人講成見,戒取見跟見取見,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,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。這兩種也是假的,不是真的,要把它放下。最後一種,不屬于前面這四種,其它的錯誤的看法,統統放下。這就是什麼?證得小乘須陀洹,初果,大乘佛法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十信位的菩薩,初信,十信好比小學十個年級,他是小學一年級,這才入門。

  如果我們這五種見惑沒破,沒入門,雖然學佛出家受戒也不行,還在幼兒園,沒上小學。沒上小學,不算是聖人,小學一年級都稱爲聖人,爲什麼?他雖然沒有出六道,絕對不墮叁惡道。他只是天上人間,而且有時間性的,頂多七次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肯定證阿羅漢,他就超越六道。換句話說,得到了初信位的菩薩你就得到了保證,就像上學一樣的,一年級、二年級、叁年級、四年級。在大乘七信位的菩薩,斷證的功夫等于阿羅漢,第七信。我們就知道了,第八信等于辟支佛,第九信等于菩薩,第十信等于佛,十法界裏面的佛。七信以前這是六道輪回,七信之後是四聖法界,七、八、九、十是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,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這是佛法跟世間聖賢標准不一樣地方,它的標准是真的,實實在在、道地道地的把你的靈性向上提升,你的定力、你的德行、你的智能都不斷的增長。

  所以佛法裏叁寶一定要認識清楚,不是皈依別人,是皈依自性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這是一千叁百多年前,惠能大師他跟信徒傳授叁皈,已經不說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他不講這個。他改了,他說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這《壇經》上講的。我在六十年前看這部經我感到很驚訝。爲什麼他要說覺正淨?應該是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來七百年了,時間也很長了,時間久了往往就會變質,就會讓大家産生誤會。所以他不說佛法僧,說覺正淨,覺正淨是自性叁寶,是真正皈依處。他有解釋,他說「皈依覺,覺者佛也;皈依正,正者法也;皈依淨,淨者僧也」。佛法僧是代表覺正淨,覺正淨是自性叁寶,佛法僧是住持叁寶。你一定要回歸到自性叁寶你才管用,才真的叫叁皈了;如果只皈依住持叁寶,不懂得自性叁寶,你沒有皈依,你搞錯了。佛法教學是提升你的靈性,你搞到住持叁寶你迷了,你沒有覺悟。傳授叁皈是太重要了,他剛剛入佛門,傳給他什麼東西?傳給他一生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。你把他指錯了,他就一輩子錯掉了。佛法這種方法跟中國傳統可以說完全一致,你看釋迦牟尼佛教衆生,頭一句就是告訴你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就告訴你。你修學什麼?修學終極的目標就是成佛,因爲你本來是佛,你當然可以成佛。儒家教學,第一句話先告訴你「人性本善」,你看《叁字經》上頭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告訴你,你本性本善。教育的目的?是從習性,習性不善,從習性回歸到本善,教育成功。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是本善,回歸到本善,這個人就是聖人、是賢人,所以聖賢教育。

  中國古人都知道,讀書志在聖賢,不是在做大官、發大財,不是,與那個不相幹。做官、發財是與修善、積德有關系,過去生中積的有大德、修的有大善,這一生感得的果報,是這麼來的。讀書不是這個意思,讀書提升你作聖人、作賢人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否則你書讀到哪裏去了還不曉得,你的方向、目標全迷失了。所以今天教育是大有問題,方向目標全錯了。博士學位拿到了,不會做人,不知道孝養父母。甚至于,真的,不是假的,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,講經的時候講給我們聽的,父母是農村農家人,省吃儉用,把小孩子培養成就,到國外去留學。外國拿了博士回到中國來,不好意思見父母,爲什麼?父母是農民,沒有知識,好像很沒有面子。你看看,這念書是什麼?,書念得愈好,學位愈高,眼睛慢慢就長長到頭頂上去,看不到父母了。父母傷心、後悔,不如不教他念書,在家裏耕田,他還懂得孝順。完全是事實,不是編的故事。

  地位愈高、權勢愈大愈瞧不起人,看到父母無能,他在賓客面前,如果父母在的話,覺得父母替他丟人,要把他趕得遠遠的。這是讀書讀到最後的結果,那叫人傷心。這是什麼?他所受的教育不是聖賢教育,他所受的是功利教育,完全是從自私自利環境裏頭培養出來的。所以他那個概念都認爲是正確的,外國都是這樣的。到外國一留學,不是中國人,變成外國人了,樣子是中國人樣子,腦袋思想是外國人的,被外國同化了。這是真的,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皈依佛,我們一定要把佛字認識清楚,不是外頭的佛。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叫你皈依他,叫你皈依自性佛,你才能得度,皈依別人,別人幫你幫不上忙。法也是自性裏頭的法,惠能大師說的,第叁句講的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那個具足的就是法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那是自性裏頭的法寶。皈依僧是自性清淨,惠能大師第一句說的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。叁寶,在我們這個經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覺是佛寶,平等是法寶,清淨是僧寶,就在經題上。換句話說,這部經是我們真正皈依處,我們在這部經裏頭學習清淨、學習平等、學習覺而不迷,這是真正的皈依叁寶。

  這裏說的,就是一般人所看到的現象。佛所說的教法,這是法寶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。經論是說的,戒律是他的行持,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記錄下來,叫戒律,戒律是身教,經論是言教。教學,身教是第一,自己沒有做到決定不能說,說了人不相信。佛在經典上每一個字、每一句,他能說出來的他全做到了,大家相信!所以,經典稱爲法寶。「隨其教法」,就是依教修行,依照經典、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去修行的,這叫僧寶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看,佛教哪裏是宗教,完全是教學。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我們就知道了,他是個職業老師,最負責任的老師,最認真的教學,教了四十九年,不收學費,義務的教育工作者。用今天的話來說明釋迦牟尼佛的身分,那是個教育家,可以說這個人是思想家、是教育家。用方東美先生的話來說,他是個哲學家、是個科學家,這一點都不假。大乘佛法裏頭,有最高的科學、有最高的哲學,也就是說,現代哲學、科學還不能解決的問題,都在佛經裏頭。我們看到近代這科學叁十年的成就,無論是宏觀宇宙、量子力學,大乘經全講到了,講得比他們還透徹。

  所以,把它看成爲一般的宗教、迷信,實在就太冤枉它。佛菩薩有沒有受到冤枉?沒有,佛菩薩不著相。什麼人受到冤枉?社會大衆受到冤枉,不肯學了;如果都肯學,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災難不生,這個好處不就都得到了!佛菩薩沒有一點損失,我們的損失可大了。學佛,不說別的,第一個好處你不會生病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學佛六十一年沒生過病,爲什麼不生病?你要曉得病怎麼來的?病是不善的念頭來的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貪瞋癡慢疑叫五毒,這個五毒很厲害,它能夠讓我們細胞、器官感染病毒。中醫常講怒氣傷肝,肝病是什麼?容易發脾氣,容易得這個病。這五個字對應我們的五髒六腑,你能夠真正做到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、不傲慢、不懷疑,你百病不生。縱然有一點病,自自然然的它就恢複正常,這個多快樂!

  應對我們居住的環境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貪婪,這個地區的人大家都有貪心,就會有水災,貪跟水應對。像海水上升,江河泛濫,佛跟我們講,貪心引起來的。瞋恚,瞋恚引起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,這是瞋恚引起來的。愚癡感應是風災;傲慢感應的是地震;最可怕的是最後一個懷疑,懷疑是沒有信心。人要沒有信心,醫學裏頭說免疫的能力全部毀掉了,很小的細菌你都會受感染。爲什麼?你沒有免疫力,就是你沒有抵抗力,你沒有信心。這是對身體。對于我們居住的環境,山崩地陷,感應這個,山會倒下來,地會陷下去,這是沒有信心,懷疑。你說現在這個世界上人,這五個字都具足,哪個人沒有貪瞋癡慢疑,個個都有。這就是學佛的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