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六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二六集)  2012/3/4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2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六十六頁,倒數第四行:

  「寶者,據《寶性論》,共有六義」。第一個「世間希有」,所謂是物以稀爲貴,這大家稱之爲寶,第二「離垢」,第叁「勢力」,第四「能莊嚴世間」,第五「最上」,第六「不變」,有這六個意思,所以大家對它很重視,認爲這很珍貴的,稱爲寶。這六個意思如果是真的具足,圓滿的具足,究竟的具足,確實是佛教裏面所講的叁寶。有同學把這叁寶查出來了,一共有五種,這是佛學常識,學佛的人應該要知道,有同相叁寶、同體叁寶、別體叁寶、住持叁寶跟自性叁寶,有這麼多種。我們簡單的說一說。

  什麼叫同相叁寶?第一,「佛體上有覺照義,名爲佛寶,軌則義邊名爲法寶,違诤過盡是名僧寶」。佛體,佛的煩惱習氣斷盡了,性相一如,他所現的相讓性德能從這個相裏頭顯示出來,跟我們凡夫不一樣。凡夫迷失了自性,從我們這個相上表現出來的是煩惱、是習氣,這完全不一樣。你見到佛、見到法身菩薩,確實他給你帶的感覺是智慧,是德能、相好,正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一切衆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。由此可知,相上顯示性德、顯示智能,這是正常的。我們現在不正常,迷了自性。怎麼迷的?我們有無明煩惱。無明是什麼?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知道了,這叫無明。無明是不正常的,正常?正常,你沒有一樣不知道。譬如對個人,知道我過去生生世世,也知道我未來,這正常的。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事物,佛家講的理事、性相、因果,樣樣都明了,這正常,你本來應該是這樣的。可惜現在迷了,因爲你有無明、你有塵沙煩惱、你有見思煩惱,這叁大類。塵沙是比喻多,也就是比喻什麼?你妄念多,你雜念多,像塵沙一樣。見思煩惱是你看錯了,因爲煩惱把自性蓋住了,本來是明了,現在不明了了,本來應該透出來的是自性的性德,智慧、德相,現在透露出來的是煩惱習氣,在造業。那學佛,學佛爲的是什麼?爲的是把我們這些煩惱習氣淘汰幹淨,讓我們的性德重新再恢複,學佛目的在此地,回複我們本來面目,這是修學佛教最高的目標。所以體上有覺照,那這就是佛寶,佛寶是覺的意思,覺,他就能照見。

  從軌則這一邊來看,它就是法寶。我們看看賢首國師《妄盡還源觀》上給我們講的四德,這個四德是性德。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這就是佛寶。妙是什麼?他覺而不迷,他隨緣,他沒有一樣不知道,這一句是佛寶。第二句那是法寶,「威儀有則」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可以做社會一切衆生的榜樣、好樣子,這就是法寶,這是軌則。軌是軌道,則是原則,就是榜樣,就是模範。所以從這裏看,它就是法寶。違诤過盡,诤是爭論,沒有爭論,心平氣和,能與一切衆生和諧相處。爲什麼沒有爭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爭什麼?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所以他自然不爭了。你要爭,都給你;你想要,都給你,他懂得讓。讓,沒有理由,沒有條件,爲什麼?它是虛妄的,就像作夢一樣。知道自己是在作夢,他就什麼都能讓,你要什麼我都給你,要命也給你。爲什麼?假的不是真的。這就是永遠不會有诤、爭論了。人到無爭,沒有人能跟你相爭,過失斷盡了,不再有過失了。僧是清淨,這真清淨,所以這僧寶。

  「即以無漏界功德爲體」,無漏是大般涅槃,無漏是真如,無漏是實相,自性真實功德爲體。這是你在佛體上看到叁寶具足。佛有,我們也有,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。我們今天雖有,但是不現前,所現前的全是相反的。我們這個身體上沒有看出覺照,看出什麼?看出的是迷惑顛倒;我們在行爲這一邊,不足以爲大衆做榜樣,我們沒有離開爭論。爭論是從哪裏起來的?是從執著起來的,有執著就有爭論,有爭論,心就不清淨。執著沒有了,那就是阿羅漢。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,清淨得到了,平等沒有得到,平等是法寶,清淨平等覺最後那個覺是佛寶。你看全在經題上,淨宗之妙就妙在此地。這一部經講的是什麼?講的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,就講這個,這些東西是我們自性叁寶圓滿具足。我們現在要認真努力學習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跟經相應,這真學佛,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修學的功德圓滿。

  從法上來看,法,譬如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法,法也具足叁寶。「法上有覺性即是佛寶」,這一部經,經上有沒有覺性?如果沒有覺性,我們讀這個經怎麼會有覺悟?我們讀這個經有覺悟,經裏頭有覺性,經典裏頭。「軌持即是法寶」,軌是方法、原則。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讀經?印祖告訴我們,「誠敬」,至誠恭敬,這是軌持,一分誠敬就有一分的覺悟,十分誠敬就有十分的覺悟。現在人學佛爲什麼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,他還說佛法是騙人的,爲什麼?他沒有得利益,他不知道他的心態跟佛法不相應。不但佛法如是,所有聖賢教誨統統是這樣的,不是用真誠恭敬你得不到,你聽不懂,你看,看不懂;聽,聽不懂,都在誠敬。這個事情現在非常麻煩,聖教在今天要想推行,最大的困難就是這一點,人的恭敬心生不起來。

  在古時候,恭敬心從哪裏生?從孝順父母生。現在人不孝,現在人根本不懂得爲什麼要孝順父母,能把父母看作朋友就不錯了,多少子女把父母看作冤家對頭。管他,幹涉他的自由,他非常不滿意;不管他,父母又不忍心。現在怎麼?管不了,不聽話。這讓我們想起中國古時候的大家庭,愈想,古人有智慧,我們今人比不上。古人大家庭,小孩從出生下來就要學恭敬。如果這個家庭大家不尊重的話,這個家就不像家了,家破人亡。所以家禮比什麼都重要。小孩從一出生就看到家裏所有的人都規規矩矩,都懂得尊重老人,他從小他看到了,他就學到了。

  《弟子規》是中國過去家庭共同學習的一部經典。怎麼學?要做到,一生都要做到,從小到老都要守這規矩,這個就是軌則義邊。小孩從小這一出生,他睜開眼睛他會看,他就會聽,他就在模仿學習。看到大人,看到父母對他的祖父母,就是父母對他的父母是怎樣的奉侍,他都看到了,將來他長大了也跟他的父母一樣孝敬他的父母,是這麼來的。上學了,把對父母的那一分恭敬轉移到老師的身上。父母在兒女的面前對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,那是什麼?教小孩尊師重道。是這麼教的,不是口頭上教,做給你看。小孩一看,我的爸爸、媽媽對老師叁跪九叩首,還能不尊重嗎?還能不聽話嗎?不需要多教,那一次表演就夠了,一生不會忘記。這種教育我接受過。

  我那一年應該是七歲,記得很清楚。第一天上學,我父親帶著禮物,供養老師的,進學堂。學堂是私塾,在祠堂裏。進到學堂的大殿,已經改造了一下,本來大殿後面是祖先牌位,它用一塊板子隔起來,隔起來前後,後面是祖宗牌位,前面就變成禮堂,供奉孔子的牌位,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」。那幾個字我們認識,記得很清楚,很大的牌位。進學堂,老師站在旁邊,孔子牌位旁邊,同學站在兩邊,進學堂先給孔老夫子牌位行叁跪九叩首的禮。拜完之後,我父親請老師上座,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一張椅子上,坐在那邊,我父親帶著我對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。就這麼一次表演,一生都忘記不了。同學站在兩邊。凡是新同學進學校的時候都要行這個禮,行禮的時候,我們學生站在旁邊看,我們自己做過,我們自己也看過很多。這教什麼?教尊師重道,家長對老師行這麼大的禮。供養那點禮物算不了什麼,農村裏面,家庭富裕的多一點,家庭清寒的少一點。那是表敬意,這個重要,不在乎你送的多少,那是禮,禮不能少。這是表演,老師跟父母表演,怎麼樣教小孩尊師重道。這一表演的時候,我們的印象深刻了,一生當中無論在什麼地方,只看到從事是教育事業的、當老師的,我們格外尊敬。今天難,沒人教,他們不但沒有見過,聽都沒聽說過。我小時候就經曆這一次,這印象非常深刻,終身不會忘記。

  老師接受家長這樣大的禮,他如果不認真教導,他對不起人家家長。所以老師認真管教,嚴師出高徒。在學校犯了過,被老師處分,打手心,手心打腫了,罰跪。回家去了,今天被老師處分了,明天父母帶著禮物來感謝老師。不像現在,現在老師處分學生,學生家長要到警察局告狀,你虐待學生,學生對老師不怕了,沒有敬畏之心。我們知道父母對老師那麼尊敬,受處分,父母還要去感謝老師、還要送禮物,我們學了什麼?被老師處分,在家裏一句話不說,若無其事。受了點委屈的時候,「在路上不小心跌倒了」,回家去騙父母,爲什麼?我要真說出來,父母明天又去送禮、又去磕頭了。

  所以說過去老的教育,那個教育真好,真能把人教出來,現在那種教育沒有了。所以現在真的像方老師所說的,方老師給我說這個話六十一年之前,跟我講,現在的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。他說你要想到學校去聽課,你會大失所望。那是什麼?那個時候不懂,聽到這個話感到奇怪,以爲老師是推卸之詞。沒想到他說的話是真話,學生不認真學習,老師也就不必教了,教了沒有用。在中國古禮上,學生有十分恭敬心、誠敬心來學習,老師教他九分對不起他,他還可以接受一分。如果這個學生只能接受叁分,你就不必教他四分,爲什麼?那一分他不能吸收。所以因材施教,真肯學、好學,老師就真教你;雖然上學,心不在書本上、不在聖賢教誨上,老師就會給你敷衍,給你講沒有用處,吸收不進去。這是說明經典上,軌持就是法寶。「法體無遺即是僧寶」,遺是遺漏,法體是圓滿的、是無漏的,得清淨。所以在經本上面可以看到佛法僧。

  第叁,在修行人(出家人)身上也能看到叁寶。「僧上觀智爲覺佛寶」。他學了佛,他有戒、他有定、他有慧;持戒,因戒得定,修定,因定開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