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二二六集) 2012/3/4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22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百六十六页,倒数第四行:
「宝者,据《宝性论》,共有六义」。第一个「世间希有」,所谓是物以稀为贵,这大家称之为宝,第二「离垢」,第三「势力」,第四「能庄严世间」,第五「最上」,第六「不变」,有这六个意思,所以大家对它很重视,认为这很珍贵的,称为宝。这六个意思如果是真的具足,圆满的具足,究竟的具足,确实是佛教里面所讲的三宝。有同学把这三宝查出来了,一共有五种,这是佛学常识,学佛的人应该要知道,有同相三宝、同体三宝、别体三宝、住持三宝跟自性三宝,有这么多种。我们简单的说一说。
什么叫同相三宝?第一,「佛体上有觉照义,名为佛宝,轨则义边名为法宝,违诤过尽是名僧宝」。佛体,佛的烦恼习气断尽了,性相一如,他所现的相让性德能从这个相里头显示出来,跟我们凡夫不一样。凡夫迷失了自性,从我们这个相上表现出来的是烦恼、是习气,这完全不一样。你见到佛、见到法身菩萨,确实他给你带的感觉是智慧,是德能、相好,正是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。由此可知,相上显示性德、显示智能,这是正常的。我们现在不正常,迷了自性。怎么迷的?我们有无明烦恼。无明是什么?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知道了,这叫无明。无明是不正常的,正常?正常,你没有一样不知道。譬如对个人,知道我过去生生世世,也知道我未来,这正常的。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事物,佛家讲的理事、性相、因果,样样都明了,这正常,你本来应该是这样的。可惜现在迷了,因为你有无明、你有尘沙烦恼、你有见思烦恼,这三大类。尘沙是比喻多,也就是比喻什么?你妄念多,你杂念多,像尘沙一样。见思烦恼是你看错了,因为烦恼把自性盖住了,本来是明了,现在不明了了,本来应该透出来的是自性的性德,智慧、德相,现在透露出来的是烦恼习气,在造业。那学佛,学佛为的是什么?为的是把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淘汰干净,让我们的性德重新再恢复,学佛目的在此地,回复我们本来面目,这是修学佛教最高的目标。所以体上有觉照,那这就是佛宝,佛宝是觉的意思,觉,他就能照见。
从轨则这一边来看,它就是法宝。我们看看贤首国师《妄尽还源观》上给我们讲的四德,这个四德是性德。第一个「随缘妙用」,这就是佛宝。妙是什么?他觉而不迷,他随缘,他没有一样不知道,这一句是佛宝。第二句那是法宝,「威仪有则」,他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可以做社会一切众生的榜样、好样子,这就是法宝,这是轨则。轨是轨道,则是原则,就是榜样,就是模范。所以从这里看,它就是法宝。违诤过尽,诤是争论,没有争论,心平气和,能与一切众生和谐相处。为什么没有争?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争什么?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所以他自然不争了。你要争,都给你;你想要,都给你,他懂得让。让,没有理由,没有条件,为什么?它是虚妄的,就像作梦一样。知道自己是在作梦,他就什么都能让,你要什么我都给你,要命也给你。为什么?假的不是真的。这就是永远不会有诤、争论了。人到无争,没有人能跟你相争,过失断尽了,不再有过失了。僧是清净,这真清净,所以这僧宝。
「即以无漏界功德为体」,无漏是大般涅槃,无漏是真如,无漏是实相,自性真实功德为体。这是你在佛体上看到三宝具足。佛有,我们也有,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。我们今天虽有,但是不现前,所现前的全是相反的。我们这个身体上没有看出觉照,看出什么?看出的是迷惑颠倒;我们在行为这一边,不足以为大众做榜样,我们没有离开争论。争论是从哪里起来的?是从执着起来的,有执着就有争论,有争论,心就不清净。执着没有了,那就是阿罗汉。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觉,清净得到了,平等没有得到,平等是法宝,清净平等觉最后那个觉是佛宝。你看全在经题上,净宗之妙就妙在此地。这一部经讲的是什么?讲的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,就讲这个,这些东西是我们自性三宝圆满具足。我们现在要认真努力学习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跟经相应,这真学佛,往生极乐世界是我们修学的功德圆满。
从法上来看,法,譬如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法,法也具足三宝。「法上有觉性即是佛宝」,这一部经,经上有没有觉性?如果没有觉性,我们读这个经怎么会有觉悟?我们读这个经有觉悟,经里头有觉性,经典里头。「轨持即是法宝」,轨是方法、原则。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读经?印祖告诉我们,「诚敬」,至诚恭敬,这是轨持,一分诚敬就有一分的觉悟,十分诚敬就有十分的觉悟。现在人学佛为什么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,他还说佛法是骗人的,为什么?他没有得利益,他不知道他的心态跟佛法不相应。不但佛法如是,所有圣贤教诲统统是这样的,不是用真诚恭敬你得不到,你听不懂,你看,看不懂;听,听不懂,都在诚敬。这个事情现在非常麻烦,圣教在今天要想推行,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一点,人的恭敬心生不起来。
在古时候,恭敬心从哪里生?从孝顺父母生。现在人不孝,现在人根本不懂得为什么要孝顺父母,能把父母看作朋友就不错了,多少子女把父母看作冤家对头。管他,干涉他的自由,他非常不满意;不管他,父母又不忍心。现在怎么?管不了,不听话。这让我们想起中国古时候的大家庭,愈想,古人有智慧,我们今人比不上。古人大家庭,小孩从出生下来就要学恭敬。如果这个家庭大家不尊重的话,这个家就不像家了,家破人亡。所以家礼比什么都重要。小孩从一出生就看到家里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,都懂得尊重老人,他从小他看到了,他就学到了。
《弟子规》是中国过去家庭共同学习的一部经典。怎么学?要做到,一生都要做到,从小到老都要守这规矩,这个就是轨则义边。小孩从小这一出生,他睁开眼睛他会看,他就会听,他就在模仿学习。看到大人,看到父母对他的祖父母,就是父母对他的父母是怎样的奉侍,他都看到了,将来他长大了也跟他的父母一样孝敬他的父母,是这么来的。上学了,把对父母的那一分恭敬转移到老师的身上。父母在儿女的面前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那是什么?教小孩尊师重道。是这么教的,不是口头上教,做给你看。小孩一看,我的爸爸、妈妈对老师三跪九叩首,还能不尊重吗?还能不听话吗?不需要多教,那一次表演就够了,一生不会忘记。这种教育我接受过。
我那一年应该是七岁,记得很清楚。第一天上学,我父亲带着礼物,供养老师的,进学堂。学堂是私塾,在祠堂里。进到学堂的大殿,已经改造了一下,本来大殿后面是祖先牌位,它用一块板子隔起来,隔起来前后,后面是祖宗牌位,前面就变成礼堂,供奉孔子的牌位,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」。那几个字我们认识,记得很清楚,很大的牌位。进学堂,老师站在旁边,孔子牌位旁边,同学站在两边,进学堂先给孔老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。拜完之后,我父亲请老师上座,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一张椅子上,坐在那边,我父亲带着我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。就这么一次表演,一生都忘记不了。同学站在两边。凡是新同学进学校的时候都要行这个礼,行礼的时候,我们学生站在旁边看,我们自己做过,我们自己也看过很多。这教什么?教尊师重道,家长对老师行这么大的礼。供养那点礼物算不了什么,农村里面,家庭富裕的多一点,家庭清寒的少一点。那是表敬意,这个重要,不在乎你送的多少,那是礼,礼不能少。这是表演,老师跟父母表演,怎么样教小孩尊师重道。这一表演的时候,我们的印象深刻了,一生当中无论在什么地方,只看到从事是教育事业的、当老师的,我们格外尊敬。今天难,没人教,他们不但没有见过,听都没听说过。我小时候就经历这一次,这印象非常深刻,终身不会忘记。
老师接受家长这样大的礼,他如果不认真教导,他对不起人家家长。所以老师认真管教,严师出高徒。在学校犯了过,被老师处分,打手心,手心打肿了,罚跪。回家去了,今天被老师处分了,明天父母带着礼物来感谢老师。不像现在,现在老师处分学生,学生家长要到警察局告状,你虐待学生,学生对老师不怕了,没有敬畏之心。我们知道父母对老师那么尊敬,受处分,父母还要去感谢老师、还要送礼物,我们学了什么?被老师处分,在家里一句话不说,若无其事。受了点委屈的时候,「在路上不小心跌倒了」,回家去骗父母,为什么?我要真说出来,父母明天又去送礼、又去磕头了。
所以说过去老的教育,那个教育真好,真能把人教出来,现在那种教育没有了。所以现在真的像方老师所说的,方老师给我说这个话六十一年之前,跟我讲,现在的学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学生不像学生。他说你要想到学校去听课,你会大失所望。那是什么?那个时候不懂,听到这个话感到奇怪,以为老师是推卸之词。没想到他说的话是真话,学生不认真学习,老师也就不必教了,教了没有用。在中国古礼上,学生有十分恭敬心、诚敬心来学习,老师教他九分对不起他,他还可以接受一分。如果这个学生只能接受三分,你就不必教他四分,为什么?那一分他不能吸收。所以因材施教,真肯学、好学,老师就真教你;虽然上学,心不在书本上、不在圣贤教诲上,老师就会给你敷衍,给你讲没有用处,吸收不进去。这是说明经典上,轨持就是法宝。「法体无遗即是僧宝」,遗是遗漏,法体是圆满的、是无漏的,得清净。所以在经本上面可以看到佛法僧。
第三,在修行人(出家人)身上也能看到三宝。「僧上观智为觉佛宝」。他学了佛,他有戒、他有定、他有慧;持戒,因戒得定,修定,因定开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