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二二四集) 2012/3/3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22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六五页,第五行「利他行」,第一段「慈和劝进」。说到利他,首先经典上就教导我们要慈悲、要忍耐、要和爱、要劝导大家,由这几个字我们就知道怎样去接引大众、去宣传佛陀教育。
我们看念老的批注,「上云惠利群生」,这是慈,「忍力成就」,这是忍。要有真诚的慈悲和爱心,要有很大的忍耐功夫。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,圣教疏忽的时间太久了,没有人认真学习,没有人讲解,社会大众对佛法、对圣贤教诲感到非常的陌生。我们相信,他要是明白了、搞清楚了,他对圣贤教诲会非常的热爱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因为人性本善,只有圣贤教诲跟大乘佛法很容易把本性本善引发出来,所以慈跟忍是必要的条件。是故『于诸有情』,「常以慈忍为怀」,这经上讲的是『常怀慈忍』。一定要爱护,一定要有耐心。『和颜』,「柔和之颜容」。贤首国师在《还源观》上教给我们「柔和质直」,柔和是表现在外面,这就是忍辱波罗蜜;柔和就是和颜,质直就是慈忍,质直表现出来的是慈悲、是忍耐。
「《会疏》曰:内离妄染,故外常温和」,这就是温和不是装出来的,装不出来,自然流露的。怎么流露?里面把妄放下、把染污放下。妄怎么放下?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,妄就没有了。宇宙人生真相最重要的就是一体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上说,「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」。老子那个时代佛教没传到中国来,中国的圣人也能说出这句话,跟释迦所证的完全相同。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,中国古圣先贤肯定有佛菩萨应化到这个地区来的。这个地区崇敬圣贤,佛菩萨必然是应以圣贤身而得度者,即现圣贤身而为说法,在中国这个地区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什么理由?理由就是一体。我们就能够理解到、能够推测到,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个族群,古老的文化应当都是佛菩萨示现的。所以在不同的地区、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生活方式、语言习惯,可是看看各个族群圣贤教导众生的方向是相同的,目标也是相同的,甚至于使用的手段也很接近,这显示出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,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讲到极乐世界,才真正达到了究竟圆满,慈悲、方便到极处,能令一切众生十念、一念都能获得圆满成就。理上讲得通,事上,古来祖师大德说,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,这从事上讲,从理上是决定讲得通的。转凡成圣要多长的时间?一念。这个一念,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,没有时空的限制,问题就这一念能不能转得过来,不在别人在自己。
《会疏》底下一句说,内离妄染,外面自自然然就现出温和。孔夫子温良恭俭让,内要没有离妄染做不到,装出来的是假的,高明的人一看就看穿了。内有实德,外面自然表现出来。「故云和颜」,和颜爱语。爱语不是甜甜蜜蜜的,不是,爱语是真正爱护他,真正叫他得利益,这种语叫爱语。所谓忠言逆耳,那是爱语,不见得你喜欢听,可是真的是爱护你,帮助你离苦得乐。
「《胜天王般若经》曰:菩萨行般若波罗蜜,如是随顺佛清净教」。这两句话对我们很大的启示,般若波罗蜜怎么样落实?这个地方告诉我们,就落实在随顺佛陀的教诲。我们能够真正依照经典教诲去学习,学是明白、是看破;习是落实,变成我们的习惯,变成我们的生活,变成我们处世待人这个原则,真用上了,这叫行般若波罗蜜。你看《心经》上就很好的例子,观世音菩萨为我们表演,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不是眼见,照见。照见是般若光明照见,照见五蕴皆空不就是此地说的内离妄染吗?五蕴有,你要没有照见,它就产生妄染的作用,妄想、染着。染污是什么?分别执着是染,起心动念是妄。你照破它了,照破它,这个妄染在不在?在。起不起作用?不起作用。为什么?你知道它、你认识它,不会被它蒙蔽,不会被它障碍,晓得它是空寂,了不可得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「视诸众生,面门先笑」,欢喜心露出来了,「曾无嚬蹙」。嚬蹙是什么?不但没有笑容,表情很忧虑,皱着眉头。这种态度别人看了不欢喜。曾无,菩萨决定没有这种态度的。「所以然者」,为什么,菩萨见人都是满面笑容,像弥勒菩萨一样,弥勒菩萨就是代表这两句话。「心离秽浊」,秽是污秽,我们讲肮脏,浊是不干净。哪些东西?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疑,这都是秽浊,都是前面说的妄染。心里头有这些东西,他怎么可能有欢乐的心情?这些烦恼,严重的烦恼,给他的,我们现在人讲的压力,精神的压力,身体的压力,生活环境的压力,工作的压力,这压力太多、压力太重。人生有什么意义?有什么价值?有什么好处?想得太多了,结果就自杀,走上这条路。现在年轻人自杀愈来愈多,我们从网络上看到个信息,印度,很多投资的人不敢去,年轻自杀率太高了。
这个现象我们能够理解,我们要没有遇到佛法,也可能会走上这条路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闻到佛法之后才恍然大悟,人身难得,要珍惜这次机会。六道轮回得人身那是中特奖,不容易得到。那得到人身怎样?得到人身就有缘分、就有机会解脱,把我们这些秽浊、妄染把它解除、化解掉。用什么方法?大乘佛法、圣贤教诲,确实能把它化解,化解之后就脱苦。解脱,脱什么?脱离苦,脱离一切的压力,你生活得轻松愉快,没有压力,这是现前;寿命终了不再轮回,脱离六道轮回、脱离十法界,选择自己欢喜去的地方,极乐世界,这是顶尖。
昨天有个同修告诉我,他有个朋友是南洋人,不是信佛教的,他跟佛教接触很多,知道佛教里头有个极乐世界,他也很想去,向他请教有什么方法可以到极乐世界去。不是佛教徒。能不能去?能去,阿弥陀佛的门是敞开的,无论什么人,你看只要具足三个条件,真信,愿意去,真想去,真肯念佛,念阿弥陀佛,十念、一念都可以往生,不难!《无量寿经.三辈往生》里面最后一段,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,那就是不是修净土的人,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统统可以往生;再扩大包括所有宗教,你把你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一定得生。净土法门不可思议,遍法界虚空界无量诸佛如来称赞,诸天的天神拥护,真想往生,决定能生。凭什么?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我们相信这句话,所有一切众生不管信仰什么教,想往生的人都能往生,我们信得过。
所以心真正放下所有的染污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五欲六尘、放下贪瞋痴慢,「诸根清净,不染离垢」,没有染污了,你离开这些烦恼习气,「心不瞋恚」。不但不会有瞋恚的行为、行动,瞋恚的念头没有了,连根都拔掉了。能拔掉?能。为什么?自性里头没有瞋恚。惠能大师开悟,头一句话告诉我们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到什么程度?清净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叫究竟清净。起心动念就染污了,不管你是善念、是恶念,清净心里头全没有,它是干净的,它是平等的。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它不生不灭,永远保持常态,从来没有改变的。这个常态就是我们称之为妙觉如来。所以你本来是佛,你今天想作佛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「内无恨结」,所以这个心里面,内是讲心理,没有恨、没有怨恨,结就是烦恼,七情五欲,清净心里头找不到,这就叫佛。
『爱语』者,「四摄法之一」。这里提到四摄法,四摄法就是利他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,我们要修利他行,你一定要懂得四摄法。摄是摄受,摄受一切众生的方法,这是四种。在净土讲叫接引,接引众生的方法。怎样去引接他,怎样去引导他,古人用的名词叫摄受。第一个「布施」。这个布施的意思跟六度里的布施意思完全不同,六度里面的布施是自利,目的是自利,为什么?度悭贪,我们有这个烦恼。悭是吝啬,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,贪是没有得到的希求,希望得到、希望拥有。这个烦恼非常严重,一切众生全都有,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利、贪权、贪势,什么都贪,学了佛法也贪。用贪心学佛法能不能成佛?不能;能不能往生?不能。他能得到什么?人天福报。贪心。
许许多多人每天烧香拜佛,你看他心里想的、口里说的,他求什么?求升官、求发财,求他所做的事业顺利,就是贪瞋痴慢顺利,求这个。能不能求得到?告诉诸位求不到。你能得到的是命里有的,你求不到是命里没有的。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,不但没有利,有罪过,让一般社会大众看到说迷信,你看佛教变成迷信。再深入看一点,佛菩萨也收贿赂,你看行一点贿,佛菩萨接受贿赂就有求必应。殊不知,你不求你也能够得名闻利养,你也能够得财富,那是什么?你命中有的,不求就得到。跟求不求没关系,不是因为你有求,佛菩萨保佑你,哪有这种道理!理一定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生财有生财的道理,佛菩萨把这个道理讲出来给我们听,我们听懂了依教奉行,真得到。总的,起心动念一定要利他,不是自利,你才能得感应。
求财,佛菩萨教给我们,财从哪里来的?从财布施来的,你能修财布施,你就能得财富。今天你看到这个世间,拥有亿万财富的人,他财从哪里来?过去生中修大财布施,这一生缘成熟了,果报现前,这么回事情。你过去生中没有修,你得不到。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,得到了灾难马上就来了。这个灾难很明显,一个是生病,把你得来的钱全花光;第二个就是什么?第二个是灾难,说不定命都送掉了,意外的灾难你会遇到。所以不义之财决定不能要,不义之财我们要受的时候那是灾难,不是好事情。应该怎么做?应该修布施。不义之财得到了赶快布施掉,灾难就放下了,把灾难布施掉。你不肯布施,灾难天天盯着你,你身心不安,你不快乐。统统布施掉,救济灾难、救济病苦,帮助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