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些需要的人,你多快樂。你求財,財它就來了,愈舍愈多,愈多愈舍,不要存在那個地方,存在那裏錯了,一有機會趕快布施。

  但是布施,布施有個原則,決定是利他,利益廣大的群衆。如果這個財用出去,對現代人有利益,對後世人有利益,這是真功德。怎麼布施?建立道場,但是這個道場要有道,如果沒道白建了,沒有利益。所以真正利益要有智慧,你才知道什麼是真的、什麼是假的。古人常講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今天這個社會缺乏什麼?缺乏道,道德沒有了。道場是弘揚道的地方、修道的地方,所以古人對這樁事情看得很重,甚至于把自己的家業貢獻出來做道場,他所修的福德,他的兒孫好多代都享受。這是真正會積功累德、真正會做好事的。那在現前的社會,最好的事情是什麼?培養人才。培養人才,你要會用心。看看過去,古人裏頭有個武訓,很多人知道。武訓是什麼身分?乞丐,他貧窮,討飯。但他想到自己爲什麼這麼貧窮,爲什麼做了乞丐?因爲沒有受到好教育。所以他就希望,像他這樣貧苦的人都能夠受到好教育。你看這一點心,善心,這菩薩心腸。討的這點錢累積下來,他居然能辦學,辦私塾,教這些窮苦的學生,讓他們讀書。他去請老師,請老師的時候跪在地下,甚至于跪幾天,老師被他感動。不止建一個,建好多個學校。他自己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。培養人才,連武訓這種人都能做到,我們爲什麼不能做?在佛法裏面講,這都是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,教我們怎麼做,怎樣去行菩薩道,怎樣去行般若波羅蜜。後人稱武訓稱聖人,乞丐。

  六祖惠能大師,樵夫,在社會的地位比乞丐只高一等而已,這個等級下面就是乞丐。偶然的一個機會,賣柴遇到張居士,這個人有智慧,發現這個年輕的樵夫(賣柴的)有真智慧,悟性很高,就推薦他,勸他到黃梅去親近五祖。家裏還有個老母親,他們負責來贍養,送他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,讓他放心去求學。這是栽培人才。他要沒有這個緣分,他怎麼能夠見得了五祖?一代祖師,不是平常人都能夠見到的。我們能想到,許許多多人到黃梅去見五祖,其實都是神秀大師代表老和尚接見。六祖成就的因緣,張居士的功勞大,第一個他有眼光,他認識人;第二個,送他去的地方是非常有利的,祖師的道場。爲安他的心,找居士幫忙照顧他母親,費用他拿,這樣的慷慨,成就這個人。沒有一點私心,真的叫爲正法久住、爲正法弘揚,這種人能弘法。這種機緣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遇到了認識,不放棄,就種福了。

  今天世間有沒有真學的人?有,我們沒遇到,遇到也是緣分。本身要有福報,沒有福報,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難,怎麼能幫人?五祖有道場,道場很大,上千人。我也有很多人找我,我沒有道場,你來的時候住的地方沒有,這是難處。一個人一生流浪,一輩子非常辛苦,什麼原因?這一代的人不要佛法,真正學佛,他討厭你,他不幫助你。真正幫助只是一、二個人,勉強照顧我的生活,再多兩個人,人家不願意了,這是我們所遭遇的困境。這些全是佛菩薩安排的,佛菩薩爲什麼這樣安排你知不知道?我們想想,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,在少林寺九年面壁,沒人知道他,也沒人理他,只遇到一個慧可,對他真誠恭敬。他開悟了,所以法傳給他,這是二祖,往下五代都是單傳。忍辱波羅蜜!到六祖惠能,第六代才開花結果,禅宗弘遍了中國。這是什麼?緣,機緣不成熟。我這一生跟達摩祖師一樣,緣沒成熟,要有耐心去等。什麼時候成熟?至少得一百年到二百年之後,緣才能成熟。這一生當中有一、二個真正相信淨宗、真正傳承淨宗就很難得,他們一生也能傳一、二個,多了不可能。爲什麼?緣不成熟,衆生對這個不認識,沒有概念,你縱然給他講,半信半疑,這是好人。不能接受的,他馬上反駁你,你就添麻煩了,不能接受。好在看目前趨勢,科學家會幫佛法的忙。科學要認同佛法是科學,傳遞會快一些,緣會早一天成熟。如果科學家不承認,這個時間肯定要一百年到兩百年。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要決定成就,給大家做好榜樣。我們自己學了一輩子,最後還搞六道輪回,人家看到這個方法就搖頭,這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利他首先是自利,前面是講的自利,自己不成就怎麼能成就別人?自己煩惱沒斷,如何教別人斷煩惱?自己智慧沒開,怎麼能教別人開智慧?

  四攝法應當學,這是處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條件。內心就是一個字,愛人,愛別人決定勝過愛自己。但是這樣的人很難找,這樣的人能學佛,所謂善根深厚。過分的重視自己,把自己擺在第一,別人擺在第二,學大乘都非常困難,因爲他的內心心態障礙大乘。大乘是首先利他,不談自利,純是利他。所以能行布施、歡喜布施,對于一個能成就的人,一定是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、去護持他。四攝法也是我們今天社會上所倡導的和諧。如何能夠真正做到和諧?四攝法是最好的方法。四攝法裏面的布施是送禮,目的是聯絡感情,中國人所謂「禮多人不怪」。我們有吃的,我們有穿的,有多余的,頭一個是鄰居,要把我們居住這個地方,鄰居都變成兄弟姐妹,都像一家人一樣,這個小村、這個小鎮你說多美好。我們在中國曆史上看,古聖先賢像堯舜禹湯這些人,他們住在一個地方叁年就成一個小鎮,非常的美好。因爲他的智慧、他的愛心表現在外頭,大家都受到感染,這個小村,和諧之村,這個小鎮,和睦之鎮。

  第二個「愛語」,愛語是什麼?敬愛別人、關懷別人、照顧別人、幫助別人,這都屬于愛語。利行,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爲決定對別人有利益,人家喜歡,我們幹什麼都會得到很多人幫助,什麼原因?大家都得好處,大家得利益。最後是「同事」。事,是群衆喜歡的事,我們與他共事,他不喜歡的我們不做。這一點非常困難。他喜歡賭博,這個事情不能跟他同事;他喜歡跳舞,這個不能跟他同事;他喜歡喝酒,也不能跟他同事。所以同事要選擇,這裏頭有善、有不善,善的要同,不善的不能同。菩薩有本事,菩薩可以,我們不是菩薩,我們只能同善的,不能同惡的。菩薩有這個本事,喜歡賭博的,菩薩跟他一起去賭博,每一次他都贏錢,別人就看到,你什麼方法?他就會告訴他,我完全用佛法。佛法怎麼?佛法可以賭博常常都贏錢,他就來學佛了。菩薩有神通,你賭博的時候,每一家牌他都看得很清楚,他怎麼會不贏錢?所以他有善巧方便,他度那一堆作惡的衆生,就用那個作惡的方法來度他,把這些人統統都得度,都變成好人。有這種本事可以,沒有這種本事不可以,那我們沒有度他,被他度跑掉了,這就錯了。在曆史上世世代代的這些出家人,被他的在家徒弟度跑掉的很多,不是沒有例子,很多。這就是什麼?四攝法,沒有這個智慧、沒有能力,也學同事。所以四攝,我們通常這一條保留,我們都強調前面叁條。這一條同事就是同,一同來學佛,一同來學聖賢教誨,只限于這個範圍,其它的我們不能同,沒有這個能力同,沒有智慧同,那個是要有真正智慧、真正定功。

  「隨衆生根性,而善言慰喻,使生親愛之心,依附我受道。謂之愛語攝」,這說得很好。所以布施結善緣,長年累月,讓他知道我們對他沒有絲毫的希求,我們對他真正愛護,像一家人一樣,決定沒有求回報。只希望每一家都生活得很快樂、很幸福,跟我一樣,希望生活比我更好,我們沒有嫉妒、沒有怨恨。這樣去教化衆生,他才會接受,歡喜接受。這就是布施跟愛語。

  下面,「《勝天王般若經》言:下聲細語軟美之言,順彼意語故」。這待人接物,隨順他的意思。但是現在的人惡念多,善念少,這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,分寸要拿捏得很准。見人打招呼,見人有禮貌,這是必須要做到的。關鍵還是在內心,內裏面存的是真心,利他,真心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、破迷開悟,這是關鍵。你裏頭有這個心,自然就流露在外頭,不需要去學習。內裏頭沒有真誠,外面是虛僞的、是假的,那個還不如沒有;完全真誠,自然流露,這才能感人。

  『勸谕』者,「勸導慰谕也,爲衆生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」,這是原則。開是說明。真的,佛法需要簡單明了介紹給大衆,不讓大衆産生誤會。佛法是什麼?我們一定肯定它是教育。宗教是什麼?宗教是教育。用中國文字來解釋,宗的意思有叁個,主要的、重要的、尊崇的,有這叁個意思;教是教育、教學、教化。宗教兩個字連起來,那就是重要的教育,加個人生,人生重要的教育、人生主要的教學、人生尊崇的教化,這個意思有多好,這個意思誰不願意接受!外國人宗教的名詞裏頭可能沒有這個含義,但是中文裏頭這個意思很明顯。古時候每個人家都有祠堂,叫宗祠,那個宗就是最主要的,這是家的根,就是這一家祖先的紀念堂。世世代代不忘記祖宗,這是孝道之所由生。人的那個孝心從哪來的?從這來的。人要不知道敬祖先,孝悌的根就沒有了;孝悌根沒有了,給諸位說,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了,它從這根生的;再給諸位說,大乘佛法沒有了,因爲大乘佛法的根是孝悌。

  淨業叁福是釋迦牟尼佛指導修學大乘必須遵守的叁個原則,只有叁條十一句,很簡單,人家要問什麼是佛法,用這個給他解釋。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根之根,大根大本,孝親尊師。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,智慧得自于老師,智慧叫慧命,所以孝親尊師擺在第一,根之根。祠堂、宗廟就是象征這個根,祠堂、宗廟不要了,根就沒有了。這個根要是去掉了,所有一切道德全完了,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全沒有了,整個就摧毀了。摧毀之後什麼結果?叫亂世,天下大亂、社會大亂,大亂必然災難就起來了。所以社會的混亂、地球上的災變,根源是什麼?根源就是孝親尊師沒有了。那我們學佛就知道,我們從哪裏做起?就從孝親尊師來表法。

  我這個年齡,父母跟老師都不在了,但是不能忘記。我們每天做早晚課,早晚課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