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四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殺掉,你看兒女殺父母的,學生殺老師的。中國古人說「明哲保身」,記住不跟任何人結冤仇。時代不一樣了,識時務者爲俊傑。古時候那個時代那要教,要認真,現在不行。現在很多學校,學生替老師打分數,學生很滿意,這個老師好,希望下個學期學校再聘請他,變成老師得巴結學生;學生評語不好,下個學期老師就失業了,沒人聘請他了。老師怎麼教法?我在澳洲問過這些學校的教授,你們怎麼教法?他告訴我,我頭一次聽到,上課不要超過十五分鍾。那十五分鍾以後呢?講講笑話、開開玩笑,大家歡歡喜喜。是這樣的,我進到課堂去看確實如此。所以這才明白了,當年方老師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,六十一年前。他告訴我,他說現在的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到學校去旁聽你會大失所望。那個時候風氣演變成這樣,現在愈演愈烈,回不了頭。真想學東西,真想學東西很難得,特別給我開課程,在他家裏,一個星期上一堂課,兩個小時。我的哲學是這麼學來的,一分錢學費沒繳,老師真的熱心講解。最後把佛法介紹給我,給我講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最後一個單元「佛經哲學」,我入佛門是佛經哲學入門的。

  教育淪落到這樣,可悲,這社會怎麼能不亂!這災難怎麼能沒有!如果沒有災難,社會沒有混亂,因果就講不通,善因感善果,惡因感惡報。教育是根,根壞了全完了。今天要救社會、要救地球災難,從哪裏救起?從人心救起,什麼時候人心回頭向善,社會有救了,災難可以化解;如果不能回頭向善,這個事情難,真難!現在的災難非常明顯,頻率年年上升,沒有看到下降,而且災難是愈來愈嚴重、愈來愈可怕。連科學家都告訴我們,這網絡上發布的,同學下載下來給我看。科學家給我們說,最嚴重的災難不是今年,二0一二大災難開始,最嚴重的是二0一叁年、一四年,大概災難結束是二0一五年,就是有叁年大災難,這叁年日子怎麼過!我們不去問他災難是真的、是假的,我們不問這個,我們要提高警覺,我們要有心理上的准備,要認真、要努力、要斷惡、要修善。

  善中之善無過于彌陀名號。我們這些年搞清楚了,彌陀名號確確實實叫萬德洪名,這句佛號,裏面包含無量無邊的功德,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所修的,十方一切諸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,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萬德。那怎麼修?真信,一點都不懷疑,真想往生到極樂世界。這句名號就像谛老所說的,一天到晚不要忘記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。谛老的方法好,讓我們念佛一點壓力都沒有,走著念、坐著念、站著念都行,時時刻刻提起來別忘記,這就是修無量無邊的功德。這個道理很深,一般人真的聽不懂,我們也是在經教上搞了幾十年才搞明白、才搞清楚。所以我說,這句名號功德你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個《無量壽經》至少要聽一百遍,這根紮下去了。真正得受用,那你得聽一千遍,你會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,什麼雜念都沒有。聽經重要,不聽經胡思亂想,造業!造的什麼?叁途之業、六道之業、輪回之業,幹這個。人生苦短,一百年一彈指就過去。我活了八十六年,想到記事的時候,叁、四歲時候的事情就像昨天一樣。

  所以戒律,佛製定的,幫助我們防非止惡,那我們的行爲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就一定要「依止于戒律」,這叫律儀戒,這是佛菩薩幫助我們的。「又《行事鈔資持記》」這本書裏面說,「通禁製止」,這叫律,「造作有相」,這叫儀。「綜上之意」,把這前面兩段的意思合起來講,「依止戒律,體現于行儀,名爲律儀」。戒律在哪裏表現?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。儀,就是我們生活的態度,中國古人稱爲威儀,是我們的舉止都能夠合禮,不違背禮節。在佛法,佛法戒律跟儒家的禮非常接近。這是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動作的一個標准,這個標准已經失掉了,沒有人學它,很容易失掉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我對于戒律不重視,我學經典裏的道理,這個東西很喜歡。那時候有個非常錯誤的觀念,認爲戒律是生活行爲的規範,佛經裏頭這種生活行爲規範是叁千年前印度人他們的生活方式,我們是中國人,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,何必學他的?我們是現代人,怎麼去學叁千年前古印度的人?這個觀念非常之深,章嘉大師知道。所以他要教我學持戒,依照戒律做,我不會服,心不服。他有善巧方便,因爲我每個星期一定跟他見一次面。他客人多,忙的時候給我一個小時,平常是給我兩個小時,每個星期都要見一次面。我離開的時候,他一定會送我到門口,送我到門口給我說一句話,「戒律很重要」。輕輕的說,輕描淡寫,不很重,就說這麼一句話。

  他老人家往生了,我跟甘珠活佛,我們大概有十幾個人在火化場。火化爐特別定做的,不是普通的,單獨給他做的一個火化爐,火化的。我們在火化場,甘珠他們住了一個星期,我住了叁天,搭在帳篷裏頭。我就想跟他叁年,他叁年到底教我些什麼?這一句話很厲害,戒律很重要,說了幾十遍。我就好好想這樁事情,難道我想錯了嗎?真想錯了。我反複的去想,想到什麼?佛法是出世間法,不是世間法,我以前把它當世間法看。世間法,中國叁代的禮就不一樣,夏商周的法不相同,那是世間法,所以我們的生活方式要跟著時代修訂。戒律不能修訂,戒律是什麼?是出世間法,如果一修訂就變成世間法,那它就不能脫離六道輪回、不能脫離十法界,所以它那個不能動,跟世間法不一樣。我想通了這一點,我才認真去看一些戒律的書。以前戒律的書不看,但是儒家的一些禮,《禮記》非常喜歡,有幾篇很喜歡。它頭一篇「曲禮」,「曲禮」有上下兩篇,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、就是《弟子規》,像「內則」,再重要的,「學記」、「樂記」。朱熹選出來的「大學、中庸」都是《禮記》裏的兩篇,「禮運」,我喜歡看這個東西。搞通了之後才曉得,戒律有它的作用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才重視。所以老師要不走,我不受這個打擊,我想不到這個事情。他走了,讓我叁天反省,我明白這個事情,他給我說的這個話起作用了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