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看到声闻、缘觉,六道不见了,这是四圣法界。四圣法界还是一场梦,不是恶梦,是好梦,依旧在作梦。再一次醒过来真醒过来了,十法界没有了,你见到一真法界,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。生到实报庄严土,这叫法身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都住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是极乐世界。
这一句话,引用《楞严经》上的,万事万物之一切法,一切无过,过在哪里?过在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,我们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就见到一切无过。分别执着是我们自己的严重烦恼,执着是见思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这两种烦恼断掉了,我们今天讲放下了,你就是菩萨;两种不能同时放下,放下一种,你就是阿罗汉、就是辟支佛,不执着了。执着最粗、最明显,分别比较微细,起心动念是极微细。能够把见思烦恼放下就是不执着了,往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,他不是凡圣同居土。《楞严经》上这句话非常有名,「清净本然,本自圆成」。
「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」。这一句是翻译首楞严,首楞严是梵语,首楞严是什么意思?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。这句话意思很深。一切事的现象是生灭法,一切事的理体是自性,所以从自性上看它究竟坚固。要看自性,不要看假相,因为假相是生灭法,那你就在现象里头见性了,这是什么人?禅宗里面说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就是这个境界。见性见到什么?见到一切事相究竟坚固。「又如《圆觉》」,《圆觉经》的境界跟《楞严》相当。你看这《圆觉经》上一句话,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,俱是梵行」,平等的及不平等的,戒是对治淫的,定是对治怒的,慧是对治痴的,怎么可能说戒定慧就是淫怒痴?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,伐苏蜜多女是淫,甘露火王是怒,是瞋怒,胜热婆罗门是愚痴,这三位善知识,善财童子去参访,戒定慧的圆满。在哪里圆满?在这个境界里头圆满了。为什么?他不起心不动念,他就圆满了。不起心不动念万法平等、万法一如,这境界高!法身菩萨禁得起考验,极端对立的里面他不起心不动念,不起心不动念,万法一如。
我们在读《华严经》,这三位善友,我们看到善财童子有礼拜、有礼敬,没有赞叹。其它的善知识有礼敬、有赞叹、有供养,这三位有礼敬,没有赞叹,有供养,就差的没有赞叹,这里头表法意思很深。这个德,淫怒痴的德是密法,不是显法,是见性的人得真实受用,没有见性的人决定不行。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为着没有明心见性的,所以不赞叹,决定不鼓励人去学习。普通的人烦恼习气没断,你接触他造罪业,三途果报!淫是饿鬼道,怒是地狱道,痴是畜生道,造这个业,三恶道去了。见性的菩萨,他不起心不动念,不分别不执着,他没有造业,他完全是净业,他没有一点污染。
我跟章嘉大师,章嘉大师告诉我,密宗里头大法不是一般人能学的,告诉我,学密必须把显教学通了;也就是说,在显教里头开悟了,密是加行,帮助你快速成佛。什么人有资格学密?老师告诉我,菩萨不学密不能成佛,一定要学。什么时候?别教登地,初地以上,他就学这个法门,十地菩萨;那在圆教,初住以上,《华严经》上初住以上,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。密没有别的,就是一般生活事上你统统禁得起考验,无论什么境界,善境界、恶境界都能够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成佛;还要起心动念,你堕落了。所以我们明了,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刚上师,他告诉我,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六十年,学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,全国只有六个人,往后大概学禅、学密的都不能成就,根器已经没有了,他说将来唯一能成就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。他自己给我们示现,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是念佛,不是念咒,不是用密宗的方法。一天,告诉我,一天十四万声佛号,念了半年往生了。他学禅、学密、学净土,也学教,最后完全归到净土,这是做榜样给我们看。
「又」,这也是《圆觉经》上说的,「一切烦恼,毕竟解脱。是故一切平等,无有可讥者」。这个道理深!为什么诸佛如来对于恶道众生都尊重,都没有讥嫌,为什么?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过一句话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你要看他的本来,他本来是佛。现在虽然迷惑,他会觉悟的,他会回头的。我们如果有真实智慧、有真实方便可以帮助他,没有这个能力,随他自己去,他自己会回头。所以我们在分享教理的时候曾经多次说过,你这一生造的善业,你到人间天上去享福,那是什么?善业要消掉。你造了很多恶业,你到饿鬼、地狱、畜生去消恶业。善业、恶业统统消掉,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业。换句话说,三善道跟三恶道是平等的,都是消业的,好事,不是坏事,你造的业不消掉怎么行!你真正懂得、明白了,善恶业都不能造,为什么?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菩萨怎样教我们?教我们修净业。净业是什么?善业不着善业的相,不要着相,你的业叫净业,恶业不着恶业的相,真正做到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离相是禅定的功夫!念佛也行,心里头确确实实只有这句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。行善不着相,三轮体空;造恶也不着相,也是三轮体空,事情过了,心里头痕迹都不落。这个道理很深。是故一切平等,无有可讥者。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一切众生平等,一切万法平等,善恶平等,邪正平等,众生跟佛平等,没有可讥的。这个道理要真正懂了,你就常生欢喜心,跟诸佛如来一样。与一切众生相处,自己谦卑,礼敬、称赞别人,一定现这种相,这教化众生,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。
下面第二句,『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』。律是戒律,仪是仪则,仪是威仪;则,我们现在说原则、规则。《大乘义章》第十卷说,「言律仪者,制恶之法,说名为律」,就是戒律,「行依律戒,故号律仪」,这把名相做了个解释。戒律的用意在哪里?防非止恶。这后头说它的大意,「所谓为律仪者,防恶止非之法,称为戒律」,它是一种预防,叫你不要做。譬如五戒,这就是律,戒律。戒律跟善两桩事情。十善里头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行、不妄语、不恶口,这是善,不是戒,人必须要遵守的。五戒开头也是的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戒归戒,善归善,如果你没有受戒,你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你造的是不善业,你没有犯戒,你没有受戒。如果你受了戒,造了不善又犯了戒是两重罪过、双重罪过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
我过去跟李老师学经教十年,跟他老人家相处是一生,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念着老人,回到台湾一定去看他。这个老人告诉我们,戒律跟威仪是学佛的根本,而十善是做人的根本。五戒跟十善里面相同的地方,那说明作佛的根本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,人都没有做好,怎么能学佛?五戒比十善讲得更微细,《戒律全书》里头祖师大德说得很清楚。十善是佛门的根本法,小乘能够把十善扩展到三千条。十善每一条都具足其它的九条,这就成为一百条;一百条里头,每一条又具足圆满的十条。愈分愈细,分到八万四千菩萨细行,分到三千是阿罗汉能做到的,菩萨能做到的八万四千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佛像,佛像的上面,圆光的顶上,写了三个字。这三个字多半是用梵文写的,也有用藏文写的,现在中文也有,它的发音叫「唵阿吽」。这三个字什么意思?就是十善业。也可以说,十善做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;换句话说,只有佛才能把十善做到究竟圆满,菩萨还不是真正究竟圆满。我们不能小看它,不学戒律不知道,学了戒律才晓得。
现在佛法衰了,原因是什么?戒律丢掉了,十善丢掉了,研究经教都变成了知识,不是智能,你能说你做不到。自己没有做到,说也说不清楚,要把它讲清楚、讲明白必须自己做到,自己有真正实习的功夫,做就是实习,你才能讲得出来。所以受戒,章嘉大师告诉我,戒律受了要不能持就不能受,为什么?天天破戒、天天犯戒,你这个罪、这个帐怎么算法?让我们想起蕅益大师,受完戒之后,他自己在佛前面把比丘戒退了,他只接受沙弥戒跟菩萨戒,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,这是对的。章嘉大师告诉我,你真正能够做到一条,这条戒你就受了。佛菩萨知道,人不知道,受了做不到不行。五戒能做一条我就受它一条,没有出家,少分优婆塞;五戒我能做到三条,多分优婆塞;五条都具足叫具足优婆塞,这是对的,这是正确的。有很多人把受戒当儿戏,受菩萨戒,美其名我是菩萨,在法会当中我可以搭衣了,我是菩萨了,不知道麻烦事情很多。
我们要记住,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,谛闲老法师是给他剃头,现了出家相,他没受戒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告诉他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念,一直念下去准有好处。他念了三年,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。老和尚对他的赞叹,弘宗研教的善知识不如你。弘宗是禅宗的大德,研教是说讲经说法的法师,比不上你;名山宝剎的方丈、住持也比不上你。你看人家往生,站着往生,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,等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。记住,没受戒。名义上没有受戒,他戒有没有受持到?他全都受持到了,他心里一句阿弥陀佛没杂念了,十善、五戒、沙弥戒、比丘戒他统圆满了。这是章嘉大师讲的标准,做到了,真受了。没戒牒,世间人不承认,佛菩萨承认;你拿了一大堆戒牒,世间人承认,佛菩萨不承认。所以戒,最重要是心地戒品,你心里头真有。断一切恶,行一切善,没有利己(利益自己),念念是利益众生,念念是正法久住,不为自己。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」,这个重要。所以律仪是防恶止非之法,这就是戒律,是预防,让你常常想着,决定不能违犯,用意在此地。
现在这个社会,出家人也一样,完全靠自己,为什么?没有人干涉你,没有人管你。现在这个社会,是父母不能管儿女,老师不能管学生,出家人也是一样的,说师父收了几个徒弟能管?不能。你要把他惹烦了,他真的把你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