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师都讲经。你看日本人的著作不得了,《无量寿经》的著作三十多种,中国《无量寿经》的著作两种,远远比不上日本人,念老在这个批注里头引用日本的著作很多。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
  心量要拓开、要放大,要原谅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,决定不能够轻慢他,对他要尊重。我们自己要做出好样子,希望慢慢感化,他也能回头。但是,深入经藏的确不是一桩容易事情,搞佛学不难,学佛真难!学佛跟佛学两回事,这一定要知道。佛学院很多,是佛学,不是学佛。现在许多大学,哲学系里开的有佛经课程,那都是佛学,不是学佛。方东美先生我佩服他,他是由佛学入门,最后学佛了,到晚年学佛了。中国人常说量大福大,跟什么人都别计较。我常说,毁谤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、障碍我的人,都是善人、都是好人。为什么?他磨炼我,看我禁不禁得起考试,结果我考试统统及格,他们都是我的好老师。不给我这个机会,我怎么知道境界提升了。所以你看,从换一个角度来看不都是好事吗?没坏事!德愈积愈厚。如果遇到障碍,心里就有怨恨,那我们的德就愈来愈薄,就往下堕落,错了!佛法是不断向上提升,看一切众生真的都是诸佛菩萨,无论他是善、他是恶。就跟夫子所说的,「三人行必有我师」,三人是我一个人,一个善、一个恶。善人,跟他学;恶人,看到恶好好反省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他也是我的老师。两个老师是平等的,恭敬是平等的,礼拜是平等的,供养是平等的。只有一样,称赞,对于善的称赞,对不善的一句话不说。除了不称赞之外样样都做到,平等!

  念老这里这个说法也很好,三业当中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,是起心动念,这个非常重要,所以善护自己的念头,这是正行。由于深契中道,正定常寂。这是功夫,这不是普通菩萨,普通菩萨做不到。深契中道是什么?二边不着,这心地不但清净而且平等,心在定中。什么叫定中?不受外面境界影响,外面的境界善,不生贪恋;外面境界不善,不生怨恨,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。境界都是在考验的,看看你会不会受它干扰,会不会受它影响,到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心就定了,这叫三昧常寂。所以深契中道是因,这是看破,正定常寂这是果,这是真放下了。

  了达真源,远离生灭,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这不是普通人。了是明了,达是通达,真源是什么?迷妄的根源。我们迷失了本性,什么时候迷的?怎么迷的?把这个东西都找出来,那就行了。这个佛经上讲得很清楚,真很清楚,但是听不懂。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,怎么迷的?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。这我们常听,老生常谈,讲经的法师都会说,可是有没有懂?不见得。为什么?他如果懂得他就远离生灭了,他没有远离生灭,我们就知道他会讲,他不懂。古来祖师大德这么说我也这么说,我这个说法有根据,有经典做根据,这哪里会错?真没懂!

  那个一念不觉,为什么会一念不觉?几时一念不觉?佛说了,无始。无始我们就误会了,大概是时间太久太久,说不出来了,叫无始,意思都搞错了。我们搞了这几十年搞明白了,无始是什么?根本没有开始。这个以前老和尚没有跟我们讲过,以前老和尚跟我们讲的一样,很久很久、无量劫以前。事实,事实也是无量劫以前,但是不能这个说法,这个说法不是佛的意思,佛的意思,那个无始就是没有开始,没有开始,所以它叫妄念。如果有开始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,它是个妄念,是一念迷惑。所以佛在《楞严经》上举的比喻,那个比喻好,「演若达多,迷头认影」。要讲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也不好懂,我们跟这个有非常接近的例子,举这个例子大家就很好懂,一说都明白了。

  我们生长在抗战时期,中日战争的时候,那一年民国二十六年,卢沟桥事变,那一年我十一岁,念小学。抗战期间,小学五、六年级就是高小,五、六年级就有军训,因为打仗,小学五、六年级就开始有军训,中学的时候童子军都有军训。军训里头有紧急集合,这门课程常常是演练的,哨子一吹,三分钟,学生队就要排好,赶到操场去排队要排好,紧急集合。紧急集合的人,有些同学慌张,哨子一吹就迷了,服装要整齐,他是整齐了,结果怎么样?到处慌张,人家问他干什么?你有没有看到我帽子?到处问。人家把他头上一指,你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吗?这叫迷头认影。你看帽子都戴在头上,他忘掉了,到处找帽子找得一身大汗,怕迟到,怕受处分,结果帽子戴头上。佛说,那个无始无明就像这样的。

  可是这一迷,他不会觉悟,觉悟就没事了,觉悟就成佛了。可是这一迷之后,这一念迷没有原因,但是他念念迷,他一直迷下去,那这就麻烦了,这就变成什么?变成十法界,变成六道轮回。现在要回头,从理论上讲,佛法告诉我们,只要你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放下,你就恢复了你的大觉、本觉,那是什么?那成佛了。不起心动念是最难,如果这一点做不到,可以做到不分别、不执着,那你成菩萨;最低的,我能够不执着,于世出世间法不再执着,你成阿罗汉,佛法三个学位,第一个学位你拿到了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,要了解事实真相。

  真干,章嘉大师跟我讲过很多遍,真干就是放下。无论大乘小乘,无论是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没有一个法门不讲放下的。实际放下就是禅定,放下妄想、放下杂念。净宗法门比一切法门最殊胜的地方,就是它有个很巧妙的方法让你放下,不知不觉的放下,就是念佛。让你心里头只念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其它的统统放下。实在说,一切念头全放下,一般人做不到,那怎么?保存一个念头,一个念头把其它念头都挤出去,这法子妙,这就是念佛法门。我不是没有念,有念,就一句阿弥陀佛,这一句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相应。

  善护口业是什么?善护口业护得最圆满的、最到家的,我们见过,乡下老阿公、老阿婆,一天到晚拿着一串念珠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。你跟他说什么话,他跟你笑咪咪的,统统是阿弥陀佛回答你,他没有第二句话。也不知道他听懂了没有,他就是笑咪咪的答复你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。功夫到家了,确实把杂念,善念、恶念全都念掉了,都没有了,就一句阿弥陀佛,他决定得生,而且往生的品位我想都很高,不是普通品位,这是修行里头上上乘的功夫。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他,好像他没有知识;他不要知识,知识都是妄想、都是杂念,他不要,他就要一句阿弥陀佛。所以了不起,真实智慧!我们这里三个真实,真实之际、真实智慧、真实之利他全部都拿到了,走的时候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。

  真正远离生灭,就是对于一切生灭法不放在心上,这真离了。生灭两个字就代表有为法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。今天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,物质现象是生灭法,精神现象也是生灭法,自然现象还是个生灭法。不生不灭只有自性,自性没有生灭,只有这是真的,其它的全是梦幻泡影。如果你真正了解、真正明白自然远离,不再想这个东西了,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,这就叫远离生灭。你看,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,自自然然把一切烦恼,垢是染污,这些染污统统放下了。是以意业清净无染,我们的心,意业就是心,心不造业了,清净无染就是不造业。

  「意业清净」,心清净了,「身口随之」,你的身跟口也跟着清净。你看会用功的人抓到要点,只要心清净了,身口不要管它,自然清净;抓不到要点的人在身口上下功夫,心不清净,所以他身口永远也不清净,只可以说程度降低一点,他做得不彻底。彻底一定要在心,心觉悟了,心不染了,再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,口清净了。「于口业云不讥他过」。讥,谴责、毁谤,指责别人的过失,这个讥字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,我们现在叫批评别人。「口业不讥他过者,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」,你心里头没有别人的过失,你怎么会去指责别人过失?心重要,所以我们要学。

  古人常讲良心、良心,我们的心是非常善良的,善良的心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我们心上;把别人的过失、不是放在自己心上,自己的心就变成别人的垃圾桶,不是冤枉吗?自己的良心当作别人的垃圾桶,给自己带来一身的罪孽。别人的罪孽放在我心上,我的心就是罪孽。我没有罪业,把别人的罪业统统变成我的罪业,错了,真错了!为什么不把经典放在心上,不把佛菩萨放在心上?我们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错了,大错特错!这一放在心上,你的身也错了、口也错了,三业都麻烦,都不清净。所以会修行的人把念头管住,不容许自己有一个恶念。无论别人怎么样对待我,想让我收集他的垃圾,我清楚,我决定不肯干。这是修行的功夫,这是本事,有这个本事肯定有智慧。为什么?他把事情看穿了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永远不当清道夫,不去收集垃圾。所以意业,心里头没有别人的过失,你口里头怎么会说!

  「他者,一切有情」,不见他过,一切有情众生。「进言之,则包括有情无情,万事万物之一切法。一切无过,本自无染。清净本然,本自圆成」,这是《楞严经》上的话。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看出来一切无过,这是什么?佛眼看的、法身菩萨所看的,看到整个宇宙、看到十法界、看到六道轮回、看到阿鼻地狱众生都是清净本然。为什么说它清净本然?那个相是幻相,是梦幻泡影,堕落在里面的人他不知道,就像在作恶梦一样。这个人在作恶梦,旁边有修行人有定功,看到他梦中境界,知道那是个梦,受怎么样的苦还是一场梦,醒过来之后什么也没有。这个恶梦真的把他吓坏了,吓得一身冷汗,一觉醒过来之后,一场梦而已。三恶道是梦境,六道轮回是梦境,永嘉大师说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」,就是六道轮回,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醒过来之后六道没有了。醒过来是什么?醒过来是四圣法界,醒过来一看,看到什么?看到佛,看到菩萨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