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師都講經。你看日本人的著作不得了,《無量壽經》的著作叁十多種,中國《無量壽經》的著作兩種,遠遠比不上日本人,念老在這個批注裏頭引用日本的著作很多。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
  心量要拓開、要放大,要原諒一切造作惡業的衆生,決定不能夠輕慢他,對他要尊重。我們自己要做出好樣子,希望慢慢感化,他也能回頭。但是,深入經藏的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搞佛學不難,學佛真難!學佛跟佛學兩回事,這一定要知道。佛學院很多,是佛學,不是學佛。現在許多大學,哲學系裏開的有佛經課程,那都是佛學,不是學佛。方東美先生我佩服他,他是由佛學入門,最後學佛了,到晚年學佛了。中國人常說量大福大,跟什麼人都別計較。我常說,毀謗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、障礙我的人,都是善人、都是好人。爲什麼?他磨煉我,看我禁不禁得起考試,結果我考試統統及格,他們都是我的好老師。不給我這個機會,我怎麼知道境界提升了。所以你看,從換一個角度來看不都是好事嗎?沒壞事!德愈積愈厚。如果遇到障礙,心裏就有怨恨,那我們的德就愈來愈薄,就往下墮落,錯了!佛法是不斷向上提升,看一切衆生真的都是諸佛菩薩,無論他是善、他是惡。就跟夫子所說的,「叁人行必有我師」,叁人是我一個人,一個善、一個惡。善人,跟他學;惡人,看到惡好好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他也是我的老師。兩個老師是平等的,恭敬是平等的,禮拜是平等的,供養是平等的。只有一樣,稱贊,對于善的稱贊,對不善的一句話不說。除了不稱贊之外樣樣都做到,平等!

  念老這裏這個說法也很好,叁業當中當然最重要的是意業,是起心動念,這個非常重要,所以善護自己的念頭,這是正行。由于深契中道,正定常寂。這是功夫,這不是普通菩薩,普通菩薩做不到。深契中道是什麼?二邊不著,這心地不但清淨而且平等,心在定中。什麼叫定中?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外面的境界善,不生貪戀;外面境界不善,不生怨恨,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。境界都是在考驗的,看看你會不會受它幹擾,會不會受它影響,到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心就定了,這叫叁昧常寂。所以深契中道是因,這是看破,正定常寂這是果,這是真放下了。

  了達真源,遠離生滅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這不是普通人。了是明了,達是通達,真源是什麼?迷妄的根源。我們迷失了本性,什麼時候迷的?怎麼迷的?把這個東西都找出來,那就行了。這個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真很清楚,但是聽不懂。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怎麼迷的?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。這我們常聽,老生常談,講經的法師都會說,可是有沒有懂?不見得。爲什麼?他如果懂得他就遠離生滅了,他沒有遠離生滅,我們就知道他會講,他不懂。古來祖師大德這麼說我也這麼說,我這個說法有根據,有經典做根據,這哪裏會錯?真沒懂!

  那個一念不覺,爲什麼會一念不覺?幾時一念不覺?佛說了,無始。無始我們就誤會了,大概是時間太久太久,說不出來了,叫無始,意思都搞錯了。我們搞了這幾十年搞明白了,無始是什麼?根本沒有開始。這個以前老和尚沒有跟我們講過,以前老和尚跟我們講的一樣,很久很久、無量劫以前。事實,事實也是無量劫以前,但是不能這個說法,這個說法不是佛的意思,佛的意思,那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,沒有開始,所以它叫妄念。如果有開始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,它是個妄念,是一念迷惑。所以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舉的比喻,那個比喻好,「演若達多,迷頭認影」。要講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也不好懂,我們跟這個有非常接近的例子,舉這個例子大家就很好懂,一說都明白了。

  我們生長在抗戰時期,中日戰爭的時候,那一年民國二十六年,盧溝橋事變,那一年我十一歲,念小學。抗戰期間,小學五、六年級就是高小,五、六年級就有軍訓,因爲打仗,小學五、六年級就開始有軍訓,中學的時候童子軍都有軍訓。軍訓裏頭有緊急集合,這門課程常常是演練的,哨子一吹,叁分鍾,學生隊就要排好,趕到操場去排隊要排好,緊急集合。緊急集合的人,有些同學慌張,哨子一吹就迷了,服裝要整齊,他是整齊了,結果怎麼樣?到處慌張,人家問他幹什麼?你有沒有看到我帽子?到處問。人家把他頭上一指,你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?這叫迷頭認影。你看帽子都戴在頭上,他忘掉了,到處找帽子找得一身大汗,怕遲到,怕受處分,結果帽子戴頭上。佛說,那個無始無明就像這樣的。

  可是這一迷,他不會覺悟,覺悟就沒事了,覺悟就成佛了。可是這一迷之後,這一念迷沒有原因,但是他念念迷,他一直迷下去,那這就麻煩了,這就變成什麼?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輪回。現在要回頭,從理論上講,佛法告訴我們,只要你能夠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恢複了你的大覺、本覺,那是什麼?那成佛了。不起心動念是最難,如果這一點做不到,可以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你成菩薩;最低的,我能夠不執著,于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,你成阿羅漢,佛法叁個學位,第一個學位你拿到了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要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真幹,章嘉大師跟我講過很多遍,真幹就是放下。無論大乘小乘,無論是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沒有一個法門不講放下的。實際放下就是禅定,放下妄想、放下雜念。淨宗法門比一切法門最殊勝的地方,就是它有個很巧妙的方法讓你放下,不知不覺的放下,就是念佛。讓你心裏頭只念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其它的統統放下。實在說,一切念頭全放下,一般人做不到,那怎麼?保存一個念頭,一個念頭把其它念頭都擠出去,這法子妙,這就是念佛法門。我不是沒有念,有念,就一句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。

  善護口業是什麼?善護口業護得最圓滿的、最到家的,我們見過,鄉下老阿公、老阿婆,一天到晚拿著一串念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你跟他說什麼話,他跟你笑咪咪的,統統是阿彌陀佛回答你,他沒有第二句話。也不知道他聽懂了沒有,他就是笑咪咪的答複你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功夫到家了,確實把雜念,善念、惡念全都念掉了,都沒有了,就一句阿彌陀佛,他決定得生,而且往生的品位我想都很高,不是普通品位,這是修行裏頭上上乘的功夫。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他,好像他沒有知識;他不要知識,知識都是妄想、都是雜念,他不要,他就要一句阿彌陀佛。所以了不起,真實智慧!我們這裏叁個真實,真實之際、真實智慧、真實之利他全部都拿到了,走的時候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

  真正遠離生滅,就是對于一切生滅法不放在心上,這真離了。生滅兩個字就代表有爲法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有爲法就是有生有滅。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物質現象是生滅法,精神現象也是生滅法,自然現象還是個生滅法。不生不滅只有自性,自性沒有生滅,只有這是真的,其它的全是夢幻泡影。如果你真正了解、真正明白自然遠離,不再想這個東西了,不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,這就叫遠離生滅。你看,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,自自然然把一切煩惱,垢是染汙,這些染汙統統放下了。是以意業清淨無染,我們的心,意業就是心,心不造業了,清淨無染就是不造業。

  「意業清淨」,心清淨了,「身口隨之」,你的身跟口也跟著清淨。你看會用功的人抓到要點,只要心清淨了,身口不要管它,自然清淨;抓不到要點的人在身口上下功夫,心不清淨,所以他身口永遠也不清淨,只可以說程度降低一點,他做得不徹底。徹底一定要在心,心覺悟了,心不染了,再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口清淨了。「于口業雲不譏他過」。譏,譴責、毀謗,指責別人的過失,這個譏字含這麼多意思在裏頭,我們現在叫批評別人。「口業不譏他過者,實由于意業之不見他過也」,你心裏頭沒有別人的過失,你怎麼會去指責別人過失?心重要,所以我們要學。

  古人常講良心、良心,我們的心是非常善良的,善良的心不要把別人的過失放在我們心上;把別人的過失、不是放在自己心上,自己的心就變成別人的垃圾桶,不是冤枉嗎?自己的良心當作別人的垃圾桶,給自己帶來一身的罪孽。別人的罪孽放在我心上,我的心就是罪孽。我沒有罪業,把別人的罪業統統變成我的罪業,錯了,真錯了!爲什麼不把經典放在心上,不把佛菩薩放在心上?我們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錯了,大錯特錯!這一放在心上,你的身也錯了、口也錯了,叁業都麻煩,都不清淨。所以會修行的人把念頭管住,不容許自己有一個惡念。無論別人怎麼樣對待我,想讓我收集他的垃圾,我清楚,我決定不肯幹。這是修行的功夫,這是本事,有這個本事肯定有智慧。爲什麼?他把事情看穿了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永遠不當清道夫,不去收集垃圾。所以意業,心裏頭沒有別人的過失,你口裏頭怎麼會說!

  「他者,一切有情」,不見他過,一切有情衆生。「進言之,則包括有情無情,萬事萬物之一切法。一切無過,本自無染。清淨本然,本自圓成」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的話。什麼時候我們能真正看出來一切無過,這是什麼?佛眼看的、法身菩薩所看的,看到整個宇宙、看到十法界、看到六道輪回、看到阿鼻地獄衆生都是清淨本然。爲什麼說它清淨本然?那個相是幻相,是夢幻泡影,墮落在裏面的人他不知道,就像在作惡夢一樣。這個人在作惡夢,旁邊有修行人有定功,看到他夢中境界,知道那是個夢,受怎麼樣的苦還是一場夢,醒過來之後什麼也沒有。這個惡夢真的把他嚇壞了,嚇得一身冷汗,一覺醒過來之後,一場夢而已。叁惡道是夢境,六道輪回是夢境,永嘉大師說,「夢裏明明有六趣」,就是六道輪回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醒過來之後六道沒有了。醒過來是什麼?醒過來是四聖法界,醒過來一看,看到什麼?看到佛,看到菩薩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