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叁五集) 2012/3/9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23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,第五百七十一頁第七行:
「通禁製止爲律,造作有相名儀」,這是《行事鈔》裏面對于戒律兩個字的定義。通就是一般的、普通的,是共同的,也就是必須要遵守基本的戒律;不管你是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都要遵守,這叫通。禁止,就是許多事情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做的,不能殺生、不能偷盜、不能邪行,這都屬于叫禁戒,不妄語。十善業道是根本戒,雖然它不是戒律,它是戒律的根本。如果十善業道做不到,戒律就全都是假的,因爲沒有一條你能做得到的。學戒律,也就是學做人、學作佛,從哪裏做起?真要從《弟子規》做起。《弟子規》做不到、《感應篇》做不到,十善業就做不到,十善業的根本是在《弟子規》。所以現在爲什麼戒律完了、佛法衰了,原因就是人不想學好。真正想學好,《弟子規》就是好,《弟子規》是十善業道的根基。隋唐時代祖師大德爲什麼把小乘戒不學了,中國學大乘,大乘沒有小乘,沒有根。我們老祖宗有智慧,用儒跟道來代替。儒、道是中國本土的,是我們幾千年習慣在學習的,它所說的、它的精神、它的方法,跟十善業道完全相同。所以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代替了小乘,有這個基礎,十善業道就落實了,根就紮下去了。
所以古時候的佛教是有根的,是有生機的,活活潑潑的。今天的佛教,無論在家、出家,根沒有了,不願意學,不想學它東西。如果這個東西疏忽掉,你將來學得再高,學得能講《華嚴》、能講《法華》,都是屬于佛學,與學佛根本不相幹,將來的果報,說老實話還是在叁途。爲什麼一生弘法利生還墮地獄?因爲你把佛法的根毀掉了。弘揚佛法,如果把根搞起來,你是個小法師默默無聞的,沒人知道你,但是你把佛法的根救起來了。你將來往生是上輩上生,你的功德太大了,你救了佛教,這是做真的。廢棄了根本,搞這個枝葉花果,像瓶上的插花,很好看,假的,幾天就死了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要用冷靜的頭腦、智慧的眼光,就是佛法講的定、慧,有定有慧你才能看到真相,沒有定慧你看不到。無論世出世間的學術,只要是心浮氣躁,他就看不到真實。本經裏面所講的叁個真實,有沒有看到?真實之際、真實智慧、真實之利,沒有看到,一個都沒看到。什麼原因?我們沒有根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世間人都知道災難在眼前,怎麼度過?沒有根不能度過。有根,縱然沒有成就也能度過,不從根本只求枝末這錯誤的。所以佛叫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,這就是持戒。落實在生活上,這個造作有相,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在我們行爲當中,這叫儀,儀就是規矩。再進一步說,就是一切大衆的好樣子,這是儀。
所以「綜上之意,依止戒律,體現于行儀」,這叫做律儀。「又律儀戒者,乃叁聚淨戒之一」,是叁聚淨戒裏頭的根本,叁聚淨戒是律儀戒的擴充、延伸,是這個意思。但是延伸、擴充,佛沒有文字留下來,那是智慧,是你的德行。你有德、有智慧、有慈悲,你就能把佛的戒律擴充遍法界虛空界。律儀戒這是有文字的,有五戒、有八戒,八關齋戒就屬于八戒,出家、在家統統要學的;十戒是出家學的,沙彌的十戒;具足戒,這是比丘戒跟菩薩戒。這是一切的戒律,有文字記載的。我們現在必須要認清楚,蕅益大師明末清初的人,他出生在明朝末年,圓寂在清朝。這位老人是有名研究戒律的,淨土宗的祖師,他深入律藏。近代有一位大德學他,弘一大師,也是在律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,念佛求生淨土的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,他自己受了比丘戒之後就退戒,一生受持沙彌十戒跟菩薩戒。所以很多文字裏面落款,他是菩薩戒沙彌,不敢稱比丘。他的學生,就是他的傳人成時法師,蕅益大師所有著作流傳下來是成時大師的功勞,他把它整理、刻版、流通。老師稱沙彌,學生就不敢稱沙彌,成時自稱菩薩戒出家優婆塞。這種稱呼弘一大師有,弘一大師有的時候他也寫出家優婆塞。這是什麼?名正言順。
我們的身分,說老實話確確實實出家優婆塞,名不正則言不順,我們對于沙彌十戒、二十四門威儀做不到,連《弟子規》都做不到。如果誠敬心稍微欠缺一點,我們一生所做的工作是佛學,是知識的層面,與學佛不相幹。佛法是戒定慧叁學,沒有戒定慧就不是佛法,那是世間的佛學,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。佛法淪爲世間的佛學,佛法在這個世間就絕滅了!我們要想把佛法再延續下去,讓正法久住,從什麼地方做?就不能不認真去紮叁個根、四個根,出家紮四個根。這是第一優先,先決條件,你是爲弘法利生。如果你要爲求生淨土,那就一句彌陀,老實念佛,你決定生淨土。對于正法久住、續佛慧命我們能力做不到,這情有可原,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,做不到,求生淨土可以。這是真正的正法,這就是說既然不能兼善天下,只好獨善其身。往生淨土是獨善其身,他是大乘,他不是小乘,他不是不度衆生,他做不到。
戒律爲什麼做不到?《弟子規》是根本戒,根本的根本,爲什麼做不到?煩惱、習氣太重。煩惱、習氣是多生多劫累積下來的,這一生沒有能力斷掉,佛菩薩會原諒你。你到極樂世界再好好的修,修成之後再滿你自己的願望,你再住持正法、弘法利生。所以自己,古人講得好,量力行事,我自己要衡量一下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,有多大的智慧、多大的德行、多大的能力,自己知道,超過了是絕對做不到的。真正要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,你說那四個根多重要,怎麼樣也得把它落實,真正做到。我把四個根做到了,我能不能往生?你要是真信、真願,你一生就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。別人不知道你,佛菩薩知道你,阿彌陀佛知道,你那個一念等于別人念一輩子,一念相應一念佛。你的功德大,你救了佛教,你救了正法,諸佛菩薩都感謝你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你確實做出了個好榜樣,這個榜樣可以複興佛法,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,還有什麼問題!但這真難修,佛法講講容易,做太難了。《弟子規》幾個人做到?今天把《弟子規》做到那就是聖人。《弟子規》是戒,落實在生活叫儀,就是叁教基本的律儀,決定不能忽視。
要用智能去解釋,《弟子規》文字不多,看起來好像不深,實際上是博大精深。頭一句,這是基礎的基礎、根本的根本,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,這什麼意思?父母是個代表的,是個代表的人,他叫我,我趕快答應,這表示恭敬。父母指誰?大乘《菩薩戒經》裏面說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。這就擴大了,所有一切衆生呼我,我就要用對父母呼我的態度去應。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我們老祖宗說的是「本性本善」。前面我們讀過,十善業道,大乘菩薩展開來八萬四千法門,《弟子規》展開是不是八萬四千法門?是!一點都沒錯。小乘展開是叁千威儀。你就曉得,《弟子規》字字句句都充滿八萬四千法門、都充滿無量法門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在它之外,你才真正體會到它不可思議。
我們過去曾經學過賢首國師的《還源觀》,《還源觀》上給我們講依正叁種周遍,第一種「周遍法界」,《弟子規》這一句周遍法界,一句周遍,句句周遍。「出生無盡」,相應的出生無盡的功德,不相應的出生無盡的業報。然後你就曉得,佛菩薩所說的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。哪一法不是究竟圓滿?法法皆是。世出世間聖賢之道一定要從恭敬當中去學習,至誠恭敬你就學到了;沒有至誠、沒有恭敬,你看不到、你聽不到、你接觸不到,你怎麼學法?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,所以聖賢教育沒有不重視戒律的,儒家不叫戒律,叫禮。
第二種,「攝善法戒。以修一切善法爲戒」。這就沒有條文,你對于什麼叫善,你要有正確的概念。什麼是善法?真正利益一切衆生的法叫善法,而不是自利的。自利利他也是善,裏面摻上個自利,不善,善中還夾雜著不善。完全沒有自利,這純善,完全沒有自利,給諸位說就是圓滿的自利。爲什麼?自他是一不是二,利他才是真正自利。這是大乘教裏頭,首先把這個概念就告訴你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所以利他才是真正自利。譬如我們的身體,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我們身體裏,組織身體是細胞,細胞就是我們的身體。我身體有多少細胞?科學家概略估計大概是五十兆。五十兆個細胞,這細胞說我只利益自己,不利益別的細胞,你說它自己真得利益了嗎?這一個細胞活了,別的細胞都死掉,它也活不成。它要能想到,我一點點利益,想到我全體的細胞統統都有利益,都活了,它也就活了。你得懂得這個道理。
念念想到天下衆生,他跟我是一體,他們自私自利是他迷了,他不知道事實真相,我沒有知道事實真相之前跟他是一般見識。現在我明白、我覺悟了,覺悟了之後才知道,一切諸法跟我是什麼關系?是一體。所以,佛、菩薩沒有自私的念頭,包括阿羅漢,起心動念想一切苦難衆生,起心動念想到今天的地球,靠近我們最近的,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我們如何幫助他,能夠讓他回頭、能夠讓他如法?這就是無量功德。如果沒有這個心態,造一切善法還是業報。念老在此地給我們解釋這段經文,把意業放在最前面,有道理。經文,意業是在最後一段,他解釋,頭一段解釋意業。起心動念重要,起的是什麼心、動的是什麼念?有沒有智慧?有沒有誠意?這是學習聖賢教誨的基本心態。
修一切善法,譬如我們見到的,抽煙,這是不是善法?戒律裏頭沒有。所以有些出家人抽煙,我不犯戒,戒上沒說,抽煙不犯戒。抽煙已經不是善法,對你本身有傷害的,出家人叼個煙卷也不好看,也叫人輕視,這是不善的。雖然佛沒有說,我們不抽煙,這叫攝一切善法戒。律儀戒上沒有,善法戒你犯了,這是不善。諸如這一類的事情很多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