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看到聲聞、緣覺,六道不見了,這是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還是一場夢,不是惡夢,是好夢,依舊在作夢。再一次醒過來真醒過來了,十法界沒有了,你見到一真法界,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生到實報莊嚴土,這叫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都住在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是極樂世界。
這一句話,引用《楞嚴經》上的,萬事萬物之一切法,一切無過,過在哪裏?過在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,我們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見到一切無過。分別執著是我們自己的嚴重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這兩種煩惱斷掉了,我們今天講放下了,你就是菩薩;兩種不能同時放下,放下一種,你就是阿羅漢、就是辟支佛,不執著了。執著最粗、最明顯,分別比較微細,起心動念是極微細。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就是不執著了,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余土,他不是凡聖同居土。《楞嚴經》上這句話非常有名,「清淨本然,本自圓成」。
「如首楞嚴義爲一切事究竟堅固」。這一句是翻譯首楞嚴,首楞嚴是梵語,首楞嚴是什麼意思?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。這句話意思很深。一切事的現象是生滅法,一切事的理體是自性,所以從自性上看它究竟堅固。要看自性,不要看假相,因爲假相是生滅法,那你就在現象裏頭見性了,這是什麼人?禅宗裏面說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就是這個境界。見性見到什麼?見到一切事相究竟堅固。「又如《圓覺》」,《圓覺經》的境界跟《楞嚴》相當。你看這《圓覺經》上一句話,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,俱是梵行」,平等的及不平等的,戒是對治淫的,定是對治怒的,慧是對治癡的,怎麼可能說戒定慧就是淫怒癡?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,伐蘇蜜多女是淫,甘露火王是怒,是瞋怒,勝熱婆羅門是愚癡,這叁位善知識,善財童子去參訪,戒定慧的圓滿。在哪裏圓滿?在這個境界裏頭圓滿了。爲什麼?他不起心不動念,他就圓滿了。不起心不動念萬法平等、萬法一如,這境界高!法身菩薩禁得起考驗,極端對立的裏面他不起心不動念,不起心不動念,萬法一如。
我們在讀《華嚴經》,這叁位善友,我們看到善財童子有禮拜、有禮敬,沒有贊歎。其它的善知識有禮敬、有贊歎、有供養,這叁位有禮敬,沒有贊歎,有供養,就差的沒有贊歎,這裏頭表法意思很深。這個德,淫怒癡的德是密法,不是顯法,是見性的人得真實受用,沒有見性的人決定不行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爲著沒有明心見性的,所以不贊歎,決定不鼓勵人去學習。普通的人煩惱習氣沒斷,你接觸他造罪業,叁途果報!淫是餓鬼道,怒是地獄道,癡是畜生道,造這個業,叁惡道去了。見性的菩薩,他不起心不動念,不分別不執著,他沒有造業,他完全是淨業,他沒有一點汙染。
我跟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告訴我,密宗裏頭大法不是一般人能學的,告訴我,學密必須把顯教學通了;也就是說,在顯教裏頭開悟了,密是加行,幫助你快速成佛。什麼人有資格學密?老師告訴我,菩薩不學密不能成佛,一定要學。什麼時候?別教登地,初地以上,他就學這個法門,十地菩薩;那在圓教,初住以上,《華嚴經》上初住以上,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。密沒有別的,就是一般生活事上你統統禁得起考驗,無論什麼境界,善境界、惡境界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,這就成佛;還要起心動念,你墮落了。所以我們明了,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,他告訴我,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今天六十年,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,全國只有六個人,往後大概學禅、學密的都不能成就,根器已經沒有了,他說將來唯一能成就的只有念佛求生淨土。他自己給我們示現,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是念佛,不是念咒,不是用密宗的方法。一天,告訴我,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半年往生了。他學禅、學密、學淨土,也學教,最後完全歸到淨土,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。
「又」,這也是《圓覺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煩惱,畢竟解脫。是故一切平等,無有可譏者」。這個道理深!爲什麼諸佛如來對于惡道衆生都尊重,都沒有譏嫌,爲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過一句話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你要看他的本來,他本來是佛。現在雖然迷惑,他會覺悟的,他會回頭的。我們如果有真實智慧、有真實方便可以幫助他,沒有這個能力,隨他自己去,他自己會回頭。所以我們在分享教理的時候曾經多次說過,你這一生造的善業,你到人間天上去享福,那是什麼?善業要消掉。你造了很多惡業,你到餓鬼、地獄、畜生去消惡業。善業、惡業統統消掉,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業。換句話說,叁善道跟叁惡道是平等的,都是消業的,好事,不是壞事,你造的業不消掉怎麼行!你真正懂得、明白了,善惡業都不能造,爲什麼?出不了六道輪回。菩薩怎樣教我們?教我們修淨業。淨業是什麼?善業不著善業的相,不要著相,你的業叫淨業,惡業不著惡業的相,真正做到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離相是禅定的功夫!念佛也行,心裏頭確確實實只有這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。行善不著相,叁輪體空;造惡也不著相,也是叁輪體空,事情過了,心裏頭痕迹都不落。這個道理很深。是故一切平等,無有可譏者。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一切衆生平等,一切萬法平等,善惡平等,邪正平等,衆生跟佛平等,沒有可譏的。這個道理要真正懂了,你就常生歡喜心,跟諸佛如來一樣。與一切衆生相處,自己謙卑,禮敬、稱贊別人,一定現這種相,這教化衆生,給衆生做最好的榜樣。
下面第二句,『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』。律是戒律,儀是儀則,儀是威儀;則,我們現在說原則、規則。《大乘義章》第十卷說,「言律儀者,製惡之法,說名爲律」,就是戒律,「行依律戒,故號律儀」,這把名相做了個解釋。戒律的用意在哪裏?防非止惡。這後頭說它的大意,「所謂爲律儀者,防惡止非之法,稱爲戒律」,它是一種預防,叫你不要做。譬如五戒,這就是律,戒律。戒律跟善兩樁事情。十善裏頭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行、不妄語、不惡口,這是善,不是戒,人必須要遵守的。五戒開頭也是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戒歸戒,善歸善,如果你沒有受戒,你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你造的是不善業,你沒有犯戒,你沒有受戒。如果你受了戒,造了不善又犯了戒是兩重罪過、雙重罪過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我過去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,跟他老人家相處是一生,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念著老人,回到臺灣一定去看他。這個老人告訴我們,戒律跟威儀是學佛的根本,而十善是做人的根本。五戒跟十善裏面相同的地方,那說明作佛的根本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上,人都沒有做好,怎麼能學佛?五戒比十善講得更微細,《戒律全書》裏頭祖師大德說得很清楚。十善是佛門的根本法,小乘能夠把十善擴展到叁千條。十善每一條都具足其它的九條,這就成爲一百條;一百條裏頭,每一條又具足圓滿的十條。愈分愈細,分到八萬四千菩薩細行,分到叁千是阿羅漢能做到的,菩薩能做到的八萬四千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佛像,佛像的上面,圓光的頂上,寫了叁個字。這叁個字多半是用梵文寫的,也有用藏文寫的,現在中文也有,它的發音叫「唵阿吽」。這叁個字什麼意思?就是十善業。也可以說,十善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;換句話說,只有佛才能把十善做到究竟圓滿,菩薩還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我們不能小看它,不學戒律不知道,學了戒律才曉得。
現在佛法衰了,原因是什麼?戒律丟掉了,十善丟掉了,研究經教都變成了知識,不是智能,你能說你做不到。自己沒有做到,說也說不清楚,要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必須自己做到,自己有真正實習的功夫,做就是實習,你才能講得出來。所以受戒,章嘉大師告訴我,戒律受了要不能持就不能受,爲什麼?天天破戒、天天犯戒,你這個罪、這個帳怎麼算法?讓我們想起蕅益大師,受完戒之後,他自己在佛前面把比丘戒退了,他只接受沙彌戒跟菩薩戒,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,這是對的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你真正能夠做到一條,這條戒你就受了。佛菩薩知道,人不知道,受了做不到不行。五戒能做一條我就受它一條,沒有出家,少分優婆塞;五戒我能做到叁條,多分優婆塞;五條都具足叫具足優婆塞,這是對的,這是正確的。有很多人把受戒當兒戲,受菩薩戒,美其名我是菩薩,在法會當中我可以搭衣了,我是菩薩了,不知道麻煩事情很多。
我們要記住,谛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,谛閑老法師是給他剃頭,現了出家相,他沒受戒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告訴他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一直念下去准有好處。他念了叁年,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老和尚對他的贊歎,弘宗研教的善知識不如你。弘宗是禅宗的大德,研教是說講經說法的法師,比不上你;名山寶剎的方丈、住持也比不上你。你看人家往生,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,等谛閑法師替他辦後事。記住,沒受戒。名義上沒有受戒,他戒有沒有受持到?他全都受持到了,他心裏一句阿彌陀佛沒雜念了,十善、五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他統圓滿了。這是章嘉大師講的標准,做到了,真受了。沒戒牒,世間人不承認,佛菩薩承認;你拿了一大堆戒牒,世間人承認,佛菩薩不承認。所以戒,最重要是心地戒品,你心裏頭真有。斷一切惡,行一切善,沒有利己(利益自己),念念是利益衆生,念念是正法久住,不爲自己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不爲自己求安樂,但願衆生得離苦」,這個重要。所以律儀是防惡止非之法,這就是戒律,是預防,讓你常常想著,決定不能違犯,用意在此地。
現在這個社會,出家人也一樣,完全靠自己,爲什麼?沒有人幹涉你,沒有人管你。現在這個社會,是父母不能管兒女,老師不能管學生,出家人也是一樣的,說師父收了幾個徒弟能管?不能。你要把他惹煩了,他真的把你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