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莊嚴寶-大乘菩提道次第論·第十七章 般若波羅蜜多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不作意,結跏趺坐……等。”

  如修大手印加行一般。至于修(大手印)定之方法,則祥于大手印諸引導法中:心不住有,不住無,不住取舍,無任何作意,無任何努力適然而住。如谛洛巴祖師雲:

  “不思不想不識取,不修不觀住本然。”

  心性休息(口訣)雲:

  “子兮!誠谛聽:汝之妄念境,于我不能縛,故亦無解脫,噫唏!應無整無修無散亂,安住本然境,蘇息汝疲勞。”

  龍樹菩薩雲:

  “如彼大象獸,春情激發後,心情恬恬然,不去亦不來,安然閑散住,我能知此意,夫複何所求?……”

  又曰:

  “無任何分別,亦不思一切,無作無修整,自然寬松住,

  此無修整者,自然趨無生,叁世諸如來,同行此一道!”

  山岩自在(日去汪學)雲:

  “不觀任人之過失,一切不著而修觀,不求覺受及相應,

  雖雲修觀實無修,亦不懈怠無所事,明念時時常相續。”

  習禅成就論雲:

  “修者一無所修也,言語權宜說修耳!”

  薩惹哈雲:

  “于任何起貪,立即舍棄之!悟境開顯時,

  一切皆是“它”!除了它以外,還有何可悟?”

  阿底峽尊者雲:

  “甚深離戲此真如,光明無作亦無爲,不生不滅本來淨,

  自性即是般涅磐,法性離邊無中間,超越心意及妄念,

  心地明朗無翳障,不落沈掉而修觀,………

  離諸戲論此法性,無識離戲而修觀。”

  這樣的安住,才是無錯謬的般若波羅蜜多之修觀方便。般若七百頌雲:

  “于任何法不取、不持、不舍,才是般若波羅蜜多之修觀方法。于任何法皆不住,才是般若波羅蜜之修觀的方法,于任何法皆無想無緣,才是般若波羅蜜多之修觀方法!”

  般若八千頌雲:

  “般若波羅蜜多之修觀者,無任何可修也。般若波羅蜜多之觀法,即是觀虛空也。”

  然則,觀虛空究竟是怎樣去觀呢?同經雲:

  “虛空無想念故,般若波羅蜜亦無想念。”

  聖集頌雲:

  “生與無生二俱不想,是般若波羅蜜多最勝行。”

  語自在法師雲:

  “不去想能想之事,亦不去想不可想之事,想與不想二俱不想,這樣才能洞見空性。”

  若問:“怎樣才能洞見空性呢?”集真實法經雲:

  “見空性者一無所也!薄伽梵不見一切法,乃是真見也。……若不見一法,是名見真如。”

  中觀攝義雲:

  “若能洞見無所見,經說是爲甚深法。”

  聖集頌雲:

  “衆人皆說見虛空,應審虛空如何見,如是見法如來教。”

  又,(在日常各種行止之後得位中)應觀一切如幻化,心住如幻觀而行布施等善行積聚資糧(則必有進益也)。

  聖集頌雲:

  “若知此身心,實皆如幻化,幻化與身心,無絲毫差異,

  超離諸識見,行止皆寂靜,此即般若教,最勝之行法。”

  叁昧王經雲:

  “我以如幻法,變現諸化身,變象馬車乘,以及種種物,

  諸物雖顯現,實際無所有,應知一切法,實皆如幻化。”

  真實行經雲:

  “心持明念無分別,諸福德行亦不斷。”

  如果這樣去修觀,就能使定中與動中,打成一片,即禅定與日用合一無間,這樣就能斷舍貪心及癡慢了。爲什麼自己無論是在禅定中或在行動中,都不會起貪心了呢?因爲明白了法之自性的緣故。如果能在勝義空性般若波羅蜜中安住片刻,其功德要遠用過聞誦正法,或布施等善根無量倍數。開顯真實性經雲:

  “舍利弗!若有衆生以一劫之時,聽聞佛法,或有衆生以彈指頃修觀真實義叁昧,後者福德遠勝前者。是故舍利弗,汝應精勤爲衆解說真實義叁昧。舍利弗!應知諸佛所授記,一切菩薩皆依此叁昧而住。”

  廣大證覺經雲:

  “若以片刻時,安住空性定,其福尤勝彼,供養叁界衆。”

  大頂髻經雲:

  “以衆多劫修習聞思,不如一日修真實法,其福勝前。何以故?依此行持離生死道日疏遠故。”

  起信經雲:

  “叁界衆生,盡其形壽,以所有資具而行善事積勝資糧,不如一瑜伽士,以一座時修觀空性,其福勝前。”

  這是說,此心若不能住于空性,則僅靠其他善業,是不能得到解脫的。說諸法不生經雲:

  “長時持淨戒,多劫習禅觀,若不了實性,仍難獲解說,

  若人能了知,畢竟空妙義,則于一切時,于諸法無貪。…

  地藏十輪經雲:

  “由修叁昧故,能斷諸疑惑,舍此無他道,習禅最殊勝,智者應勤習”

  同經又雲:

  “經于劫數,于諸經法書寫、讀誦、持受、聽聞,爲他解說,不如一日修觀(空性),其福勝前。”

  一個人如果對空性有了契悟,則一切佛法皆攝歸其中矣!例如:空性也可以說,就是叁皈依。無暖請問經雲:

  “如菩薩知一切法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;如如來知非色、非相、非法;如實見真如(隨順如是般若義者),即是以恬適心皈依佛也。”

  “如來法性者即是法界也,法界者遍滿一切諸法者也。若能隨順證見一切法法性,即是以恬適心皈依法也。”

  “依法界無爲而修觀,依聲聞乘無爲而修觀,或不依者爲,不依無爲,以恬適心(隨順般若)是爲皈依僧也。”

  發菩提心也可以說,就是般若彼羅蜜多。發大心經雲:

  “迦葉!一切法如虛空無性相,本來光明清淨,此即發菩提心也!”

  (密宗修法)生起次第中,觀佛身及持誦真言等,若有般若才是完整的。喜金剛續雲:

  “無有能修與所修,無佛亦無有真言,遠離一切戲論中,

  佛與真言皆安立,五方五佛即在斯。”

  桑結襄經雲:

  “塑像與影像,何能生瑜伽,勤修菩提心,方能成真佛。”

  金剛遊戲續雲:

  “真言之定義,如來心是也,法心之要也,法界實性也。”

  火供(護摩)亦可攝于般若中。密甘露王續雲:

  “作火供法者,爲得成就故,爲息妄念故,燒柴焚物等,何得名火供。”

  六種波羅蜜多亦攝于般若中。金剛叁昧經雲:

  “若幹空性無動搖,六波羅蜜盡攝之。”

  梵王勝心請問經雲:

  “不加思想即布施,不依名言即持戒,不予細究即忍辱,

  不取不舍即精進,不貪不著即禅定,無有分別即般若。”

  城藏經雲:

  “智者若觀空性法,不依不住諸世間,

  亦不住于諸有中,此即清淨持戒行。”

  同經雲:

  “一切法平等一味,無相,空,其心于一切法無住無著,是名忍辱,具大利益……若有智者,欲行精進,應于長時斷舍一切貪念,其心無住無著,此即真實耕耘福田也,爲利一切衆生,今得安樂故,應修禅定。舍棄一切重擔,降伏一切煩惱,如是行者是真實智者。”

  禮拜亦攝于般若波羅蜜中,虛空寶經雲:

  “譬如將水灌入水,或以酥油注酥油,

  自見自明智之時,此見即是真禮拜。”

  若具足般若,供養亦在其中。父母谒見經雲:

  “若能依止空性法,于如來境生雀躍,

  此是能仁最勝供,無有較此更勝者。”

  甘露秘重續雲:

  “香花等供養,非真正上供,若能調自心,是爲最上供。”

  若具足般若,忏悔罪業亦在其中矣!清淨業經雲:

  “若欲行忏悔,應以正直心,觀察實相義,善觀真如理,是最勝忏悔。”

  守護戒律及叁昧耶,亦可攝于般若之中。天子請問經雲:

  “戒與非戒二俱無貪亦無著相,

  是名涅磐之我是極清淨戒也。”

  十輪經雲:

  “住于家室,不剃須發,不著法衣,亦不受戒,惟具足聖谛法性,我說此人是勝義比丘。”

  極無住續雲:

  “若能常食彼,無整相續食,此人能滿足,一切宗派義,

  諸愚蒙不見,依語言名句,內外一切法,皆是自心也。”

  薩惹哈雲:

  “讀經即是此,持經亦是此,修觀亦是此,心中若執法,

  則乖般若教,以有相之見,不能見般若。”

  般若亦攝供物食事等法行,秘密甘露王續雲:

  “食事供物等,種種供養行,皆歸于心性,內外一切法,莫不攝于心。”

  問曰:“如果只是觀體性或心性,則一切佛法皆攝于其中,那麼佛法中說了許多的方便次第法等等,又是什麼緣故呢?”

  答曰:“那是爲了權巧接引那些迷于實相的下根衆生的緣故。”

  顯智莊嚴經雲:

  “說因緣關聯,次第趨入法,是爲愚蒙人,方便權說故,俱生成就法,何有諸次第?”

  但卻頓蔣續雲:

  “我者等虛空,常住解脫中。”

  虛空寶經雲:

  “在未能趨入法界大海之前,言地、道,次第等法;尚說得過去,一旦抵達了法界大海之後,地、道等法就一點蹤迹都沒有了。那是還有可行的地道次第呢?”

  阿底峽尊者說:

  “專心修觀禅定時,不作身口等善業。”

  修般若之證驗者:

  行人修習般若之相應相,有下面幾種:

  (一)自然會對善業較前精進。

  (二)煩惱自然會減輕。

  (叁)對(定慧之)成就會努力去爭取。

  (四)舍棄一切散亂諸作業。

  (五)對此世之一切不貪不著。

  寶蔓經雲:

  “由修空性故,自然勤善業……”

  修般若之果報

  修般若之果報可分兩種:一是究竟的果報,一是暫時的果報。前者指獲證無上菩提。如般若七百頌雲:

  “文殊!若修習般若波羅蜜多,菩薩摩河薩當速疾證得阿*褥*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
  暫時的果報則是能夠産生一切善樂之適意福果。聖集頌雲:

  “佛陀及佛子,聲聞並緣覺,天及王人等,並一切衆生,

  所享諸快樂,及一切福報,皆由勝般若,波羅蜜多生!”

  

《解脫莊嚴寶-大乘菩提道次第論·第十七章 般若波羅蜜多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