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庄严宝-大乘菩提道次第论·第十七章 般若波罗蜜多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存在的),这个道理可以由圣教量,现量又比喻三方面来予以说明。

  第一根据圣教量来说:华严经云:

  “佛子汝应和,三界惟心造!”

  楞伽经云:

  “习气所惑心,变现似外境,彼境实空无,

  认彼心所变,外境为实有,是错谬颠倒。”

  第二;依现量来说明:可如下面:

  宗:外境实为自心之迷谬显现,

  因:实无而显有故,

  喻:如人角,或心所观察之果树等。

  又,显现的东西不定是实有的,因习气串习之力而心有所现而变似外境,故于世俗谛中,有六道之似外境显现。但此皆为迷乱心之变现,并非实有,如梦幻梦。或谓:此能缘之心自明自知,我们都当下清清楚楚的觉得其存在的呀!答曰:“不然!”其理由有三:

  (一)因为心亦是一种“刹那法”(才起就灭),故非实有。

  (二)任何人看心时,亦不见有任何实体。

  (三)境空故心亦空。

  现在讨论第一项理由:质曰:“你的所认为的自知自明之心,是存在于一刹那呢?还是存在于多刹呢?若是承认存在于一刹那中,那么此刹那中是否有过、现、未三个阶段呢?若是承认如此,则违背刹那之根本义,就变成为多刹那了。”宝蔓论云:

  “刹那亦有边际故,亦应具足过现未,

  一刹那中若有三,世间何能住刹那!”

  如果说一刹那中没有过现未,那么刹那就成为无实原了,刹那既不能成立,心亦不能成立了。

  如果说只承认心存在于刹那中,那么也不应理。因为,多刹那是由一刹那所累积而来。一刹那若不能成立,多刹那自然也不能成立了。多刹那既不能成立,心存在于多刹那中的主张,也不能成立了。

  第二项理由:应仔细观察并找寻此心住于身中之何处?心住在身体之外吗?之内吗?当中吗?住在身体的上部或下部吗?此心有形状和颜色吗,在没有获得决定的了解前,继续去观寻。遵照口诀之观寻次第由头到足等,仔细去观察。但无论怎样去观察也找不到,得不一心之实体,心之形状色彩体相等等一点也见不到。这并不是有其物而我不能见到或得到;这个能观察能寻觅的心,本身就是离一切境的,超乎言说知识以外的。因此无论怎样去观察寻觅也一无所见。大迦叶请问经云:

  “迦叶!心不住内,亦不住外,亦不住二者之中。迦叶!此心无可观,无可示,无可依,无所显现,无所知觉,无所住处。迦叶!心者一切诸佛不见、未见、亦不得见也。”

  持正法经云:

  “此心甚虚妄,空幻无有实,是故不可执,此心为实有,

  体性本空故。体性空寂法,云何成实有,宇宙一切法,

  皆由妄想成,如是之自性,本离有无边,亦即诸智者,

  所行之中道,法性本空义,即是菩提道,我说如是法,(开晓诸群生)”

  不动法性经云:

  “一切法自性不生,体性不住,高一切业作、诸边,超越知与不知之行境。”

  因此既然任何人皆未见此心(有实体),则所谓“自明”,“自知”之说,就没有什么意义了。入菩萨行论云:

  “若少许法亦不见,何有明与不明焉?

  如道石女子相貌,虽有言说无义理。”

  谛洛巴祖师云:

  “噫唏!此自明智者,远超一切语言道,心识意念不能及!”

  第三项理由;如上所说,外之色等诸境不存在故,能执此色境之心识也就不存在了。说法界自性无分别经云:

  “此心非青,非黄,非白,非赭,非水晶色,非实,非不实,非常,非非常,非色,非非色,如是各各审观,乃知此心,无色,无可示,无所显现,无诸障碍,亦无分别;不住于内,不住于外,不住中间,此心清净不可得,无所解脱,亦即法界自性。”

  入菩萨行论云:

  “若无所知镜,能知何由立,是故境若无,心亦不能有。”

  以上破执内心为实体毕。

  第二:破执诸法为实无

  若言:“诚如所言人我与法我二者皆无实体,但若承认有一无实体之心存在,则是否可以呢?”答曰:“无实体就是无法可言的意思。无实体的(一种)解释是:人法二我或心,先前存在,后来不存在了,在这个意义来说是可以的。但如果人法二我或心根本就不存在,全无自体,则所谓的有实体无实体就毫无意义了。本来就不存在,则超乎有无实体之两边了。”萨惹哈说:

  “执实有者笨似猪,执实无者笨于猪。”

  楞伽经云:

  “外境非有亦非无,心亦远离一切相,

  解脱一切知见己,此即无生之面貌。”

  宝蔓论云:

  “实体若皆不可得,无有实体云何立?”第三:执空之过患

  问曰:“诚如上言,执诸事法实有乃轮回之根,但若观诸法无体,则岂非趋向解脱乎?”答曰:“执无之过,实远对于执有者!”如前所引萨惹哈句云:

  “执实有者笨似猪,执实无者笨于猪。”

  宝积经云:

  “迦叶!若有众生起有见如须弥山,若有众生以增上慢而错解空性见者,我说前者胜于后者。”

  又经云:

  “不能善观空性者,诸小慧人成堕负。”

  中观颂云:

  “或有空性见,是不可救者。”

  云何不可救药?譬如害某种病需要清涤之药来净除。但疾病与药物二者皆需清涤于体外才能痊愈。如果只是把疾病清除了,但药物却未消融(排出体外),则病人还是不能痊愈,甚至会死亡的。同理,执事物实有之见,依修观空性可以净除。但如果执持空性,则亦会趋入顽空而堕入恶道。宝蔓论云:

  “执有之人生兽道,执无之人堕恶道。”

  因此,(若不能善会空性,则)执无之过患较执有更大也。

  第四:有无二者同时皆执之过患

  如果同时执有亦执无,则同时堕入有无二边,亦成过患。

  中论云:

  “有者即常见,无者即断见。”

  堕入常见或断见即是愚蒙,愚蒙之人是很难解脱于轮回的。宝蔓论云:

  “此世为幻境,如阳焰无实,若执彼为有,或执彼为无,皆是愚蒙者,不能得解脱。”

  第五:论解脱之道

  问曰:“然则怎样才能解脱呢?”

  答“依不堕诸边之中道则能解脱了!”

  宝蔓论云:

  “如量知实相,不依有无边,则能获解脱。”

  中观论云:

  “是故有智人,不住有无边。”

  然则,怎样才是离有无二边之中道呢?宝积经云:

  “迦叶!菩萨云何如是修持佛法?应依中道,于诸法实相而能悟入。迦叶!云何依中道悟入诸法实相?迦叶!常是边,无常是一边,此二边之间者无可观,无可示,无可显,无可见,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。迦叶!我者为一边,无我为一边,如是类推……迦叶!轮回为一边,涅磐为一边,此二边之中,无可观,无可示,无可显,无可见,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。”

  寂天论师云:

  “心不在内不在外,亦不住于任何处,不在诸法亦不离,无有丝毫有法故,

  众生本来住涅磐。”

  不于二边作分别,趋入中道,亦应知道“中道”本身亦无可观察(无建立)。要点是于“中道之知”亦须超脱,住于超离心意之境。阿底峡尊者说:

  “过去之心已灭,无复存在,未来之心尚未生,所以也不存在,现在之心贝什分难于捉摸,难于观察,它没有颜色,没有形象,如似虚空,所以也不存在。”

  现观庄严论云:

  “远离此岸彼岸边,二者中间亦不住,了知一切时平等,此即般若波罗蜜。”

  第六:解脱之自性即是涅磐自性

  问曰:“如上所说,轮回中之一切法皆非实有或实无。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不存在的。那么,涅磐是否实有的或是实无的呢?”

  答曰:“有些执有的人,以为涅磐是实有的(或有某种实质的)。”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

  宝蔓论云:

  “涅磐无实尚不可,何况涅磐有实耶?”

  若涅磐实有(或涅磐有某种事物之存在),那么涅磐就成为有为法了,有为法就一定有灭亡之日。中论云:

  “若涅磐有实,则是有为法。”

  说涅磐实无也不对,同论云:

  “实无亦不然,……”

 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,如果能消尽一切执有执无之念想,那个离心意超言说的境界就是所谓的涅磐了。宝蔓论云:

  “此心若不住,执有或执无,彼时无诸相,寂灭无所缘。”

  圣梵天请问经云:

  “消尽执有执无心,即是解脱大涅磐。”

  入菩萨行论云:

  “般涅磐者,一切诸相尽悉泯灭,一切转动悉皆超离也。”

  妙法莲华经云:

  “迦叶!真实了知一切法平等性者,即涅磐也。”

  因此,涅磐乃是一种心意动念之止息,远离一切生灭取舍等相者也。中观颂云:

  “不取亦不舍,不断亦不常,不生亦不灭,涅磐者如是。”

  涅磐离生灭取舍等相故,无所作,无所造,无所转。

  虚空宝经云:

  “无有纤微之可除,无有毫发之可立,

  真实洞见实相已,即是解脱诸相时。”

  智慧或了达自心等言词皆是指妄念断绝时,才能了悟自之真相,才是智慧。实际上,那是语言所不能及者。调摄请问经云:

  “般若波罗蜜者,非任何法可能言,远离一切名句者也。”

  持罗喉罗赞般若佛母偈曰:

  “不可言思般若波罗蜜,不生不灭如虚空自性,

  各各自明智慧之行境,敬礼三世般若佛母前。”

  以上说“了解般若”(之重要本义)竟

  般若修持法

  下面诗论“心”域“智慧”之修持方法。

  问曰:“若一切法即是空性者,了解这一点以后,是否还需要修持呢?”

  答曰:“例如银在矿中之时,虽然亦是银之自性,但若不经过熔炼,则银子仍不能出现。如果要取得银子,就一定要销熔提炼矿石才行。同理,虽然一切法本来就是自性空离一切戏论的,但众生的境界中,却显现了万千的事物。因而经受种种的痛苦。因此仍旧必须要对般若有了解和修持才行。”

  上面已经略说般若之解或概念,下面当讲述般若之修法,

  此可由四个课题来予以讨论。

  一、前行,

  二、禅定根本位,

  三、诸行后得位,

  四、修持之证悟境界。

  一、前行 这是先要使心能够达到平静和安适。般若六百颂云:

  “善男子,善女人,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应依寂静处而住,不乐尘嚣,于一切相…

《解脱庄严宝-大乘菩提道次第论·第十七章 般若波罗蜜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