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存在的),這個道理可以由聖教量,現量又比喻叁方面來予以說明。
第一根據聖教量來說:華嚴經雲:
“佛子汝應和,叁界惟心造!”
楞伽經雲:
“習氣所惑心,變現似外境,彼境實空無,
認彼心所變,外境爲實有,是錯謬顛倒。”
第二;依現量來說明:可如下面:
宗:外境實爲自心之迷謬顯現,
因:實無而顯有故,
喻:如人角,或心所觀察之果樹等。
又,顯現的東西不定是實有的,因習氣串習之力而心有所現而變似外境,故于世俗谛中,有六道之似外境顯現。但此皆爲迷亂心之變現,並非實有,如夢幻夢。或謂:此能緣之心自明自知,我們都當下清清楚楚的覺得其存在的呀!答曰:“不然!”其理由有叁:
(一)因爲心亦是一種“刹那法”(才起就滅),故非實有。
(二)任何人看心時,亦不見有任何實體。
(叁)境空故心亦空。
現在討論第一項理由:質曰:“你的所認爲的自知自明之心,是存在于一刹那呢?還是存在于多刹呢?若是承認存在于一刹那中,那麼此刹那中是否有過、現、未叁個階段呢?若是承認如此,則違背刹那之根本義,就變成爲多刹那了。”寶蔓論雲:
“刹那亦有邊際故,亦應具足過現未,
一刹那中若有叁,世間何能住刹那!”
如果說一刹那中沒有過現未,那麼刹那就成爲無實原了,刹那既不能成立,心亦不能成立了。
如果說只承認心存在于刹那中,那麼也不應理。因爲,多刹那是由一刹那所累積而來。一刹那若不能成立,多刹那自然也不能成立了。多刹那既不能成立,心存在于多刹那中的主張,也不能成立了。
第二項理由:應仔細觀察並找尋此心住于身中之何處?心住在身體之外嗎?之內嗎?當中嗎?住在身體的上部或下部嗎?此心有形狀和顔色嗎,在沒有獲得決定的了解前,繼續去觀尋。遵照口訣之觀尋次第由頭到足等,仔細去觀察。但無論怎樣去觀察也找不到,得不一心之實體,心之形狀色彩體相等等一點也見不到。這並不是有其物而我不能見到或得到;這個能觀察能尋覓的心,本身就是離一切境的,超乎言說知識以外的。因此無論怎樣去觀察尋覓也一無所見。大迦葉請問經雲:
“迦葉!心不住內,亦不住外,亦不住二者之中。迦葉!此心無可觀,無可示,無可依,無所顯現,無所知覺,無所住處。迦葉!心者一切諸佛不見、未見、亦不得見也。”
持正法經雲:
“此心甚虛妄,空幻無有實,是故不可執,此心爲實有,
體性本空故。體性空寂法,雲何成實有,宇宙一切法,
皆由妄想成,如是之自性,本離有無邊,亦即諸智者,
所行之中道,法性本空義,即是菩提道,我說如是法,(開曉諸群生)”
不動法性經雲:
“一切法自性不生,體性不住,高一切業作、諸邊,超越知與不知之行境。”
因此既然任何人皆未見此心(有實體),則所謂“自明”,“自知”之說,就沒有什麼意義了。入菩薩行論雲:
“若少許法亦不見,何有明與不明焉?
如道石女子相貌,雖有言說無義理。”
谛洛巴祖師雲:
“噫唏!此自明智者,遠超一切語言道,心識意念不能及!”
第叁項理由;如上所說,外之色等諸境不存在故,能執此色境之心識也就不存在了。說法界自性無分別經雲:
“此心非青,非黃,非白,非赭,非水晶色,非實,非不實,非常,非非常,非色,非非色,如是各各審觀,乃知此心,無色,無可示,無所顯現,無諸障礙,亦無分別;不住于內,不住于外,不住中間,此心清淨不可得,無所解脫,亦即法界自性。”
入菩薩行論雲:
“若無所知鏡,能知何由立,是故境若無,心亦不能有。”
以上破執內心爲實體畢。
第二:破執諸法爲實無
若言:“誠如所言人我與法我二者皆無實體,但若承認有一無實體之心存在,則是否可以呢?”答曰:“無實體就是無法可言的意思。無實體的(一種)解釋是:人法二我或心,先前存在,後來不存在了,在這個意義來說是可以的。但如果人法二我或心根本就不存在,全無自體,則所謂的有實體無實體就毫無意義了。本來就不存在,則超乎有無實體之兩邊了。”薩惹哈說:
“執實有者笨似豬,執實無者笨于豬。”
楞伽經雲:
“外境非有亦非無,心亦遠離一切相,
解脫一切知見己,此即無生之面貌。”
寶蔓論雲:
“實體若皆不可得,無有實體雲何立?”第叁:執空之過患
問曰:“誠如上言,執諸事法實有乃輪回之根,但若觀諸法無體,則豈非趨向解脫乎?”答曰:“執無之過,實遠對于執有者!”如前所引薩惹哈句雲:
“執實有者笨似豬,執實無者笨于豬。”
寶積經雲:
“迦葉!若有衆生起有見如須彌山,若有衆生以增上慢而錯解空性見者,我說前者勝于後者。”
又經雲:
“不能善觀空性者,諸小慧人成墮負。”
中觀頌雲:
“或有空性見,是不可救者。”
雲何不可救藥?譬如害某種病需要清滌之藥來淨除。但疾病與藥物二者皆需清滌于體外才能痊愈。如果只是把疾病清除了,但藥物卻未消融(排出體外),則病人還是不能痊愈,甚至會死亡的。同理,執事物實有之見,依修觀空性可以淨除。但如果執持空性,則亦會趨入頑空而墮入惡道。寶蔓論雲:
“執有之人生獸道,執無之人墮惡道。”
因此,(若不能善會空性,則)執無之過患較執有更大也。
第四:有無二者同時皆執之過患
如果同時執有亦執無,則同時墮入有無二邊,亦成過患。
中論雲:
“有者即常見,無者即斷見。”
墮入常見或斷見即是愚蒙,愚蒙之人是很難解脫于輪回的。寶蔓論雲:
“此世爲幻境,如陽焰無實,若執彼爲有,或執彼爲無,皆是愚蒙者,不能得解脫。”
第五:論解脫之道
問曰:“然則怎樣才能解脫呢?”
答“依不墮諸邊之中道則能解脫了!”
寶蔓論雲:
“如量知實相,不依有無邊,則能獲解脫。”
中觀論雲:
“是故有智人,不住有無邊。”
然則,怎樣才是離有無二邊之中道呢?寶積經雲:
“迦葉!菩薩雲何如是修持佛法?應依中道,于諸法實相而能悟入。迦葉!雲何依中道悟入諸法實相?迦葉!常是邊,無常是一邊,此二邊之間者無可觀,無可示,無可顯,無可見,此即中道能知諸法各各實相。迦葉!我者爲一邊,無我爲一邊,如是類推……迦葉!輪回爲一邊,涅磐爲一邊,此二邊之中,無可觀,無可示,無可顯,無可見,此即中道能知諸法各各實相。”
寂天論師雲:
“心不在內不在外,亦不住于任何處,不在諸法亦不離,無有絲毫有法故,
衆生本來住涅磐。”
不于二邊作分別,趨入中道,亦應知道“中道”本身亦無可觀察(無建立)。要點是于“中道之知”亦須超脫,住于超離心意之境。阿底峽尊者說:
“過去之心已滅,無複存在,未來之心尚未生,所以也不存在,現在之心貝什分難于捉摸,難于觀察,它沒有顔色,沒有形象,如似虛空,所以也不存在。”
現觀莊嚴論雲:
“遠離此岸彼岸邊,二者中間亦不住,了知一切時平等,此即般若波羅蜜。”
第六:解脫之自性即是涅磐自性
問曰:“如上所說,輪回中之一切法皆非實有或實無。因爲他們根本就是不存在的。那麼,涅磐是否實有的或是實無的呢?”
答曰:“有些執有的人,以爲涅磐是實有的(或有某種實質的)。”這種想法是錯誤的。
寶蔓論雲:
“涅磐無實尚不可,何況涅磐有實耶?”
若涅磐實有(或涅磐有某種事物之存在),那麼涅磐就成爲有爲法了,有爲法就一定有滅亡之日。中論雲:
“若涅磐有實,則是有爲法。”
說涅磐實無也不對,同論雲:
“實無亦不然,……”
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,如果能消盡一切執有執無之念想,那個離心意超言說的境界就是所謂的涅磐了。寶蔓論雲:
“此心若不住,執有或執無,彼時無諸相,寂滅無所緣。”
聖梵天請問經雲:
“消盡執有執無心,即是解脫大涅磐。”
入菩薩行論雲:
“般涅磐者,一切諸相盡悉泯滅,一切轉動悉皆超離也。”
妙法蓮華經雲:
“迦葉!真實了知一切法平等性者,即涅磐也。”
因此,涅磐乃是一種心意動念之止息,遠離一切生滅取舍等相者也。中觀頌雲:
“不取亦不舍,不斷亦不常,不生亦不滅,涅磐者如是。”
涅磐離生滅取舍等相故,無所作,無所造,無所轉。
虛空寶經雲:
“無有纖微之可除,無有毫發之可立,
真實洞見實相已,即是解脫諸相時。”
智慧或了達自心等言詞皆是指妄念斷絕時,才能了悟自之真相,才是智慧。實際上,那是語言所不能及者。調攝請問經雲:
“般若波羅蜜者,非任何法可能言,遠離一切名句者也。”
持羅喉羅贊般若佛母偈曰:
“不可言思般若波羅蜜,不生不滅如虛空自性,
各各自明智慧之行境,敬禮叁世般若佛母前。”
以上說“了解般若”(之重要本義)竟
般若修持法
下面詩論“心”域“智慧”之修持方法。
問曰:“若一切法即是空性者,了解這一點以後,是否還需要修持呢?”
答曰:“例如銀在礦中之時,雖然亦是銀之自性,但若不經過熔煉,則銀子仍不能出現。如果要取得銀子,就一定要銷熔提煉礦石才行。同理,雖然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空離一切戲論的,但衆生的境界中,卻顯現了萬千的事物。因而經受種種的痛苦。因此仍舊必須要對般若有了解和修持才行。”
上面已經略說般若之解或概念,下面當講述般若之修法,
此可由四個課題來予以討論。
一、前行,
二、禅定根本位,
叁、諸行後得位,
四、修持之證悟境界。
一、前行 這是先要使心能夠達到平靜和安適。般若六百頌雲:
“善男子,善女人,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應依寂靜處而住,不樂塵囂,于一切相…
《解脫莊嚴寶-大乘菩提道次第論·第十七章 般若波羅蜜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