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莊嚴寶-大乘菩提道次第論·第十六章 禅定波羅蜜多

  五、禅定波羅蜜多

  “功德過失與思惟,體性差別及性相,增長及清淨方便,

  以及果報(之利益),七事說禅波羅蜜。”

  如果只是具有布施等波羅蜜多而缺乏禅定,就難以製伏此心之散亂及放逸。由于此心容易散亂及放逸的緣故,心中的煩惱就會對自己造成傷害。入菩薩行論雲:

  “若人之心意,時常散亂者,必爲煩惱縛,不能得自在。”

  第一、如果不具禅定,就不會生起神通。若無神通就不能夠作利益衆生的事業。菩提道燈論雲:

  “若不修禅定,則不獲神通,若無神通力,則難利衆生。”

  第二,如果沒有禅定,則不能生起智慧,不能生起智慧,則不能成就菩提。誡王頌曰:

  “若不具禅定,智慧亦難得。”反是,如果具有禅定,則對下劣之事物,就不會貪著,神通也能生起,衆多叁摩地門皆能生起。聖般若集頌雲:

  “依禅定力,則能棄舍諸下劣之貪戀,(入貴)種性,各種神通及叁昧皆得現證。”

  再者,如果具足禅定則智慧能夠生起,自己的一切煩惱皆能因此催伏。入菩薩行論雲:

  “具足禅定之慧觀,必能催伏諸煩惱。”若是具足禅定,則現證實相之真理時,就(自然會)對衆生生起慈悲心。集實相法經雲:

  “心住等持則能如量現證實相,見實相已,菩薩則于一切有情油然生起大慈悲心。”

  再者,若具足禅定,則能引導一切弟子趨入菩提。莊嚴經論雲:

  “依禅定力,則能置一切衆生于菩提。”禅定之體性

  禅定者:依靜止之自性,于內往于某種善法,安止于彼之謂也。

  菩薩地論中解釋禅定之體性時亦說:“禅定乃專住善法之安心境界。”因此禅定是由斷除那些不相應的散亂境界而獲得的。所以禅定之首項要求,乃是克服散亂,無有散亂的境界,我們叫做“寂靜”。這又包括“身離塵囂之寂靜”和“心離妄念之寂靜”兩種。入菩薩行論中亦有:“身心俱寂靜,妄念不生起。”之法說。

  身離塵欲之寂靜,可由六種項目來討論:

  (一)塵欲之內容,

  (二)塵欲之生因,

  (叁)塵欲之過患,

  (四)寂靜之內容,

  (五)寂靜之生因,

  (六)寂靜之功德。

  塵欲之內容 這是指自己對妻、兒、眷屬和各種享受之貪愛而引生之放逸。

  塵欲之起因 這是指貪欲乃一切塵樂之起因,例如于妻女、仆從、親眷等貪著不舍,于財寶及名聞美譽等貪著不舍等皆是。

  經雲:

  “依貪欲力故,多求無厭足,貪著愛戀故,不能舍世間。”

  塵欲之過患可由一般的和特殊的兩方面來說。

  一般之過患,勸發增長意經中雲:

  “慈氏!塵欲之過患有二下種。何謂二十?身無約束,語無約束,意無約束,煩惱熾盛,世問譏嫌,魔怨得便,常行散逸,不獲止觀……”等等。

  特別之過患是指衆生因爲貪欲的緣故,所以不能獲證菩提。

  月燈經雲:

  “依各種貪欲,眷戀妻兒等,爲家庭羁絆,不能證菩提。”

  入菩薩行論雲:

  “于有情生貪,則遮障真性。”

  所以貪欲是必須斷舍的。經雲:

  “貪不能利我,我亦難利彼,貪欲造愚業,長久成空過。”

  斷舍貪欲之利益,月燈經雲,

  “若能真斷舍,妻兒之貪戀,畏懼家室苦,成佛不爲難。”

  貪著財物及名聞之過患有二:第一是財物和名聞皆不可恃,第二是它們會引生各種痛苦。入菩薩行論雲:

  “財物及美譽,所招之後果,芸芸之衆生,誰能預測焉?”

  又:

  “貪著于名利,戀棧難割舍,一旦忽成空,其苦一何深?”

  與“塵欲”或“塵囂”相反的,就是此處所謂的“寂靜”。因此寂靜的體性也就是舍離一切塵囂。然則,寂靜的因是什麼呢?寂靜的因是:獨自住于蘭若或靜處。蘭若是指任何屍場,樹林,鳥居(岩洞)或平地等(適合習禅之寂靜處)。最少要距離城市一個俱盧舍以外之地。一個俱盧舍或聲距乃相當于五百弓量或聽得見聲音之地。俱舍論雲:

  “五百弓量距,可作蘭若地。”

  蘭若的好處,簡說如下:

  爲了成佛度生的緣故,遠離塵囂,住于蘭若,就能成就許多功德:

  第一、這是對諸佛之最上供養及承事。

  第二、能發起出離心,

  第叁、能斷舍世間八法,

  第四、煩惱不會增長,

  第五、能夠生起叁昧禅定。

  常住蘭若爲對諸佛之最勝供養及承事者:若以飲食、鮮花等物供養諸佛,不如發起一念菩提心利濟衆生而住于蘭若,若一念爲了成佛利生而住于蘭若修行,則能令諸佛歡喜。月燈經雲:

  “若以飲食及衣服,鮮花香曼作供養,雖然如斯承事佛,

  不能算作真供養,若能谒仰大菩提,切思出離厭有爲,

  一心願濟衆生若,長住蘭若勤修行,如是功德勝前者。”

  同經中又說,若長住蘭若,則容易生起出離輪回和斷舍八法之心,煩惱亦較易降伏。頌曰:

  “(若住蘭若常修行),必于有爲生厭離,

  不貪世間各種物,一切煩惱無複增。”

  常住蘭若之主要利益在能夠速疾生起禅定叁昧。同經雲:

  “心于城鎮生厭高,長住岩林寂靜處,

  如彼犀牛常獨行,不久當獲勝二昧。”

  以上說身離塵囂之義理畢

  (進一步如果想要達成)心離妄念之境地,則必須常居寂靜之蘭若。常應自審:

  “我爲什麼要住在僻靜的蘭若呢?那是因爲我對城市鄉鎮等擾人心神的地方,發生恐懼感的緣故啊!因爲我要逃避這些地方,所以才住到蘭若來的啊!”威力長者請問經雲:

  “你究竟懼怕什麼呢?

  我懼怕塵囂,懼怕財物,懼怕名聞恭敬,懼怕罪惡的友伴,懼怕壞的上師,

  懼怕貪嗔癡,懼怕蘊聚煩惱,懼怕死神天魔,懼怕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。

  我是因爲懼怕這些才到蘭若來住的啊!”

  一個住蘭若的人,應該常自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業之行爲,是否中矩:

  “我現在居住在蘭若中,如果我的身業犯了殺害和偷盜等罪,那就和野獸、獵戶和盜賊一樣了,難道我應該如此嗎?”

  這樣去思惟以避免身業之惡行。

  觀察語業的時候,應該這樣去想:

  “我正住在蘭若中,如果我犯了绔語,兩舌和惡口等罪,那就跟麻雀,鹦鹉,畫眉,靈鵲一樣了,難道我應該如此嗎?”

  這樣去思惟以避免語業之惡行。

  觀察意的行爲時,應該這樣去想:

  “我正住在蘭若中,如果我的心被貪、嗔、癡、嫉所使,那麼我就和野鹿、猿猴、熊、罴一樣了,難道我要如此嗎?”

  如此思惟以對治心業之罪行。

  這樣,如果能使身心皆能趨入寂靜,就不會散亂而墮入塵囂。因爲心不散亂就自然容易趨入禅定了。

  鍛煉自心的方法是:觀察自己的煩惱,以何者爲偏盛,即于該煩惱上痛加對治。例如:如果貪煩惱偏盛就修不淨觀,如果嗔煩惱偏盛就修慈心觀,如果癡煩惱偏盛就修緣起觀,如果嫉煩惱偏盛就修自他平等觀,如果我慢增盛就修謙虛觀,如果各種煩惱都一樣的熾盛,或妄念煩多就修數息或持息觀。

  (一)對治貪煩惱之不淨觀是這樣的:

  “觀想人的身體中,充滿了叁十六種不淨之物,如像肉、血、皮、骨、髓、膿、痰、鼻涕、唾沫、大便、小便等等……然後又想這個身體的最後下場是被送到屍場去埋葬,死後第一天、第二天、第叁、第四、第五天時,屍首漸漸由腫而脹,而臭、而黑、而淤……自己的身體也跟這一樣,沒有絲毫之不同處,它的下場也是如此。再想人死的時候,屍體被運到墳場的時候,全身的骨骼上還有肉裹著,筋脈和肉腱也還有若幹。不久骨骼就一段一段的崩潰分散。死後若幹年時,屍骨就會變成鴿灰色和螺白色,我的身體也和這一樣,沒有絲毫不同處,其最後的下場也是如此。”

  (二)如果自己的嗔恚偏盛,則應修慈心觀以對治之。慈心觀有叁種,前面已經說過。其中之一是生緣慈:這是以有情爲對象而修觀慈心,最初應該以自己心中所歡喜和所關切的人爲對象,思想如何利濟他們,使他們得到快樂,然後推而廣之,以共住之人爲對象,再以親眷爲對象,再以一般人爲對象,再以整個城鎮的居民爲對象,再以東南西北乃至十方之衆生爲對象而修慈心觀。

  (叁)如果自己的愚癡偏盛,則應修緣起觀而對治之。稻杆經雲:

  “若比丘能了知此稻杆,則彼亦能了知緣起之理。若知緣起之理,則能知法。若能知法則亦能知佛矣。”

  緣起又可分爲:(一)順生緣起往返輪回之一類和(二)逆生緣起還滅涅磐之一類。順生緣起中,又可分作外緣起和內緣起兩種。此又可分爲具因之緣起和具緣之緣起二種。初者,經雲:

  “諸比丘!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依無明緣故行生,依生緣故老死生,以憂悲故,若生、哭生、不適意生、迷亂生,是故此唯一大團壘苦聚生也!”

  上面所說的苦聚,依地域的觀點來看是屬于欲界的,以生處的觀點來看則是屬于胎生的。緣起之最初起點(通常)說是那不明真相之無明。因無明生起,加以有漏之善不善等業而産生“行”支。此即因無明之緣而産生“行”支之謂也。業種熏習之心以“行支”之緣助而産生了“識友”,因爲業力之緣故,其心顛倒而投入母胎,經努努波等位而(胚胎增上)。此階段爲依“識支”之緣而産生“名”及“色”支也。名、色次第增長,眼耳諸根漸次長成趨于完備,此爲依名色之緣而産生六入之階段。眼等諸六根與六境六識相合而聚,此爲依六入而産生“觸”支之階段也。當觸支生起時,則産生苦受、樂受及舍受等感覺,此爲依“觸支”之緣而産生“受支”之階段。當覺受生起之時,即會産生喜愛、貪著、執持之“愛支”而心生“莫要離開此愛樂之感”;執持此貪愛不放,並生追求之念,依此貪愛之緣而産生“取支”。因“取”之行動而推動諸有之業,身口意業共相鼓動,依此等業緣而産生“有支”,因而出生五蘊,此爲依“有支”而産生“生支”之階段。既降生已,諸根蘊聚漸次增長成熟老大而死亡,此爲依生支而産生“老死支”之階段也。死時因無明貪著而産生心內之憂苦,由憂苦而發出叫苦之聲,其時五識聚皆有不適意之感覺,故爲苦受…

《解脫莊嚴寶-大乘菩提道次第論·第十六章 禅定波羅蜜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