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莊嚴寶-大乘菩提道次第論·第十六章 禅定波羅蜜多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此苦影響其心意,故心意亦苦。此又與煩惱相應,故亦是一種混亂不安之感覺。

  此十二緣起應知有叁個關鍵:

  (一)無明、愛、取皆屬于煩惱支;

  (二)行與有皆屬于業支,

  (叁)識等其他七支皆屬于苦支。

  中道緣起頌雲:

  “能仁所說法,十二緣起支,攝集其義理,應知有叁要:煩惱業苦是,

  初八及第九,是爲煩惱攝,第二及第*二*,乃屬業支攝,其他七緣支,

  皆屬若義攝。”

  若以譬喻來解釋十二緣起,則無明可以比作是撒種子的人,籽比作是田地,識作比是種子,愛比作是水肥,名色比作苗芽,其他各支則比作是莖葉。如果“無明”不生,則“行”亦不生;同樣的,如果沒有“生”法,則老死等法自也不會出現了。反之如果有無明,就會産生行,如果有生,就會産生老死。此處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:無明並不會自己思忖“我要生起行等諸法”;行也不會思想“我是因爲無明的緣故才能夠現前的”,同樣的,生也沒有思想“我要産生老死等法”,老死也沒有思想“我是由生法而産生的”。雖然如是,一旦有了無明,就自然會産生行等諸法;一旦有了生法,就自然會産生老死等法。從這個義理來說就叫做依因而起之內緣起。但這又離不開(外面的)助緣。助緣者是指地水火風空識等主大(或六界)。使身體堅實的乃地大之作用,使身體內有取集作用的是水大的功能。能使飲食消化的是火大的作用,使內外呼吸相續的是風大之作用,身體當中亦有若幹空間乃空大之作用,五識聚及依有漏煩惱之意識乃識大之作用。如果沒有這六大爲助緣,就不能産,之身體。必須完全具足此六大才能産生人的身體。同樣的,此六大諸界亦沒有思想,“我要爲身體作堅實,作收集,作消化,作呼吸……等作用。”身體也沒有思想:“我是因爲六大等助緣才能出生的……”但卻正是因爲有此六大之助緣,人體才能出現的。

  如果問:“此十二緣起,是否在一生中,就全部完成其程序呢?”聖十地經雲:

  “依無明緣而生行,依行緣而生識,此階段是指前世而言;從識至受之間,這一段是指現世;從愛至有之間,這一段是指來世,如是演變窮于未來。”

  與順行十二緣起法相反的,就是逆行之涅磐十二緣起法。這是說若能悟入一切法之法性空寂之理,則無明就會斷滅。因無明斷故,乃至老死等其他各支,皆亦斷滅。如經所雲:

  “無明滅故行亦滅……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等亦滅,此一大苦聚亦因而斷滅焉!”

  (四)如果自己之嫉妒心增盛,則應修自他平等觀而對治之。

  這是說應該思想:“我常希望能得到快樂,別人也同樣的想得到快樂。我不希望遭遇痛苦,其他的衆生也同樣的不希望遭到痛苦。因此應該修愛人如己之平等觀。”入菩薩行論雲:

  “第一需勤修,自他平等觀,苦樂與共苦,護己與護他。”

  (五)“如果自己的我慢偏盛,就應該自他共珍觀。一般愚蒙的衆生,只知道珍貴自己,一切都是爲自利而行事,因爲這個緣故,才在輪回中受苦。諸佛如來則不然,他們是以“珍愛別人”爲主的,專行利他之事,因而才獲得佛果的。經曰:

  “愚人行自利,以仁勤利他,二者之果差,天地一何巨!”

  因此我們知道:只知珍惜自己,以自己爲本位是錯誤的。這種我執是應該斷舍的。反之,珍愛別人卻能産生許多功德,因此要在愛人如己上努力。入菩薩行論雲:

  “愛己生諸過,利他德如海,故應斷我執,勤修利他行。”

  (六)如果自己的煩惱皆大約相等,而妄念卻異常熾盛,就應該修習數息,隨息等六種息法。俱舍論雲:

  “數隨與止息,觀轉及淨息,應知有六種。”

  至于對上述之各種煩惱,需斷舍、成辦及轉變之修法,則是屬于真言乘之教法,此由馬爾巴(密勒日巴)父子之教法及旨承中可以概見。(其主要之教法不外乎)俱生智大手印之修法及那諾巴之六種成就法也。

  以上述說次第清淨自心而趨入禅定之法

  禅定之體*苟*分別言之,可分叁種:

  (一)于所觀法、適樂安住之禅定——這是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成爲堪能(定慧)之器這禅定。

  (二)成辦某種功德之禅定——這是在成就法器之後,能成爲佛法之禅定。

  (叁)能利濟衆生之禅定——這是能成就利濟衆生之禅定。

  第一項:于所觀法適樂安住之禅定之體相。菩薩地論雲:

  “諸菩薩之禅定相者:一、遠離一切妄念,二、自覺身心十分清淨,叁、異常安寂,四、貪心不起,五、不覺諸味,六、遠離一切諸相,若具足如是等相,應知即是于所觀法喜樂安住之禅定。

  一、遠離一切妄念:是說在禅定中,此心意不起有無等意念分別,其心意亦不流馳,專注一境而安住定。

  二、自覺身心十分清淨:身心安住時,無任何逐惡之趨勢。

  叁、異常安寂:能夠爽快的,寬和的趨于禅定。

  四、貪心不起:此指離見上之煩惱。

  五、不覺諸味:此指無諸有之煩惱。

  六、遠離一切諸相:遠離色等諸受用相。

  能通達一切諸門(之禅定)者這是指四禅而言。即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

  初禅之特征 仍舊具有尋和伺兩種心理現象。

  二禅之特征 具有身心的喜愛。

  叁禅之特征 具有(身心上的)極安適的樂受。

  四禅之特征 平等的舍受。

  能成辦功德之禅定有二:一是不共的,一是相共的。

  不共之禅定是(不與小乘諸禅相共的意思),這是指如來十力所生之各種不可思議,無量諸叁昧。這些叁昧諸聲聞緣覺乘人,連名字都未曾聽見過,何況能趨入呢?

  相共之禅定是指諸解脫定,降伏定,偏*遍

  *處定,各各知見定等與聲聞相共之定。此處應注意的是,大小乘行人所習之禅定名稱,雖然相同,但體性卻是不相同的。

  利濟衆生之禅定者 例如依某某禅定而變現無量化身,應衆生之需要而可以助伴之十一項作業等,皆屬此類攝。

  問曰:“現在所談到的禅定,與一般所謂的止觀,有什麼不同呢,其中幾分是止?幾分是觀呢?”

  答曰:“止是依止正確的叁昧,將心安住于心的意思。觀是(在得止)以後,分別抉擇觀察何者是法?何者是非法?”

  菩薩經論雲:

  “依于正住中,將心安住心,抉擇(所觀)法,是名爲止觀。”

  複次應知,所謂止者即是禅定本身;所謂觀者即是本來智慧。

  增長禅定的方法有叁:即依智、依慧、依回向與前面所述一樣。

  清淨禅定之方法亦與前面所談之依空性,依悲心之方便一樣。

  禅定之果報

  有究竟的和暫時的兩種。究竟的果報是指獲證無上菩提,菩薩地論雲:

  “菩薩圓滿禅定波羅蜜多已,即能圓滿證入無上正等正覺,現證佛位,現證大覺之位。”

  暫時的果報是能夠獲得離貪之天身。龍樹菩薩雲:

  “若依四禅之定力,能除貪樂怖苦心,

  並獲諸天之果報,如彼梵光廣果然。”

  

《解脫莊嚴寶-大乘菩提道次第論·第十六章 禅定波羅蜜多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