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此苦影响其心意,故心意亦苦。此又与烦恼相应,故亦是一种混乱不安之感觉。
此十二缘起应知有三个关键:
(一)无明、爱、取皆属于烦恼支;
(二)行与有皆属于业支,
(三)识等其他七支皆属于苦支。
中道缘起颂云:
“能仁所说法,十二缘起支,摄集其义理,应知有三要:烦恼业苦是,
初八及第九,是为烦恼摄,第二及第*二*,乃属业支摄,其他七缘支,
皆属若义摄。”
若以譬喻来解释十二缘起,则无明可以比作是撒种子的人,籽比作是田地,识作比是种子,爱比作是水肥,名色比作苗芽,其他各支则比作是茎叶。如果“无明”不生,则“行”亦不生;同样的,如果没有“生”法,则老死等法自也不会出现了。反之如果有无明,就会产生行,如果有生,就会产生老死。此处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:无明并不会自己思忖“我要生起行等诸法”;行也不会思想“我是因为无明的缘故才能够现前的”,同样的,生也没有思想“我要产生老死等法”,老死也没有思想“我是由生法而产生的”。虽然如是,一旦有了无明,就自然会产生行等诸法;一旦有了生法,就自然会产生老死等法。从这个义理来说就叫做依因而起之内缘起。但这又离不开(外面的)助缘。助缘者是指地水火风空识等主大(或六界)。使身体坚实的乃地大之作用,使身体内有取集作用的是水大的功能。能使饮食消化的是火大的作用,使内外呼吸相续的是风大之作用,身体当中亦有若干空间乃空大之作用,五识聚及依有漏烦恼之意识乃识大之作用。如果没有这六大为助缘,就不能产,之身体。必须完全具足此六大才能产生人的身体。同样的,此六大诸界亦没有思想,“我要为身体作坚实,作收集,作消化,作呼吸……等作用。”身体也没有思想:“我是因为六大等助缘才能出生的……”但却正是因为有此六大之助缘,人体才能出现的。
如果问:“此十二缘起,是否在一生中,就全部完成其程序呢?”圣十地经云:
“依无明缘而生行,依行缘而生识,此阶段是指前世而言;从识至受之间,这一段是指现世;从爱至有之间,这一段是指来世,如是演变穷于未来。”
与顺行十二缘起法相反的,就是逆行之涅磐十二缘起法。这是说若能悟入一切法之法性空寂之理,则无明就会断灭。因无明断故,乃至老死等其他各支,皆亦断灭。如经所云:
“无明灭故行亦灭……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等亦灭,此一大苦聚亦因而断灭焉!”
(四)如果自己之嫉妒心增盛,则应修自他平等观而对治之。
这是说应该思想:“我常希望能得到快乐,别人也同样的想得到快乐。我不希望遭遇痛苦,其他的众生也同样的不希望遭到痛苦。因此应该修爱人如己之平等观。”入菩萨行论云:
“第一需勤修,自他平等观,苦乐与共苦,护己与护他。”
(五)“如果自己的我慢偏盛,就应该自他共珍观。一般愚蒙的众生,只知道珍贵自己,一切都是为自利而行事,因为这个缘故,才在轮回中受苦。诸佛如来则不然,他们是以“珍爱别人”为主的,专行利他之事,因而才获得佛果的。经曰:
“愚人行自利,以仁勤利他,二者之果差,天地一何巨!”
因此我们知道:只知珍惜自己,以自己为本位是错误的。这种我执是应该断舍的。反之,珍爱别人却能产生许多功德,因此要在爱人如己上努力。入菩萨行论云:
“爱己生诸过,利他德如海,故应断我执,勤修利他行。”
(六)如果自己的烦恼皆大约相等,而妄念却异常炽盛,就应该修习数息,随息等六种息法。俱舍论云:
“数随与止息,观转及净息,应知有六种。”
至于对上述之各种烦恼,需断舍、成办及转变之修法,则是属于真言乘之教法,此由马尔巴(密勒日巴)父子之教法及旨承中可以概见。(其主要之教法不外乎)俱生智大手印之修法及那诺巴之六种成就法也。
以上述说次第清净自心而趋入禅定之法
禅定之体*苟*分别言之,可分三种:
(一)于所观法、适乐安住之禅定——这是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成为堪能(定慧)之器这禅定。
(二)成办某种功德之禅定——这是在成就法器之后,能成为佛法之禅定。
(三)能利济众生之禅定——这是能成就利济众生之禅定。
第一项:于所观法适乐安住之禅定之体相。菩萨地论云:
“诸菩萨之禅定相者:一、远离一切妄念,二、自觉身心十分清净,三、异常安寂,四、贪心不起,五、不觉诸味,六、远离一切诸相,若具足如是等相,应知即是于所观法喜乐安住之禅定。
一、远离一切妄念:是说在禅定中,此心意不起有无等意念分别,其心意亦不流驰,专注一境而安住定。
二、自觉身心十分清净:身心安住时,无任何逐恶之趋势。
三、异常安寂:能够爽快的,宽和的趋于禅定。
四、贪心不起:此指离见上之烦恼。
五、不觉诸味:此指无诸有之烦恼。
六、远离一切诸相:远离色等诸受用相。
能通达一切诸门(之禅定)者这是指四禅而言。即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
初禅之特征 仍旧具有寻和伺两种心理现象。
二禅之特征 具有身心的喜爱。
三禅之特征 具有(身心上的)极安适的乐受。
四禅之特征 平等的舍受。
能成办功德之禅定有二:一是不共的,一是相共的。
不共之禅定是(不与小乘诸禅相共的意思),这是指如来十力所生之各种不可思议,无量诸三昧。这些三昧诸声闻缘觉乘人,连名字都未曾听见过,何况能趋入呢?
相共之禅定是指诸解脱定,降伏定,偏*遍
*处定,各各知见定等与声闻相共之定。此处应注意的是,大小乘行人所习之禅定名称,虽然相同,但体性却是不相同的。
利济众生之禅定者 例如依某某禅定而变现无量化身,应众生之需要而可以助伴之十一项作业等,皆属此类摄。
问曰:“现在所谈到的禅定,与一般所谓的止观,有什么不同呢,其中几分是止?几分是观呢?”
答曰:“止是依止正确的三昧,将心安住于心的意思。观是(在得止)以后,分别抉择观察何者是法?何者是非法?”
菩萨经论云:
“依于正住中,将心安住心,抉择(所观)法,是名为止观。”
复次应知,所谓止者即是禅定本身;所谓观者即是本来智慧。
增长禅定的方法有三:即依智、依慧、依回向与前面所述一样。
清净禅定之方法亦与前面所谈之依空性,依悲心之方便一样。
禅定之果报
有究竟的和暂时的两种。究竟的果报是指获证无上菩提,菩萨地论云:
“菩萨圆满禅定波罗蜜多已,即能圆满证入无上正等正觉,现证佛位,现证大觉之位。”
暂时的果报是能够获得离贪之天身。龙树菩萨云:
“若依四禅之定力,能除贪乐怖苦心,
并获诸天之果报,如彼梵光广果然。”
《解脱庄严宝-大乘菩提道次第论·第十六章 禅定波罗蜜多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