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把仁、義兩個字做到,沒有人不服,自自然然就領導這個地區、這個小城。我們用領導的就是教學,教大家學仁、學義、學禮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關懷,互相照顧,互助合作。我們教這個小城,這十萬居民。宗教帶頭,宗教聯合起來,宗教帶頭,肯定會做得好。這個做出來,給全世界做了一個榜樣、做一個示範。這個小城的人,人人都像一家人,都像兄弟姐妹一樣。不能做大,不能做多。做大了,很難,這樣的小城很容易做;做多了,我們就要分心,做不好。一個,做到盡善盡美,希望別人照我們這個樣子來學習、來拷貝,愈多愈好,我們把我們的經驗、理念、方法告訴他。一年可以辦一個活動,讓全澳洲有興趣來做和諧社會的,在我們這地方開會,我們把我們的理念、經驗、方法、效果向大家做報告,歡迎大家自己在自己家鄉去做。做成功了,做好了,會感動神明,這個地方少災少難,不會有災難。所以我很感激圖文巴這些不同的宗教,能這樣發心,能這樣合作,太難得了!我們有這個期望,不敢想象,現在他們自動自發,真難得。

  「道」,這個字有兩個解釋,「一者,以能通爲義」,道是道路,能夠通暢無阻。「《俱舍論廿五》」,第二十五卷說,「道義雲何」,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?「謂涅槃路。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」。涅槃城是個比喻。什麼是涅槃?涅槃的意思是清淨寂滅,就是自性。涅槃城就是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《華嚴經》稱之爲妙覺如來。現代科學家有個名詞,我感覺得很像,這個名詞叫零點能量點,零點能量點裏頭什麼都沒有。這是從數學名詞概念上來說的,零點是什麼都沒有,表示自性清淨心。自性確實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裏頭能變,它能生能現,它什麼都有。所以這個零不能代表說什麼都沒有,不可以這樣說法,它沒有辦法說,你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。惠能大師對于這樁事情說了五句話,五句話把它說圓滿了,五句話說一樁事情,就是講的自性。

  他見性了,性是什麼樣子?這五句話綜合起來就是自性的樣子。第一個是清淨,他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沒有一點汙染,清淨心。第二個意思,它沒有生滅,不生不滅,真的不生不滅。第叁個意思,它本自具足,它雖然什麼都沒有,但是什麼都不缺。雖有它沒有現象,就是說,用現在科學家的話,它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,它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說它沒有、說它作零。現象上說它爲零,但是在本性上它不是的,它樣樣具足,它有。雖有,有這個東西,它不是現象,所以科學、哲學都達不到。有什麼?佛在《華嚴經》上一句話可以補充惠能大師的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無量智慧,具足無量德能,具足無量相好,它統統具足,它一樣都不缺,這個不可思議!雖然具足這麼多,但是這些東西不是物質現象,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。換句話說,我們六根接觸不到,我們看不見、聽不到、摸不到,所以叫它做空。空不是無,空是有。第四句是「本無動搖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,它不是動的,它是靜的,它不動,阿賴耶是動的。科學家講整個宇宙都是在動,是波動現象,不動就沒有了,但是自性它不動。後頭一句話說,「能生萬法」,這宇宙一切法都是從它生的。這五句就把自性的樣子說出來了,這就是涅槃,梵文叫涅槃,涅槃就是這個樣子,唯證才能知道。所以佛說「唯證方知」,你要不證得,你不會知道。用什麼證?放下,用禅定的功夫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,八地以上就親證這個境界。

  禅定功夫在《華嚴》上分成五十二個階級,就是深淺次第五十二,愈往上面愈深,最粗的禅定,就是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,小乘初果,這是最起碼的禅定。雖然是最低階的,我們六道裏頭的人都比不上。你只要修成這種禅定,證得了初信位的菩薩,或者是小乘須陀洹,第一個,你雖然沒有離開六道輪回,你生生世世永遠不墮叁惡道,這一點就不得了!而且在六道有期限的,不是無期限的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就超越六道輪回了。等于一個罪犯,那個罪犯判的是無期徒刑,這是有期徒刑。證得這個果位就有期了,你能夠出叁界,沒有證得是無期的。那什麼高的位次才能夠看到自性?圓滿的看到,清清楚楚的看到,八地以上。這是五十二個階層最上面的五層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五個位次的人他們清楚,完全清楚。那要是籠統的來講,圓教初住就證得了、就明了了,但是模糊,不很清楚,愈往上面去就愈清楚,到八地可以說是完全清楚。乘此能往涅槃城故,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能超越五十一位菩薩。

  「又《華嚴大疏》第十八卷曰:通至佛果,故名道」,這個路通到成佛的。這個道是什麼?就是前面講的布施、持戒六波羅蜜,這六樣能通至佛果。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,這是無上真正之道,它前面有基礎,基礎沒有,你上不了這個道。好像這個道是高速公路,上高速公路有一條引道,引你上去,你沒有那個引道,你上不去。那個引道是什麼?是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這是引道。叁皈、五戒、十善它還有它的引道,那就是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。一定從《弟子規》入門,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這樣叁皈五戒才引你到六度,出家人還要通過《沙彌律儀》,穩穩當當走向六波羅蜜。

  所以我們現在一般人搞不成功,把《弟子規》疏忽了,認爲這個東西可以不要學。這個東西不學,你永遠上不了這條路,這條路成佛之道,怎麼可以疏忽這個東西!不要以爲這小朋友學的,從前是大人學了做出來給小朋友看的,小朋友才學會,不是教小朋友念的。什麼時候教?小孩生下來的時候,嬰兒。生下來,小孩睜開眼睛他會看,他就會聽,他就在模仿,他看他的父母怎樣對他的父母,就是對他的祖父母。你把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孝道做到,他學會了,他長大了就孝順他的父母。爲什麼?他看到你孝順你的父母,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,我就怎麼對待你們。所以我們對待父母不好,小孩看到學會了,他將來也對你不好。爲什麼?你對你的爸爸媽媽不就是這樣的嗎?我是從你身上學來的,你還有什麼話說!

  中國古人講「教兒嬰孩」,叁歲教他,不行,叁歲已經學壞了,你教不好了,一定從剛出生。當然最理想的,懷孕的時候,母親,做母親的人心念端正,影響胎兒。母親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統統影響胎兒。所以中國懷孕的古禮就講得很清楚,懷孕這十個月,念頭要端正,不能有邪惡的念頭,不能看的東西決定不要看,不善的東西不看,非禮的東西不看,不能聽的這些音樂、不好的音樂不要聽,粗魯的話不能說。爲什麼?它影響胎兒。這是一個負責的母親真正愛護自己的胎兒,她能做得到。保護胎兒,惡的事情不能讓他看見、不能讓他聽到,要保護他。跟她親近的人,身心、動作都要端莊,爲什麼?他在學習。所以都得規規矩矩的,端端正正,這小孩自然就學會了。現在人都疏忽了。這樣教小孩,小孩生下來他就端莊,念頭就端正,很容易教。

  古時候因爲大家庭,不能不注意。大家庭不能出亂子,亂子會家破人亡,所以對于家裏的規矩非常嚴格,人人都要遵守。《弟子規》是家人必須要遵守的,每個人都要遵守。所以小孩從小他就看到了,他自然就學會了。上學念書的時候,老師把這個裏頭道理給他講清楚,讓他慢慢聽懂,爲什麼要這樣做。小時候他都學會了,但是他不知道,他養成習慣了,再把道理講清楚,他明白了,一生都不會改變。這是聖賢教育,佛菩薩的教育是十善、是叁皈、是五戒,從世法再銜接佛法,很容易修。《沙彌律儀》是佛門的弟子規,所以出家一定從這學起,無論是男是女,男是沙彌,女是沙彌尼,必須修學的課程。最後提升到六度,提升到普賢十願,那就通至佛果了。

  第二,「涅槃之體,排除諸障,無礙自在,謂之道」。涅槃就是清淨寂滅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他沒有障礙,所以他自在。自在在什麼地方?自在在感應,衆生有感,他立刻就有應。感應,像《普門品》上所說的,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。這叁十二是叁十二大類,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分爲叁十二大類,應以什麼身,他就現什麼身,不是他自己有意思,不是的。衆生希望見到佛,他就現佛;衆生希望見菩薩,他就現菩薩。衆生有念頭,他沒有念頭,他是隨著衆生的念頭而現的,不是自己,自己沒有起心動念。他要起心動念,不就變成凡夫了,他沒有起心動念。應說什麼法,他也沒起心動念,自然就說什麼法,契機契理。衆生是這麼得度的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
  所以涅槃之體沒有障礙,應化在十法界,像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佛,就是這個道理。示現這個事相,住世八十年,全是演戲,沒有起心,沒有動念。依照什麼人的念頭?依照我們地球上衆生起心動念,他是一個自然的反應。這個理很深,來做這些好事,幫助我們覺悟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堂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