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九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貴。富貴都是過去生中,前頭《會疏》這句話說得好,菩薩于多劫積布施持戒功德,不是一世、二世的,一世、二世的很少。『長者居士、豪姓尊貴』至少是五世才能積得、才能得到,剎利、國王至少要十世,轉輪聖王、六欲諸天那就得幾十世的修持,你才有那麼大的福報,梵王就更不得了。

  我們明了這些事情,看到富貴人就不羨慕了,沒有嫉妒心,沒有這個心。爲什麼?他修我沒修,他應該得,我不應該得,心是平的。不然的話會有嫉妒、會有怨恨,爲什麼老天對他好對我不好?不公平,怨天尤人。怨天尤人你又造罪過,你來生比這生更差,這就是不懂事。了解事實真相,那是人家修福報,我要好好修,我來生就得到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嫉妒、怨恨只是讓你墮落,那是造惡,惡的念頭、惡的心,感的果報是叁惡道。這些事、理確確實實只有在佛經上講得透徹、講得明白,人在世間最重要的是積功累德,斷惡修善。

  「長者,乃印度古時,對年長並具德財者之通稱。」長者一定有點年歲,在中國,至少是五十以上,有德行、有財富,這稱爲長者,在中國也有這個習慣。「《法華玄贊》雲:心平性直,語實行敦,齒邁財盈,名爲長者」,給長者下了個定義。你看心平等,平是平等,性情正直,正直是絕對沒有欺騙人的、沒有傷害人的,這德行。于是說話老老實實,沒有妄語、沒有兩舌、沒有绮語、沒有惡口。行敦,行是行爲,敦倫盡分。中國古人教子弟,敦是什麼?敦是和睦,比和諧還要親。敦睦就是親情,像家庭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姐妹叫敦,和睦。對外面人那叫和諧,對自己的親人是敦睦,行爲。用現在話是什麼?叫相親相愛。擴大,我們的鄰裏鄉黨也要用敦睦。

  印光大師講的話,那是祖傳的,老祖宗教給我們的,「敦倫盡分」。倫就是五倫,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,這是倫,這個五倫都要把他看作自己親人,一家人,叫敦倫;盡分是盡我自己的本分,全心全力爲大家服務。五倫把所有人類全部包括在其中,古德有所謂「四海之內皆朋友也」,五倫最後是一個朋友,不就全部包括了。年齡跟我父母差不多的,我就把他當作伯伯、叔叔看待;年齡跟我們自己子女差不多的,就把他當作兒女看待;跟自己差不多的,都看作兄弟姐妹。這個世界是一家,這是行敦裏頭所包含的意思,這個世界多美好!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,要靠教育。這個東西可以說,不管是中國、是外國,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,你都會肯定,好!沒有比這個再好了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倫理道德的教化可以通行全世界。我們這十幾年來,接觸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我們用這種理念來接觸大衆,沒有一個不歡迎。這是什麼?這叫性德,這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這是自性本有的性德。我們老祖宗知道,老祖宗做出來了,教化子孫。

  人要離開五倫就不是人了,人跟禽獸差別在哪裏?人懂得五倫關系,禽獸不懂。這就是人所以爲萬物之靈,道理在此地。再壞的人他也喜歡,不過他私心很重、欲望太大,傷害別人。他行的是不善,未來果報在叁途。人不可以欺騙人,不可以奪取別人的,你奪人之財,你將來要還他,你殺人要還命。因果通叁世,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何必幹這個事情!今天覺悟了,我們用自己的念力、用自己的真誠,把無量劫來的這些冤親債主全部給他化解。我這一生沒有白來,這一生成就是最大的功德,就是把他統統化解、統統沒事了。平平安安到極樂世界去學習、去成佛,成佛之後再普度衆生,這多圓滿。所以我這一生遭遇什麼樣的困苦、什麼樣的迫害我都感恩,而且我把這些人供長生牌位,我每天兩次講經都給他們回向。心地清淨、舒暢,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、只有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也希望淨宗同學真正修行,都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誨,認真學習。

  齒是年齡,古時候五十歲以上都算是老人,六十歲是花甲。古時候用幹支紀年,一輪就是六十年,叫花甲之年。所以年齡長,齒邁是年齡長;財盈,他有財富,這種人被稱爲長者。居士,「居士者,在家修佛者之通稱」。在家學佛,無論是男女,都稱爲居士。《法華玄贊》第十卷有講到居士,「守道自恬,寡欲蘊德,名爲居士」。他沒有出家,他在家,他能夠守道,守是遵守,這個道是經典的教學。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必須從經教才能夠契入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就爲這個,你不學,你怎麼能入門?你要學,那就是經典。佛陀在世,親近他,跟他學,他不在世了,留下來的就是經典。經典就是教,經典裏面所記載的那就是道,一定要遵守。恬是樂,自恬就是「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」,在大乘佛法裏面就是法喜充滿,歡喜,常生歡喜心。爲什麼?守道有得,你有心得。經典聽多了,有能力辨別邪正、是非、善惡、真假,你才有能力辨別。辨別什麼?善的、真的我要去得到,虛妄的、假的、不善的我要離開,你才有能力。于一切法決定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。

  中國古人有句話說,見好則收,那是真實智慧。爲什麼叫收?不收,嫉妒、障礙就來了。我做得好,到頂好的時候趕快就要遠離,交給別人,就得要退下來。不能老占那個位置,占那個位置就會招來很多嫉妒障礙。所以培養接班人,只有中國老祖宗懂得,中國老祖宗都做到,現在沒人做到。爲什麼你看看過去做皇帝,他就職,叫登基,就職那天第一道命令就是立太子,那是什麼?就是接班人。你看剛就任就想到接班人,頭一個想到的是我要培養接班人,這個了不起!你開個店,自己開個店,有沒有想到將來找個接班人,你好好培養他?都沒想到。等到自己不行了,老了、死了,後頭接班的不知道是誰,不知道這個事業還能不能經營下去。所以懂得培養接班人的,他這個事業世世代代不衰,叫老字號。過去中國人,不管哪一行他都懂得。做手藝的也找好的徒弟把手藝傳給他,他不吝啬,他所學的東西他全部教,希望什麼?希望下一代做得更有進步,超過他。你看那個心多善良。現在的人怕別人超過自己,教的人都留一招,不肯完全教,這種叫吝法,死了之後惡道去了。你的老師傳給你,你爲什麼不傳給別人?老師沒有傳的,自己研究新開發的也要傳給人,不能說你死了就沒有了。處處爲別人著想,處處爲利益衆生著想,這是佛門弟子。

  我過去遇到有個老醫生,醫道很不錯,就是心量小,他的東西只傳給兒子,別人跟他學,大概只傳一半。兒子有沒有能力學不管,學生當中有非常高明的、聰明的不肯傳,傳給愚笨的兒子。這什麼原因?不懂因果,不知道自己要發心要利益天下人。你能利益天下人,你的兒孫自然有好報,你吝法,害子孫,他不會有好報的。因果教育多重要,善因必定感善果,惡因一定召惡報!《感應篇》一開頭說,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」,不是上天懲罰你,不是鬼神找麻煩,是你自己不善業所感召的,你不能怨天尤人,你要真正懂得道理。

  所以居士守道自恬,寡欲蘊德,這個蘊也是累積的意思,就是積德。人要真正能積德,欲望要少,欲望愈少愈好。不要跟人比地位,不要跟人比財富,不要跟人比享受,要跟人比什麼?比清淨心、比平等心、比快樂,真的快樂。粗茶淡飯,無憂無慮、無牽無挂,你說你多快樂。最快樂的是學佛,學佛幫助你開智慧,學佛幫助你解決一切疑難雜症,不但自己的解決了,還可以幫助別人解決。真正學佛的人懂得,這是天下第一等好事,方東美先生當年教給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與財富、與地位毫不相關,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快樂人生、幸福人生,這最快樂的。你說一生不受環境影響,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幹自己喜歡幹的事,你去打聽打聽,幾個人一生能夠做到?所以我對老師佩服,我對老師感恩,你得真認識。財富不是好事情,多了別人要搶你的、要奪你的,位高也不是好事情,多少人都想爭。我們這一生能夠真正做到,于人無爭,別人對我無所爭,于世無求,我無求于世,世也無求于我,我于人無爭,人家也對我無爭。念念利益衆生,最快樂的,不要念念去利益自己,自己無所謂,自己一心一意求生淨土。哪一天去,交給阿彌陀佛,我們就不過問了,阿彌陀佛覺得哪一天合適他就來了,來了我就跟他去。于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牽挂,到極樂世界修成了再來,這裏衆生有感我就有應。

  下面「豪姓,指名門、望族、大姓、貴家,如鄉裏之貴者,稱鄉豪」。名是出了名的,當然這個名是善,這一家人行善積德,爲社會大衆所尊重,這名門。望族,這一族的人家出很多人才,在各個行業裏頭他都有很大的成就,人丁興旺、事業發達,這是望族。大姓,這個族姓人口多,道德、仁義、事業都能夠嘉惠于社會大衆,這是大姓。貴家,這個貴也是富貴之家,他一定有富,貴跟富是分不開的,貴是在社會上有地位。無論在哪個行業,他在這個行業裏頭成爲領導、成爲模範,都是豪貴,都稱爲豪姓。

  下面「尊貴」,這是特別「指高官顯吏」。官是政務官,吏是官下面的辦事人員,他雖然官不高,但是他的地位很重要,他管轄的責任很重,這叫官吏。我們今天講有權,有權、有勢這就尊貴。「剎利」,這是梵語,印度四姓之一,「四姓之第二」,第一個是婆羅門,第二個是剎帝利,「具雲剎帝利」。「據《西域記》」,《西域記》是玄奘大師作的,「義爲王種。即今所謂王家貴族」。皇家貴族,印度叫剎利,這些人都會爲社會大衆所尊重的、尊敬的。現在這個社會,用的名稱不雅,沒有尊重的意思在裏頭,所謂叫皇親國戚、所謂特權階級,加上這樣的字樣就不太好聽,這些人確實在社會上享受有很高的待遇。《智度論》第叁十二卷說,「剎利者,王及大臣」,大臣多半都屬于貴族,皇親國戚。「二義稍違,或古印度大臣多是貴族欤?」這個很多。國王是「一國之主」,中國人稱爲帝王。

  「轉輪聖帝,或稱轉輪王」,或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