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敬也是性德。爲什麼不和?迷而不覺則不和。如果真正覺悟了,珍惜過去生生世世的同參、道友、同學,六和敬就自然成就,不偶然。六和敬第一個是「見和同解」,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建立共識。六和的共識,淨宗是大乘,是《無量壽》,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在《無量壽經》,在《彌陀經》,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叁經一論,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有誠敬的信心,在一起學習,搞清楚、搞明白,自自然然你對極樂世界生起向往的心,真想去,而且想早一點去,最好現在就能去,有這麼一個懇切的願望。我們這才動念,阿彌陀佛都知道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不是阿彌陀佛站在面前,阿彌陀佛我再過幾年去好不好?這個世界我還有好多事情還沒做完。那個心不是真的。這個世界還有好多事情,什麼好多事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再多都是虛妄。應該是什麼?這個世間沒事了,阿彌陀佛無論什麼時候來,這世間沒事了,應該去了,隨時可以去。
真正有願在這個世間,他是爲什麼?爲憐憫衆生,救度衆生,爲正法久住,除這個之外沒事。我們怎樣幫助衆生?就用這個方法,莊嚴淨土法,這個要學。學什麼?莊嚴我們現前的世界,人家才會生起信心。我們住在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就是淨土,這個地方人善良,我們要用四攝法,要用六波羅蜜,要用普賢十願,用這種大行、真心,落實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做給別人看。他業障很重,他看不懂,時間長了,叁年、五年,他看懂了,自自然然看懂。時間久了,所謂潛移默化,不知不覺的他在那裏變化。利根的人,他變化得快,鈍根的人變化得慢。我們要不做出來不行,一定要身體力行。莊嚴淨土,攝受衆生,只要把佛這些重要的綱領做出來,決定有效,這些人歡喜肯來學。莊嚴法身法,莊嚴法身法是提升自己的靈性。天天有進步,我們做不到,那是菩薩的事情;我們至少要能做到月月有進步,這是應該可以做得到的。叁十天提升一個階級,叁十天又提升一個階級,不斷向上提升。不進則退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就是對自己有高度的警覺心,我不進步就退步。
這下面說這一段的意思,「意謂法藏四十八願悉皆圓滿,願中所攝一切之法,悉皆圓融無礙,成就世間自在王佛之果覺,故雲一切自在」。世間自在王佛是法藏菩薩的老師,他的修學、聞法、發願、成就是老師教他的,所以他的成就,也就成就老師的果覺。老師的果覺他做到了,用老師的果覺做自己的因地心,因圓果滿,他成就了,故雲一切自在。「清彭際清居士,于此經文亦有深解」。彭居士這些文多半都在他注疏的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是他的著作。「法藏以無量心,發無量願,起無量行,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」。我們從這些文能夠看得到彭際清居士對淨宗的造詣,他能說得出這個話來。法藏以無量心,這無量是大心、深心,深廣無量,就是《還源觀》上所講的「含容空有」,大乘教裏常說的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他是這個心。發無量願,無量願只爲一樁事情,前面在經文上讀過了,「一切皆成佛」,這個願還得了!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統統成佛,他確實是向這個目標去走,向這個道路,究竟圓滿成佛之道,這是淨宗。起無量行,無量行包括身語意,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爲,言語是口業的行爲,一切造作是身業的行爲,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,這還得了!
這個地方,法界,我們有一些參考數據,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裏節來的。「梵名達磨駄都」,翻成中國意思叫法界。法界也就是法性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實相,同是一個意思。「法界之義有多種」,古德從兩方面來解釋,一個從事,一個從理。就事約理,那個「約」跟「就」是一個意思,說約事約理也行。但是現在人講就事就理,他好懂,古書裏頭都用約,就是就的意思。第一個「就事而言:法者諸法也,界者分界也。諸法各有自體,而分界不同,故名法界」。每一法,人是一法,這個法很多,每個人都有自體,都有界限,我這個體不是他的體,不是你的體,各有各人的自體,這稱之爲法,這叫法界。「然則法界者,法之一一名爲法界,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」。宇宙之間這一一法,可以說是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把它總起來說叫一法界。《華嚴》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所以一法界就是一切法,總起來說,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。「是爲華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」,完全是從事相上說的。「臺家」是天臺家,「約于俗谛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」,跟天臺家俗谛裏頭的十法界,意思完全相同。「又界者,邊際之義,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,言廣大深遠無過于此之語。如言法界萬靈,周遍法界等也」。這些概念都是就事論事,稱爲法界,從相上講的,從枝枝葉葉上說的。
第二就理上講,「約理而言,法相華嚴之釋意」,法相宗、華嚴宗他們的解釋,「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」。這法界是什麼?法界就是真如,法界就是自性,真如之理,真如之性,稱之爲法界。爲什麼?一切法是從這個理,從這個性而生而現。能生能現的是這個理,是性,性是自性,也稱之爲法性,性是體的意思。事,事是相的意思。體是一個,相無量無邊。佛在大乘經上用海做比喻,把大海比喻作性,比喻作理;大海裏面起的水泡,用這個水泡代表現相,代表事,就是事相,事相無量無邊,沒有離開體,都是這個體生的。事相稱法界,從事上講的;大海,就是性體,稱法界,是從體上講的。體上講一法界,就是所有法界的全體不離自性。
一切法從自性生,最後還回歸到自性,我們不就是蹓跶這一圈嗎?從一念不覺迷了,這變成凡夫,經曆六道輪回、十法界,最後再從淨土又回去,又回到原點。這一圈旅遊,迷的時候很苦,覺悟的時候很快樂。那個覺悟不容易,迷很容易,覺悟不容易,所以佛菩薩憐憫這一切衆生,幫助大家覺悟。覺悟什麼?你所遊曆的這一大圈全是假的,幻相,像作夢一樣。覺悟了,醒來了。醒來是什麼?醒來是回歸自性,在淨土裏面講,回歸常寂光。常寂光就是自性,常寂光是一法界,常寂光是諸法實相,真相,那不是假的。常寂光裏頭什麼都沒有,物質、意念、精神、自然現象統統沒有,那是我們的自體,那是我們的自性,那是真正的我。
「或謂之真如法性」,稱它作真如,稱它作法性,稱它作實相,稱它作實際,「其體一也」,這麼多的名相,都是說一樁事情。說什麼?萬事萬物的理體,或者是性體,這是一。「界者因之義」,這從因果,界是因之義,爲什麼?「依之而生諸聖道,故名法界」。不管你依真如,能證、能成佛,依法性也能成佛,依實相也能成佛,依實際也能成佛,名相很多,說的是一樁事情,隨便你依哪一個,都能成聖道,所以這些都叫法界。「又界者性之義」,它有因義,它有性義,性是自體,「是爲諸法所依之性故。又諸法同一性,故名法界」。一切法,相千差萬別,性是相同的,所以它也叫法界。這是《華嚴》四種法界裏頭的理法界,理法界的意思。
「嚴家臺家」,嚴是華嚴,華嚴宗,臺是天臺宗,這兩家「更指一一之法,法爾圓融,具足一切諸法,謂之法界」,這個意思好。這個法界是什麼?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是真的。因爲同一個法性,怎麼會有障礙?障礙從哪裏發生的?障礙是從迷了自性就發生了。覺悟,覺悟就沒有,覺悟,所有障礙統統消失掉。所以覺悟就有大樂!永遠沒有苦。爲什麼?它所有障礙都沒有了。知道什麼?宇宙之間一切法跟自己是一體。我們跟諸佛如來是一體,跟一切菩薩也是一體,跟諸天鬼神也是一體,跟餓鬼、地獄、畜生也是一體,跟樹木花草是一體,跟山河大地也是一體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靈性沒有完全覺悟,在這個很長很長的時間裏頭,在六道裏頭輪回,什麼身分都做過。我們有沒有做過天王?做過。有沒有下過地獄?也下過。有什麼稀奇,哪裏都去過,平等平等,怎麼平等?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夢裏面做皇帝,起來之後什麼也沒有了;夢裏頭墮到地獄,起來也沒有了,你說平等不平等?不過是一場夢而已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佛教給我們「應作如是觀」,你要這樣看法,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,你就能夠圓融自在了。
接著底下講,「衆生無量,國土無量。菩薩隨順衆生,經不可說、不可說那由他劫,入不可說、不可說恒沙佛土,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」。這個我們要學。我們今天生活在地球上,由于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,信息的發達,常常環遊世界,在任何一個地方,都要給那個地方的衆生做最好的榜樣,這是菩薩行。菩薩遊行十方諸佛剎土,我們遊行地球上各個不同地區,做好樣子是一樣的事情。這個好樣子就是四攝六度,以這個爲標准。喜歡布施,布施什麼?布施一個笑臉可以,又不花錢,見到每個人打招呼,對他笑笑,他很歡喜。不要迎面來的時候不理人,這個不好。不管認識不認識,很親切打個招呼,都是布施。布施方法太多了,很多不要錢的布施,不一定花錢。所以歡喜、尊重、敬愛、關懷,表現在我們儀容上,他看到感到欣慰,這人是好人。他要親近你,你就把正法告訴他。每個人心都不平衡,都有煩惱,都有憂慮,要告訴他這是什麼原因,這是社會的風氣。社會風氣不好,我們應當懂得來轉,轉移社會風氣。怎麼轉法?從我自己本身轉,用真誠心親切的待人接物,慢慢讓大家都感化了,這就好!所以最重要的,我們居住的鄰居。
現在的人,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,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現在人統統學會防人之心。防人之心好不好?不好,很累,要防這個、防那個,你看多累!不防就好。那不防,我們吃虧上當,人家欺騙。隨他去,都是好事。你這麼一想,心就開了,你就快樂了。吃什麼虧?全是假的。錢財,我用他用不都是一樣用,不都好嗎?我在臺灣的時候,過去有個老師也到臺灣來了。大陸開放回到老家去看看。他告訴我,他買了小的金戒指,大概買了四、五十個,回家去送人,做禮物送人。在路上坐火車的時候,被小偷偷走了。他也很能想得開,我送給家鄉人,給他都一樣,都要送人的。這個念頭好,不煩惱,不過就是送的人沒有達到,這不願意送的他拿到了。人一定要想得開,想開就自在了,別去執著。所以我們不要被環境轉,我們有方法去轉環境,能轉環境就自在了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你跟佛菩薩就沒有兩樣,要懂得轉境,不爲境界轉。所以說是菩薩能夠在恒河沙數佛國土,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,這我們要學,無論在哪個地方,要表現好樣子。
「所以者何?以法界本無量故」,這是真的。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」,我對于古人說這兩句話,非常佩服,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這兩句話。學佛之後我們曉得,這兩句話是佛說的,最初說這兩句話的人,我相信他是佛再來的,他不是普通人,凡夫說不出來。法界確確實實無量。「如是嚴淨無量佛土」,這些都是我們修行、表演的場所。「度脫無量衆生」,度脫衆生最重要的是要讓衆生建立信心,佛法教學頭一個科目就是這個,一切衆生沒信心。信心的建立,首先是自信,他容易接受。你首先教他信佛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首先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本性本善,只給他講這個。相信自己有憐憫之心,看到別人受苦受難,心裏要感覺到難受,這就是恻隱之心。進一步,相信自己能夠幫助別人,沒有錢、沒有地位也能修無量功德。修真實功德不一定要錢。如果有錢才能做功德,那沒有錢的人,生生世世那都受苦?不然,往往貧窮的人修的功德是圓滿的,富貴人修的功德不圓滿。
你看《了凡四訓》,雲谷禅師講的例子。一個貧窮的女孩子,在廟裏頭舍兩文錢,大概兩分錢都不到,兩文。古時候銅錢,一個銅錢叫一文,十個銅錢叫一分,一百個銅錢是一角,一毛錢。舍兩文錢,功德是圓滿的。以後她做了王妃,帶了一千兩黃金,到這個寺廟裏頭來供養,老和尚不見她,徒弟去見她。她很生氣找老和尚,我小時候在你這個寺廟供養兩文錢,爲什麼你自己親自替我祝福、跟我回向,現在我供養這麼多,你怎麼讓你徒弟來接待我。老和尚說從前兩文錢,妳誠心,真誠心,我要不給妳回向,對不起妳;現在妳做了王妃,那個千金對妳來說算不了什麼,妳今天擺這麼大的架子到寺廟來,妳不如前面兩文錢的功德大。這她才覺悟、才明了。這個東西論心不論事,心真誠,功德就大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貧窮人修一點點福報,來生享福;這一生富貴人,修再大的福報,福報都小,福享盡了,罪報現前,他還是要墮落。理跟事要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菩薩嚴淨無量佛土,度脫無量衆生,「而實無佛土可嚴,亦無衆生可度」,這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完全一樣。諸佛菩薩從本以來清淨莊嚴,爲什麼說沒有衆生可度?衆生本來是佛,你怎麼度他?他現在迷了,迷了要幫助他,要幫助他成佛,不能居功。你看,他是我度他成佛的。他本來是佛,怎麼是你度他成佛的?但是他沒有你這個緣,他也作不了佛。有這個緣不要居功就沒有傲慢心,你的性德就會流露。性德是什麼?真誠、恭敬,這個很重要。永遠不喪失真誠、恭敬心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