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二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敬也是性德。为什么不和?迷而不觉则不和。如果真正觉悟了,珍惜过去生生世世的同参、道友、同学,六和敬就自然成就,不偶然。六和敬第一个是「见和同解」,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建立共识。六和的共识,净宗是大乘,是《无量寿》,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在《无量寿经》,在《弥陀经》,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三经一论,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有诚敬的信心,在一起学习,搞清楚、搞明白,自自然然你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的心,真想去,而且想早一点去,最好现在就能去,有这么一个恳切的愿望。我们这才动念,阿弥陀佛都知道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不是阿弥陀佛站在面前,阿弥陀佛我再过几年去好不好?这个世界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完。那个心不是真的。这个世界还有好多事情,什么好多事?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再多都是虚妄。应该是什么?这个世间没事了,阿弥陀佛无论什么时候来,这世间没事了,应该去了,随时可以去。

  真正有愿在这个世间,他是为什么?为怜悯众生,救度众生,为正法久住,除这个之外没事。我们怎样帮助众生?就用这个方法,庄严净土法,这个要学。学什么?庄严我们现前的世界,人家才会生起信心。我们住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就是净土,这个地方人善良,我们要用四摄法,要用六波罗蜜,要用普贤十愿,用这种大行、真心,落实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做给别人看。他业障很重,他看不懂,时间长了,三年、五年,他看懂了,自自然然看懂。时间久了,所谓潜移默化,不知不觉的他在那里变化。利根的人,他变化得快,钝根的人变化得慢。我们要不做出来不行,一定要身体力行。庄严净土,摄受众生,只要把佛这些重要的纲领做出来,决定有效,这些人欢喜肯来学。庄严法身法,庄严法身法是提升自己的灵性。天天有进步,我们做不到,那是菩萨的事情;我们至少要能做到月月有进步,这是应该可以做得到的。三十天提升一个阶级,三十天又提升一个阶级,不断向上提升。不进则退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就是对自己有高度的警觉心,我不进步就退步。

  这下面说这一段的意思,「意谓法藏四十八愿悉皆圆满,愿中所摄一切之法,悉皆圆融无碍,成就世间自在王佛之果觉,故云一切自在」。世间自在王佛是法藏菩萨的老师,他的修学、闻法、发愿、成就是老师教他的,所以他的成就,也就成就老师的果觉。老师的果觉他做到了,用老师的果觉做自己的因地心,因圆果满,他成就了,故云一切自在。「清彭际清居士,于此经文亦有深解」。彭居士这些文多半都在他注疏的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这是他的著作。「法藏以无量心,发无量愿,起无量行,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」。我们从这些文能够看得到彭际清居士对净宗的造诣,他能说得出这个话来。法藏以无量心,这无量是大心、深心,深广无量,就是《还源观》上所讲的「含容空有」,大乘教里常说的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他是这个心。发无量愿,无量愿只为一桩事情,前面在经文上读过了,「一切皆成佛」,这个愿还得了!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统统成佛,他确实是向这个目标去走,向这个道路,究竟圆满成佛之道,这是净宗。起无量行,无量行包括身语意,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,言语是口业的行为,一切造作是身业的行为,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,这还得了!

  这个地方,法界,我们有一些参考数据,从《佛学大辞典》里节来的。「梵名达磨駄都」,翻成中国意思叫法界。法界也就是法性,《般若经》上讲的实相,同是一个意思。「法界之义有多种」,古德从两方面来解释,一个从事,一个从理。就事约理,那个「约」跟「就」是一个意思,说约事约理也行。但是现在人讲就事就理,他好懂,古书里头都用约,就是就的意思。第一个「就事而言:法者诸法也,界者分界也。诸法各有自体,而分界不同,故名法界」。每一法,人是一法,这个法很多,每个人都有自体,都有界限,我这个体不是他的体,不是你的体,各有各人的自体,这称之为法,这叫法界。「然则法界者,法之一一名为法界,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」。宇宙之间这一一法,可以说是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把它总起来说叫一法界。《华严》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所以一法界就是一切法,总起来说,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。「是为华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」,完全是从事相上说的。「台家」是天台家,「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」,跟天台家俗谛里头的十法界,意思完全相同。「又界者,边际之义,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,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。如言法界万灵,周遍法界等也」。这些概念都是就事论事,称为法界,从相上讲的,从枝枝叶叶上说的。

  第二就理上讲,「约理而言,法相华严之释意」,法相宗、华严宗他们的解释,「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」。这法界是什么?法界就是真如,法界就是自性,真如之理,真如之性,称之为法界。为什么?一切法是从这个理,从这个性而生而现。能生能现的是这个理,是性,性是自性,也称之为法性,性是体的意思。事,事是相的意思。体是一个,相无量无边。佛在大乘经上用海做比喻,把大海比喻作性,比喻作理;大海里面起的水泡,用这个水泡代表现相,代表事,就是事相,事相无量无边,没有离开体,都是这个体生的。事相称法界,从事上讲的;大海,就是性体,称法界,是从体上讲的。体上讲一法界,就是所有法界的全体不离自性。

  一切法从自性生,最后还回归到自性,我们不就是蹓跶这一圈吗?从一念不觉迷了,这变成凡夫,经历六道轮回、十法界,最后再从净土又回去,又回到原点。这一圈旅游,迷的时候很苦,觉悟的时候很快乐。那个觉悟不容易,迷很容易,觉悟不容易,所以佛菩萨怜悯这一切众生,帮助大家觉悟。觉悟什么?你所游历的这一大圈全是假的,幻相,像作梦一样。觉悟了,醒来了。醒来是什么?醒来是回归自性,在净土里面讲,回归常寂光。常寂光就是自性,常寂光是一法界,常寂光是诸法实相,真相,那不是假的。常寂光里头什么都没有,物质、意念、精神、自然现象统统没有,那是我们的自体,那是我们的自性,那是真正的我。

  「或谓之真如法性」,称它作真如,称它作法性,称它作实相,称它作实际,「其体一也」,这么多的名相,都是说一桩事情。说什么?万事万物的理体,或者是性体,这是一。「界者因之义」,这从因果,界是因之义,为什么?「依之而生诸圣道,故名法界」。不管你依真如,能证、能成佛,依法性也能成佛,依实相也能成佛,依实际也能成佛,名相很多,说的是一桩事情,随便你依哪一个,都能成圣道,所以这些都叫法界。「又界者性之义」,它有因义,它有性义,性是自体,「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。又诸法同一性,故名法界」。一切法,相千差万别,性是相同的,所以它也叫法界。这是《华严》四种法界里头的理法界,理法界的意思。

  「严家台家」,严是华严,华严宗,台是天台宗,这两家「更指一一之法,法尔圆融,具足一切诸法,谓之法界」,这个意思好。这个法界是什么?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这是真的。因为同一个法性,怎么会有障碍?障碍从哪里发生的?障碍是从迷了自性就发生了。觉悟,觉悟就没有,觉悟,所有障碍统统消失掉。所以觉悟就有大乐!永远没有苦。为什么?它所有障碍都没有了。知道什么?宇宙之间一切法跟自己是一体。我们跟诸佛如来是一体,跟一切菩萨也是一体,跟诸天鬼神也是一体,跟饿鬼、地狱、畜生也是一体,跟树木花草是一体,跟山河大地也是一体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灵性没有完全觉悟,在这个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头,在六道里头轮回,什么身分都做过。我们有没有做过天王?做过。有没有下过地狱?也下过。有什么稀奇,哪里都去过,平等平等,怎么平等?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梦里面做皇帝,起来之后什么也没有了;梦里头堕到地狱,起来也没有了,你说平等不平等?不过是一场梦而已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佛教给我们「应作如是观」,你要这样看法,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,你就能够圆融自在了。

  接着底下讲,「众生无量,国土无量。菩萨随顺众生,经不可说、不可说那由他劫,入不可说、不可说恒沙佛土,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」。这个我们要学。我们今天生活在地球上,由于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,信息的发达,常常环游世界,在任何一个地方,都要给那个地方的众生做最好的榜样,这是菩萨行。菩萨游行十方诸佛剎土,我们游行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,做好样子是一样的事情。这个好样子就是四摄六度,以这个为标准。喜欢布施,布施什么?布施一个笑脸可以,又不花钱,见到每个人打招呼,对他笑笑,他很欢喜。不要迎面来的时候不理人,这个不好。不管认识不认识,很亲切打个招呼,都是布施。布施方法太多了,很多不要钱的布施,不一定花钱。所以欢喜、尊重、敬爱、关怀,表现在我们仪容上,他看到感到欣慰,这人是好人。他要亲近你,你就把正法告诉他。每个人心都不平衡,都有烦恼,都有忧虑,要告诉他这是什么原因,这是社会的风气。社会风气不好,我们应当懂得来转,转移社会风气。怎么转法?从我自己本身转,用真诚心亲切的待人接物,慢慢让大家都感化了,这就好!所以最重要的,我们居住的邻居。

  现在的人,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,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」,现在人统统学会防人之心。防人之心好不好?不好,很累,要防这个、防那个,你看多累!不防就好。那不防,我们吃亏上当,人家欺骗。随他去,都是好事。你这么一想,心就开了,你就快乐了。吃什么亏?全是假的。钱财,我用他用不都是一样用,不都好吗?我在台湾的时候,过去有个老师也到台湾来了。大陆开放回到老家去看看。他告诉我,他买了小的金戒指,大概买了四、五十个,回家去送人,做礼物送人。在路上坐火车的时候,被小偷偷走了。他也很能想得开,我送给家乡人,给他都一样,都要送人的。这个念头好,不烦恼,不过就是送的人没有达到,这不愿意送的他拿到了。人一定要想得开,想开就自在了,别去执着。所以我们不要被环境转,我们有方法去转环境,能转环境就自在了。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你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,要懂得转境,不为境界转。所以说是菩萨能够在恒河沙数佛国土,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,这我们要学,无论在哪个地方,要表现好样子。

  「所以者何?以法界本无量故」,这是真的。「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」,我对于古人说这两句话,非常佩服,他怎么能说得出来这两句话。学佛之后我们晓得,这两句话是佛说的,最初说这两句话的人,我相信他是佛再来的,他不是普通人,凡夫说不出来。法界确确实实无量。「如是严净无量佛土」,这些都是我们修行、表演的场所。「度脱无量众生」,度脱众生最重要的是要让众生建立信心,佛法教学头一个科目就是这个,一切众生没信心。信心的建立,首先是自信,他容易接受。你首先教他信佛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首先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本性本善,只给他讲这个。相信自己有怜悯之心,看到别人受苦受难,心里要感觉到难受,这就是恻隐之心。进一步,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别人,没有钱、没有地位也能修无量功德。修真实功德不一定要钱。如果有钱才能做功德,那没有钱的人,生生世世那都受苦?不然,往往贫穷的人修的功德是圆满的,富贵人修的功德不圆满。

  你看《了凡四训》,云谷禅师讲的例子。一个贫穷的女孩子,在庙里头舍两文钱,大概两分钱都不到,两文。古时候铜钱,一个铜钱叫一文,十个铜钱叫一分,一百个铜钱是一角,一毛钱。舍两文钱,功德是圆满的。以后她做了王妃,带了一千两黄金,到这个寺庙里头来供养,老和尚不见她,徒弟去见她。她很生气找老和尚,我小时候在你这个寺庙供养两文钱,为什么你自己亲自替我祝福、跟我回向,现在我供养这么多,你怎么让你徒弟来接待我。老和尚说从前两文钱,妳诚心,真诚心,我要不给妳回向,对不起妳;现在妳做了王妃,那个千金对妳来说算不了什么,妳今天摆这么大的架子到寺庙来,妳不如前面两文钱的功德大。这她才觉悟、才明了。这个东西论心不论事,心真诚,功德就大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贫穷人修一点点福报,来生享福;这一生富贵人,修再大的福报,福报都小,福享尽了,罪报现前,他还是要堕落。理跟事要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菩萨严净无量佛土,度脱无量众生,「而实无佛土可严,亦无众生可度」,这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完全一样。诸佛菩萨从本以来清净庄严,为什么说没有众生可度?众生本来是佛,你怎么度他?他现在迷了,迷了要帮助他,要帮助他成佛,不能居功。你看,他是我度他成佛的。他本来是佛,怎么是你度他成佛的?但是他没有你这个缘,他也作不了佛。有这个缘不要居功就没有傲慢心,你的性德就会流露。性德是什么?真诚、恭敬,这个很重要。永远不丧失真诚、恭敬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  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