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邪不胜正」,真心里头没有障碍,妄心里头有,妄不能胜正,所以心得自在。
「今以此语赞因地之法藏,乃赞叹之极也」。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赞叹,是赞叹法藏比丘那个时候,修因的时候。佛这个赞叹是用果地上的于一切法而得自在,法藏现在也于一切法而得自在。那我们知道法藏证果了,至少他是法身菩萨,释迦佛是究竟圆满佛,妙觉如来,不是等觉,用这个来赞叹阿弥陀佛因地,「一切自在,即一切无碍」,什么障碍都没有了,「亦即一切圆成矣。圆满成就,融通无碍,才曰自在」。要怎样才得到?放下就得到,秘诀就在此地。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一丝毫隐瞒都没有。我初学佛什么也不懂,向老师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,让我们能快一点契入佛境界。老师告诉我两句话,「看破、放下」,你就能契入。
看破是智慧、是学问,放下是功夫。上上根人看破马上就放下;上中下三品还不行,看破是看破,未必能放下。放下多少有些不一样,有彻底放下,像释迦、惠能大师,他们所示现的是彻底放下,而且是一念顿舍,时间那么短,他能将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全放下,那就得大自在。上根人听到了,明白了,可以放下一半、放下几分之几,不能彻底放下。他真放下,不能彻底,我放下执着,成阿罗汉;我放下分别,成了菩萨,权教菩萨,别教的三贤;彻底放下,那就登地,别教登地了。不放下不行!我们说烦恼习气,功夫全在放下,放下自在就现前,身心清净,轻安、法喜统统出来了。这不放下,他有烦恼,他有妄念,确实他有分别、有执着,还会计较,凡情没脱落。
下面举,「又观自在菩萨之圣号」,这观世音菩萨,也称观自在,「寓此深密之玄旨」,这玄妙的意思在名号里头,观自在。为什么用这个名号?让你一说这个名号,一听这个名号,你就能回头。观是看破。止观,止是放下,观是看破。你看破,你自然就放下,那不就自在了!名号里头有这个意思。「自者,自性也,自心也。观自在者,了了见性,了了见心也。是即甚深般若。故能照破五蕴,度一切苦厄」。这一句就不得了!《心经》念的人最多,因为它不长,每一个宗派没有不学智慧的,所以《心经》就变成各宗各派必修的功课。玄奘大师翻得好,二百六十个字,大般若的精华,大般若的心印。那我们会念没学到,这什么原因?光会念不会观,自是自性、是自心,不知道什么叫自性,什么叫自心。观自在菩萨,了了见性,了了见心,我们依然念了这么多年,也没有见性,也没有见心,起心动念还是烦恼,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计较,这就是毫无功德。功是功夫。那什么是功德?读经是功夫,修行是功夫,得什么?要得智慧,要得定功,那就是功德。智慧是什么?智慧是看破,我对于眼前一切真相明白了。明是什么?不计较,不执着,功德。知道一切法虚幻的。
般若在中国一般代表的就是《金刚经》跟《心经》,《金刚经》是般若的纲要,《心经》是般若的核心,抓住这两部够了。真正学到,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了,他就接近于法而得自在。从接近再深入,他真的会得到。顿悟完全靠根性,无量劫修成的;没有这个功夫,自己在这一生能够真诚,勇猛精进,也能得到,关键就是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民国初年江味农居士,一生学《金刚经》,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在一部经上,写了一部《金刚经讲义》,可以说是《金刚经》批注里面的权威。他的批注跟黄念祖一样,集《金刚经》批注之大成,内容非常丰富。我过去讲一遍,不敢讲批注,太长。我讲的是从批注里头节要,编了一个《金刚经讲义节要》,我依节要讲,总共讲了二百四十多个小时。《心经》,周止庵居士,就在这一部经上,也下了三、四十年的工夫。民国初年两个专家,你要想学《心经》,一定去学周止庵的《诠注》,《心经诠注》,《金刚经》是江味农的《讲义》,他们两位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,几十年不中断,有成就,成就超过古大德。专门搞一样,他心里头是念兹在兹,他一点没有别的念头,专想这个东西。
我们今天选择《无量寿经》的会集本,这本子实在是太好了。古时候没有这种会集本,五种原译本都看,很难,分量太多,而且有重复、有没有重复的。所以在中国修学净宗,就舍《无量寿经》,取《阿弥陀经》,原因在此地。日本人学《无量寿经》的多,全部都是学康僧铠的本子,五种本子只学一种。还有很多康译的本子所没有的,散在其它四部经上,你也不看你也不知道。所以会集是有必要的。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,这是宋朝的,第一次的会集本,虽然不完整、不完善,《大正藏》收了,《龙藏》收了,说明它有价值,对净土有贡献,只是美中不足。一直到这个本子,才算是真正圆满。我们遇到,这个缘多胜!没有这种殊胜的因缘,我们怎么会遇到?遇到之后要真正得利益,也得学江味农、学周止庵,一生专注,长时熏修。只要真干,一般情况之下,五年很可能得三昧。
得三昧是什么?得清净心。五年专注,心不散乱就得定,三昧是得定,清净心现前。清净心生智慧,你就有悟处,积小悟就成大悟,积大悟就成彻悟。彻悟是什么?理一心不乱。大悟是事一心不乱,彻悟是理一心不乱。理一心不乱,跟禅宗明心见性,教下大开圆解是同一个层次,也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,到这个时候全通了。全通了,祖师大德为了教化众生,他还是保持一门,不涉其它,给大家做榜样。你拿什么东西问他,他都能够讲给你听,但是他自己专修一门。这是在学习圣贤教诲,乃至于学习一般的科技,中国人的理念跟西方人不一样。中国人是集中一点,一通一切通。外国人从小广学多闻,什么都想学,幼儿园小朋友都会学十几个科目,样样都行,没有一样精通,精力、时间都浪费掉了。
中国古人的经验丰富,他明白,他教学的智慧、教学的方法、教学的经验,世世代代累积的成果,你不能改变。你改变就吃亏,吃亏再想回头,晚了,学习的年龄过去了。需要记忆的东西,决定是在十二岁之前,你能够记住,你一生都不会忘记。我这样的年龄就吃亏了,从小没有受到这个严格训练,自己无知,博闻强记,我有这个能力,无论看东西、听东西,我记忆力很好。多久?一个星期。一个星期以后慢慢就退了,就忘掉了,念的功夫不够。我们读一篇东西顶多念十遍,十遍就能背,就会记住;古人十遍会背了,要念一千遍,一辈子不会忘记。我们就差这个功夫,没有人督促,没有人教导我们,到我们看到古人的东西,后悔莫及。那个时候要有人教、有人督促,那我们现在多少东西都能记清楚。所以我们跟李老师不能比,跟方老师也不能比,方老师连经文,大段大段他能背得下来,讲给我们听的时候,引经据典,他不需要去查书,他全能背下来。我们上一代还有,到我们这一代就差远了。我们生在抗战期间,战乱,小孩学什么最重要?学谋生最重要,这个课程以前没有。我们小时候九岁、十岁就要练习烧菜、煮饭、洗衣服、缝被子,生活教育。怕的是什么?战争一打的时候,都散掉了,小孩要能自己照顾自己,你能够活得下去,这个教育摆在第一,读书其次。所以像我们这个年龄家事都会做。
我们看下面,念老给我们总结的,「是则以自在为因,仍以自在为果。因果同时,不可思议。又《会疏》注曰: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,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。言一切法者,即四十八愿之法也。谓庄严净土法,摄取众生法,庄严法身法等也」。这个意思说得好。于一切法,确实阿弥陀佛把一切法整理归纳成四十八愿,四十八法,这个难得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他以五劫的时间,这经上讲得很清楚,五大劫,不是小劫,这么长的时间,去参访、考察、学习一切诸佛剎土的依正庄严。每一个佛国土他都去看,他都去学习,总结成四十八愿。也就是所有诸佛世界里头的精华,美好之极,集成了四十八愿,用四十八愿建立极乐世界。所以极乐世界就超胜一切诸佛剎土,这是当然的,不是他凭空想象的,是他实际上考察所得到的。他用他的意念,今天我们晓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,他完全用意念,从自性里面现出了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是心现的、自性所现的。
所以净宗的祖师称净土为唯心净土,称阿弥陀佛为自性弥陀,它是心现心生,不是识变。所以极乐世界没有八识,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,统统都是转八识成四智。极乐世界不是报得的,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的,五劫的修行功德之所成就。所以这是四十八愿之法,庄严净土之法,摄取众生之法。庄严净土之法,这部经上介绍得很多;摄取众生的法,就是信、愿、持名,这么简单。可是后面有,《弥陀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这是里面,外面是信愿持名,里面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那就是说明每个往生的人,绝对不是一生修的,一生不可能,过去生中一定有善根福德因缘,这一生接触生欢喜心。这个事情是真的。
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么多年了,有些环境我们从来没接触过,一到这个地方就很欢喜,见到这个人,一看到他就生欢喜心,有些人一看到就讨厌他。这什么缘故?如果没有过去世的因缘,这怎么可能?不可能。见到他欢喜,一定过去善缘;见到就讨厌,那一定是不善的缘。对人、对事、对环境统统有这种感触,而且常有。从这个地方是什么?证明有轮回,证明有前世。如果没有前世,讲不通!无缘无故,确实没见面,第一次见面。所以这经上说,这一生念佛往生净土的,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。今天跟净宗一接触,无量诸佛加持你,你能信、能愿,你肯念阿弥陀佛,不是简单的事情。看到好像很偶然的,其实不简单,有宿世的根在那个地方。我们知道这桩事情,就对于净宗的同修、同学,那分感情就格外的深,知道什么?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在一起,现在又遇到了,希望这一生成就,到极乐世界我们永远在一起。这真的,不是假的。
所以六和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