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二四二集) 2012/3/13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242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百八十一页,第一行:
「果德圆满」,从第九品到四十二品,都是说果德圆满。这里面分五个大段,第一大段,「总示成佛时处」,第九品到第十品,这两品。这也分四段,第一是「圆满成就第九」。「第九品,名圆满成就。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,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」。从这一品一直到果德成就,这就是讲果德成就。「本品内容有三」,第一个是「佛赞法藏因圆果满」,这第一段。第二段是「阿难启问」。第三段是「世尊正答」。我们看第一段,「赞因圆果满」,又分四小科,第一「功德无量」。
【佛告阿难。法藏比丘。修菩萨行。积功累德。无量无边。】
这些话我们听了一定要知道效法,『法藏比丘』是我们修行最好的榜样。无论在发心,在学教,在修行,『积功累德』,都是一个修行人最好的榜样,无论我们修哪一个法门,都应当向法藏比丘学习。念老的批注说,「世尊总结前文」,前面是说他因地怎样发愿修行,现在因圆果满。「修普贤菩萨之大行。积累无量无边种种功德」,没有说别的,只说普贤菩萨大行。普贤菩萨大行把一切法门、一切众菩萨修行的功德,全包括在其中,可以说一个都不漏。真正修普贤行,我们做不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业障太深,所以没办法修。普贤行跟一般菩萨,我们看科目上都差不多,可是用心不一样,普贤菩萨用真心,我们用妄心。所以真正开始修普贤行,圆教初住,往上去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是真修普贤行。普贤的十愿,就是十大科目,门门都圆满,圆修圆证。我们今天用的是执着的心、分别心、妄想心,虽然是一样的学,这五个科目我们也学,我们不叫普贤行,凡夫行,这一点不能不知道。
凡夫能不能修普贤行?能。如果得到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,可以修相似的普贤行,相似跟真正的就很接近。阿弥陀佛有没有加持我们?有加持,问题我们有没有接受。怎么加持?这部经典就是阿弥陀佛的加持,你理解多少,你做到多少,这就是。有的人理解做不到,有人理解做了一半,全是加持;理解的全做到了,那你得到阿弥陀佛圆满加持。这个很重要,要不然这经我们不是白念、白学了。你说我没有见到阿弥陀佛。修普贤行的人,见到每一个众生都是阿弥陀佛,为什么?心是阿弥陀佛,你所见的全是阿弥陀佛。心不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面前,你也不会认识他是阿弥陀佛。大乘经上佛说得好,「一切唯心造」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阿弥陀佛是唯心所现的,极乐世界是唯心所变的,没有离开心性,真心就现阿弥陀佛,妄心就不是的。所以我们要懂得在这里学。
你看这个经上,这念老注子里头,修普贤菩萨之大行,这一句话用了多少句?我们常常看到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。我们凡夫非常健忘,展开经卷想起来了,合起经卷就忘掉了,毛病习气统统显出来了,我们难就难在这里。这个难关必须要克服,为什么?灾难在眼前,我们克服就能平安度过,不能克服,就随它去了,这个自己一定要知道。从现在开始练,认真去训练,普贤行了不起!「礼敬诸佛」,就是修自己性德里头的礼敬。性德,连世间圣人都知道,你看《礼记》头一句话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没有一样不恭敬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。普贤十愿从哪里学起?就从这学起,从礼敬学起,然后慢慢学第二、学第三。头一个礼敬没有,后头全没有,后面怎么修,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,因为你第一个是假的,往后全是假的,这一定要知道。礼敬是对治什么烦恼?是对治傲慢。傲慢一定要承认,你说你不傲慢,那是傲慢里头再加上傲慢。没有傲慢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你不是凡夫,你是菩萨。转末那成平等性智,不是普通菩萨,法身菩萨,圆教初住以上,转八识成四智,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你看小乘须陀洹,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,他放下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。八十八品见惑,一般都把它分为五大类: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这个,初信位的全放下了。我们有没有?我们比不上人家,那怎么会没有傲慢!傲慢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降伏?圆教初住,别教初地。
儒家教人,「傲不可长」,这个傲慢有,决定有,不要再增长了,你把它控制住。儒是世间法,不离开六道轮回,这个说法正确的。佛法不行,佛法要叫你超越六道,超越六道,有傲慢在你就超越不了,往生都去不了,极乐世界没有一个傲慢的人。那带业往生?没错,最后那一念的时候,你心里头没有傲慢的念头,那个念佛能往生;还带着傲慢那个念头,念佛不能往生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平常要养,平常要学礼敬,比什么都重要。礼敬别人有好处,抬高自己没有好处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连释迦牟尼佛在世,你看当年表演给我们看的,自卑而尊人,自己成佛了,对这些众生还要尊敬。没错,要尊敬,为什么?他本来是佛,怎么能不尊敬?佛眼睛里头,看一切众生都是佛;菩萨眼睛当中,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;凡夫心目当中,看佛菩萨也是凡夫,一定的道理。你用的是个什么心?
普贤行愿平常要讲清楚、讲明白。在哪里修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,在这里头修,学习。我们起心动念,我们言语造作,去对一对,有没有做到?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警觉心来检点自己,这个修行功夫才能得力。心里头真的要有诚敬,没有诚敬,那个礼敬是外表的,那不是真的。我们用心,起心动念,诸佛菩萨知道,天地鬼神也知道,只能骗人,人迷惑颠倒,他不知道。鬼神有报得的五通,所以他知道,他距离我们很近;佛菩萨具足三明六通,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,他没有一桩不知道。我们学过《还源观》,《还源观》上给我们透露这个消息,我们念头才动,就周遍法界,这心念,念头动。
身体,现在我们都知道,细胞的存在是波动现象,没有意念的波动,就没有物质现象存在。那我们的身体状况,佛菩萨知道,你真正发心修道,真正发心要求生净土,真正要帮助正法久住,佛菩萨能不加持你吗?哪有这个道理!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我是佛菩萨,我要遇到这样一个众生,发这么大的心,我能不照顾他吗?他遭遇到什么困难,他自己不知道,我知道,他自己迷。佛菩萨知道你生生世世想些什么、做些什么,全晓得,你的业障、你的麻烦从哪里来的,他都知道,他能给你化解,所以菩提道上肯定是一帆风顺。不能说没有逆境界,顺逆境界一定很多,一定是逆境比顺境多,为什么?你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,恶念恶行比善念善行要多,这都是感得的,菩提道上也有感应。不过菩提道上有佛菩萨照顾,虽然有很多障碍,还是畅通无阻,这个是肯定的。
我们这一生六十年走过来的,清清楚楚,这好事不是坏事,在那里督促我们,帮助我们放下,放下贪瞋痴慢疑,放下怨恨恼怒烦,提起忆佛念佛。佛在这个世间怎么做人、怎么修行,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。佛修礼敬诸佛,佛修称赞如来。说话,凡是刺激人的话,让人家听到不高兴的话,不能讲。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那你是不是菩萨?我想学菩萨。想学菩萨就得要学,菩萨在一切处,令众生生欢喜心,不能让众生生烦恼。
「广修供养」,前面一堂课我们看到,菩萨的宝手常出一切最上的供养具,上面供养佛菩萨,下面供养六道众生,平等平等。积功累德无量无边,这八个字要常常记住。不能说积累一点小功德就很满意,跟佛菩萨比差远了。希望你对于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有知足,积功累德不能知足,一直做下去,生生世世,成佛之后还是积功累德,丝毫没有懈怠。你看阿弥陀佛,成佛已经十劫了,没有懈怠,他那种勇猛精进,跟他在法藏比丘的时代去比,只有过之而无不及,这是我们的好样子。我们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,没话说,还敢懈怠吗?还敢去做假的吗?假的,生烦恼不生智慧;真的,生智慧不生烦恼。智慧,智慧对于这个世间,再扩展就是六道,六道再扩充就是十法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每一天读经,读经是修行。怎么修?古德教给我们,随文入观,字字句句跟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相应。他怎么不是修行?这个佛经、圣贤典籍难就难在此地。展开经本,经是什么?经就是性德,释迦牟尼佛从自性里流出来。我们展开经卷,与我们的性德念念相应,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,忆佛念佛,果报,「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这才是真正无量功德,这功德你能够深深的体会到,它不是假的。下面第二段,「于法自在」。
【于一切法。而得自在。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。】
经文虽然不多,念老引经据典注得很多。我们看批注,『于一切法而得自在』,「世尊自称,我为法王,于法自在」,这两句话是如来果地上的,实际上,能够真正明心见性,于法就自在。那我们的善根、根性不是那么样的高,不是那么样的远,我们从经教上可以得到弥补。我天天读经,天天学习,在教下大开圆解。教下大开圆解跟宗门大彻大悟是相同的境界。念佛,得一直念下去,念到理一心不乱,这个时候都得到「于一切法而得自在」,没有障碍了,真看破、真放下。障缘是不是完全没有?不一定。障缘有,障缘很多,他怎么自在?它障不了他。为什么它障不了他?心里头没有障碍。我自己心没有障碍,外头障碍就障碍不了。为什么?不受!外面再大障碍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他有障碍对我,我这里没有障碍对他,障碍就不存在。别人障碍你,你要接受,障碍就成就了;别人障碍你,你不接受,那个障碍就退回去了。退回去什么?他障碍他自己。怎么知道他障碍?他自己生烦恼。你这里得自在,他生烦恼,那不是障碍回去了吗?你为什么会不受障碍?你心清净,得清净心了,你用真心,他用妄心。古人说的话很好,「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